文章解析

浣溪沙·红桥怀古和王阮亭韵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3
yàng
nián
nián
biàn
shuǐ
liú
shēng
shuǐ
diào
duǎn
tíng
qiū
jiù
shí
míng
yuè
zhào
yáng
zhōu
céng
shì
zhǎng
qiān
jǐn
lǎn
绿
yáng
qīng
shòu
zhì
jīn
chóu
gōu
xié
jìn
lóu

译文

汴水依旧如隋时的样子,年年东流。秋日的短亭传照一首《水调》的歌声。明月仿佛也是旧时的,静静地照耀着扬州城。想隋朝的时候这里曾是何等繁华侈靡,如今河岸杨柳像人一般清瘦多愁,隋代葬埋宫女的墓地还是靠有了歌舞之楼。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纳兰此篇则明示之怀古,怀古之作是诗人咏怀的一种手法,无非是借用古人古事以抒情达意而已,可以说举凡诗词中的怀古之作都是诗人的咏怀之作。该篇亦是如此,作者借咏隋炀帝穷奢极欲,腐败昏聩之故实,抒写了自己的不胜今昔之慨。其一为王世禛首倡,描摹红桥风物。谓其坐落于绿杨城郭,登桥四望,徘徊感叹,亦当自迷。容若和之,曰为怀古。除了旧时明月,其所怀者,应当还包括长堤锦缆。前者乃自然物象,指明月照耀下的扬州;后者社会事相,指隋炀帝至汴京,锦帆过处,香闻十里场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汴水年年,水调声声。眼前物景似乎并无变化。上片布景,以无恙二字,说明一切。那么,当年经过汴水,巡幸江都的帝御龙舟及萧妃凤舸,至今又如何呢?长堤上,清瘦绿杨,不是曾为牵系过锦帆的彩缆吗?眼下所能见到的,尽为愁思笼罩。隋帝建造迷楼,已与宫女的玉钩,一起埋葬。下片说情,以长堤锦缆与清瘦杨柳对举,说明江上景物依旧,眼下人事全非,并以玉钩、迷楼,对于当年的人和事,表示哀悼,为寄吊古之情。词章因红桥之名,哀乐交乘,与原作之徘徊感叹,同一怀抱,可谓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曾国藩《桂湖五首其一》

下一篇:清·余楍《中秋后一日曾青藜寓斋燕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