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ào
yuán
wài
guì
yáng
qiáo
jiā
rén

朝代:唐作者:宋之问浏览量:2
jiāng
zhāo
fēi
chén
yáng
qiáo
huā
liǔ
shèng
chūn
jīn
ān
bái
lái
cóng
zhào
miàn
hóng
zhuāng
běn
xìng
qín
yóu
lián
jìng
zhōng
shì
ér
kān
gǎn
páng
rén
dàng
zhōu
wéi
fēi
shì
tàn
kōng
guī
mèng
mèi
pín

译文

清晨江雨纷飞,洗尽空中细尘,阳桥畔花红柳绿,春光格外迷人。骑着金鞍白马的是赵家的员外,容颜如玉、红妆艳丽的佳人姓秦。连善妒的女子都怜惜镜中青丝,路过的侍从也为她的美貌屏息。本是荡舟游春却已无心欢乐,佳人自叹独守空闺,梦中常把他寻。

逐句剖析

"江雨朝飞浥细尘":清晨江雨纷飞,洗尽空中细尘,

"阳桥花柳不胜春":阳桥畔花红柳绿,春光格外迷人。

"金鞍白马来从赵":骑着金鞍白马的是赵家的员外,

"玉面红妆本姓秦":容颜如玉、红妆艳丽的佳人姓秦。

"妒女犹怜镜中发":连善妒的女子都怜惜镜中青丝,

"侍儿堪感路傍人":路过的侍从也为她的美貌屏息。

"荡舟为乐非吾事":本是荡舟游春却已无心欢乐,

"自叹空闺梦寐频":佳人自叹独守空闺,梦中常把他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和赵员外桂阳桥遇佳人》是初唐诗人宋之问创作的七言律诗,收录于《全唐诗》卷五十三,格律为仄起式首句入韵格,押十一真韵。此诗以桂阳桥畔的偶遇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人物刻画,展现了一场春日邂逅的浪漫场景。首联开篇,以清新笔触勾勒出烟雨朦胧的江畔春色。颔联勾画出赵员外与佳人的形象对比,金鞍白马的贵胄气度与玉面红妆的佳人风姿形成视觉张力,暗含身份差异的隐喻。颈联巧妙化用“妒女”典故,既暗指佳人容颜之盛令旁人惊叹,又以“镜中发”“路傍人”的意象折射出韶华易逝的淡淡哀婉。尾联笔锋陡转,借“荡舟”之乐反衬“空闺”之寂,将叙事场景转向内心独白,通过“自叹”直抒对佳人命运的感怀与自身漂泊的怅惘。该诗格律严谨,情景交融,展现了宋之问早期诗作中宫廷趣味与个人抒情的微妙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诗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

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二年进士,后因趋附谄事张易之兄弟受牵连被贬。宋之问是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其诗多应制唱和之作,格律严整,文辞华丽。早期作品词采音韵精切工整,晚期流放途中所作诗,写景抒情,内容充实,含蓄凝炼。代表作品有《题大庾岭北驿》《过蛮洞》《渡汉江》等。著有《宋之问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爱情诗。诗中描绘了男女在桂阳桥邂逅的场景,刻画了佳人的美丽,展现出两人一见钟情的瞬间,同时抒发了因难成眷属而生的感伤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江雨朝飞浥细尘,阳桥花柳不胜春”,描绘春日桥边清新明丽、花柳争春之景,与“自叹空闺梦寐频”里主人公独守空闺的孤寂形成对照,以乐景衬哀情,突出心境落差。烘托:“江雨朝飞浥细尘,阳桥花柳不胜春”,以江雨轻洒、花柳争艳的春日盛景为烘托,渲染出阳桥畔明媚欢快氛围,为后文“金鞍白马来从赵,玉面红妆本姓秦”中男女相遇营造浪漫情境,借乐景烘托初见时的美好。

3. 分段赏析

首联“江雨朝飞浥细尘,阳桥花柳不胜春”:此联从视觉与环境角度入手,描绘出清晨江雨纷飞,洗净尘埃,使得周遭空气清新明丽。“阳桥花柳不胜春”则展现出阳桥两端桃红柳绿的盎然春光。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营造出一种清新、明媚且充满生机的氛围,为男女主人公的邂逅提供了一个美好而浪漫的背景,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颔联“金鞍白马来从赵,玉面红妆本姓秦”:该联以简洁的语言点明了邂逅的两位主人公。“金鞍白马”凸显出赵员外的身份与气派,“玉面红妆”则生动地描绘出秦佳人的美丽容貌与艳丽妆容。一“金一“玉”,色彩鲜明,相互映衬,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对二人的形象有了直观的感受。颈联“妒女犹怜镜中发,侍儿堪感路傍人”:在内容上,出句“妒女犹怜镜中发”细腻地刻画了女子对自身容颜易逝的感慨,即使是善妒的女子,看到镜中青丝也会感叹青春短暂,侧面烘托出佳人的美丽动人。对句“侍儿堪感路傍人”则通过赵员外侍从的反应,进一步衬托佳人的魅力,连侍从都为之销魂,更遑论赵员外。从表现手法看,运用衬托手法,从不同角度突出佳人的魅力,同时也暗示了两人邂逅时彼此心动的心理。尾联“荡舟为乐非吾事,自叹空闺梦寐频”:“荡舟为乐非吾事”生动地写出赵员外邂逅佳人后的心不在焉,原本计划的荡舟游春之乐,此刻已无心顾及,形象地表现出他对佳人的神魂颠倒。“自叹空闺梦寐频”则从秦佳人的角度出发,写出她在邂逅后,感叹自己独守空闺,只能在梦中与倾心之人相见,抒发了她的相思与孤寂之情。这一联将两人别后的心情细腻地展现出来,深化了诗中男女邂逅后难成眷属的感伤主题。

4. 作品点评

此诗在创作上颇为大胆,细腻呈现赵员外的情感经历,从中足见作者与赵员外关系匪浅。诗中以男女邂逅难成眷属的情节,侧面折射出封建时代爱情受缚、难以自主的无奈与惆怅。与宋代晏殊的七律相比,晏殊诗如“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出处同”,虽格调并非极高,却也蕴含对情感的真挚喟叹。而宋之问此诗同样情感真切,相较于那些言不由衷的应制诗,在抒发真情实感方面有着明显进步,更能触动人心,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人性情感在封建语境下的挣扎与诉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卢照邻《送郑司仓入蜀》

下一篇:唐·李峤《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