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uō
měi
rén
·
·
qīng
míng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3
shí
cuì
guī
chí
chūn
jìn
xiāng
jiān
xiǎo
dié
lín
xùn
yīng
táo
huā
xiè
qīng
míng
shì
绿
huán
xié
duǒ
bǎo
chāi
héng
qiǎn
dài
shuāng
wān
róu
cháng
cùn
kān
gèng
hèn
xiǎo
chuāng
kuī
mèng
yǒu
liú
yīng
jué
nóng
qiáo
cuì
lián
shēng

译文

游春晚归,郊游的日子临近,郊游的日子临近,收到邻家女子的书信,樱桃花落,已是清明时节,干嘛不精心梳妆一番出门呢。一双淡眉弯弯,一副柔肠几寸,更不敢招惹青春流逝之恨。莺儿掠过清晨的窗外,仿佛窥探了我的梦境,婉转的叫声仿佛在说:这个人如此憔悴,可怜可怜。

逐句剖析

"拾翠归迟":游春晚归,郊游的日子临近,

# 拾翠:拾取翠鸟羽毛以为首饰,后多指妇女游春。语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

"踏春期近":郊游的日子临近,

# 踏春:清明前后到野外去观赏春景。

"香笺小迭邻姬讯":收到邻家女子的书信,

# 讯:通“信”。,邻姬:邻家女子。,香笺:即信笺。因少女之手,散发香气,故云香笺。

"樱桃花谢已清明":樱桃花落,已是清明时节,

"何事绿鬟斜亸宝钗横":干嘛不精心梳妆一番出门呢。

# 斜亸:斜斜地垂下来。,绿鬟:乌黑发亮的头发。

"浅黛双弯":一双淡眉弯弯,

# 浅黛:用黛螺淡画的眉毛个。

"柔肠几寸":一副柔肠几寸,

"不堪更惹其他恨":更不敢招惹青春流逝之恨。

"晓窗窥梦有流莺":莺儿掠过清晨的窗外,

"也觉个侬憔悴可怜生":仿佛窥探了我的梦境,婉转的叫声仿佛在说:这个人如此憔悴,可怜可怜。

# 生:用于形容词词尾。,侬:这人或那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踏莎美人・清明》是清代纳兰性德借女性口吻创作的咏节令词,采用好友顾贞观的自度曲词牌,词中描绘春日闺中女子的情思。邻家女伴来信邀游春,而她却因莫名春愁疏慵倦怠。樱桃花谢,清明将过,她心怀愁绪,不愿添新恨。情感细腻,点出女子在花样年华中爱欲萌动,却因时代束缚,爱欲无处释放的孤寂。此词细腻展现古代女子爱欲受抑的幽微心境,以独特词牌、细腻笔触和含蓄情感,在纳兰性德词作中别具韵味,反映特定时代女性情感困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在古代,清明时分常盛行游春之俗。纳兰性德为借女性视角展现生活场景片段,遂以此时节为题,创作了这首咏节令的词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咏节令诗。该词借古代清明游春习俗这一题材,以女性口吻描绘了春日生活片段。上阕写邻姬寄信邀踏青,而女子却在樱桃花谢、清明已至时,慵懒闲散,绿鬟斜垂、宝钗横置;下阕刻画女子内心,其双眉含愁,柔肠百转,不堪再添新恨,连晓窗流莺都觉得她憔悴可怜,表达出古代女子在特定时节爱欲萌动却受束缚、孤寂无奈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樱桃花谢已清明”,借樱桃花谢、清明已至的景象,暗示时光流逝,烘托女子蹉跎时光的莫名愁绪,为其慵懒之态与内心愁情做铺垫。

3. 分段赏析

开篇“拾翠归迟,踏青期近,香笺小叠邻姬讯”,点明时令与情境。古时女子有拾翠鸟羽毛为饰的习俗,“拾翠归迟”暗示往日游玩之乐,而此时踏青时节将近,邻家女子以香笺相邀。短短几句,勾勒出春日氛围与社交场景。“樱桃花谢已清明,何事绿鬟斜亸宝钗横”,从时间与人物状态着笔。樱桃花谢,清明已至,点明时光流逝。“绿鬟斜亸宝钗横”,细腻描绘女子慵懒之态,绿鬟斜垂、宝钗横置,与邻姬的积极邀约形成鲜明对比,暗示女子内心的愁绪,虽未明言愁因,却借景与态将莫名春愁展露无遗。“浅黛双弯,柔肠几寸,不堪更惹其他恨”,直接深入女子内心世界。“浅黛双弯”,以眉形写其含愁之态;“柔肠几寸”,极言内心百转千回。“不堪更惹其他恨”,点明女子愁绪满溢,不愿再添新愁。在春日万物萌动的时节,爱欲悄然生长,而女子却因时代束缚无法释放情感,只能压抑。“晓窗窥梦有流莺,也觉个侬憔悴可怜生”,以景结情。清晨窗外流莺仿佛窥探女子梦境,连流莺都觉得她憔悴可怜。“个侬”一词亲昵又怜惜,将女子在封闭环境中爱欲无处排遣的孤寂、无奈与楚楚可怜刻画得入木三分,进一步深化全词愁情,令人感怀。

4. 作品点评

大多数女子,既无崔莺莺那般勇敢,亦缺乏杜丽娘的自我觉醒。她们常困于封闭天地,爱欲悄然萌生,却难寻宣泄出口,只能于烂漫春光中独自徘徊,任心底如草芽般初绽的情愫,在无奈中渐渐消弭。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清明正是游春踏青的好时节,纵有邻家女伴相邀,但奈何疏慵倦怠,本就愁绪满怀,故不愿再去沾惹新恨了。而此情谁又知道呢,惟有那清晓窗外的流莺明了。全篇幽思含婉,清丽轻灵,表达出百无聊赖的阑珊意绪。

首都师范大学东方古籍研究所学者张秉戌《纳兰词笺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七十九)》

下一篇:清·乾隆《题吴梅村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