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ěi
kǒu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3
luàn
shān
yōng
chéng
xiàn
线
rén
zhēng
niǎo
dào
xíng
xiǎn
dōng
西
fēn
zhàng
sài
yún
kāi
nán
běi
wàng
shén
jīng
xīn
sān
guān
zhì
wǎng
shì
xiū
lùn
shí
bīng
jìn
lái
cháng
tiáo
nián
nián
fēng
huǒ
bào
shēng
píng

译文

杂乱的山峦像戟一样簇拥着一座孤伶伶的城池,人们在仅容飞鸟通过的狭窄山道上争相前行。此地地势险要,东西分隔着屏障要塞,云雾散开后,向北可以望见京城。新的边防图已经收录进《三关志》中,过去的事情不必再谈论那十路兵马的征战了。都护近来长期不整顿边防,却年年在战火中上报天下太平。

逐句剖析

"乱山入戟拥孤城":杂乱的山峦像戟一样簇拥着一座孤伶伶的城池,

"一线人争鸟道行":人们在仅容飞鸟通过的狭窄山道上争相前行。

"地险东西分障塞":此地地势险要,东西分隔着屏障要塞,

"云开南北望神京":云雾散开后,向北可以望见京城。

"新图已入三关志":新的边防图已经收录进《三关志》中,

"往事休论十路兵":过去的事情不必再谈论那十路兵马的征战了。

"都护近来长不调":都护近来长期不整顿边防,

"年年烽火报生平":却年年在战火中上报天下太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古北口》是清代诗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前两联描绘古北口地势险要、山道险峻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后两联则由地理转向历史与现实,暗含对边防现状的讽刺。全诗语言沉郁,视角现实,展现了边塞的复杂景象与诗人的深沉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乱山如戟拥孤城,一线人争鸟道行”两句描绘了古北口的险峻地势。“乱山如戟”用比喻的手法,将连绵起伏的群山比作锋利的戟,既写出了山势的陡峭杂乱,又暗含了此地的军事紧张感;一个“拥”字生动地展现出群山环绕孤城的态势,让这座关城显得既孤绝又被重重守护。“一线人争鸟道行”中,“鸟道”形容山路狭窄险峻,仅容飞鸟通过,“一线”进一步强调道路的细长难行,“人争”则点出此地虽是险途却依旧人来人往,突出了古北口作为交通要道的繁忙与艰险。​颔联“地险东西分障塞,云开南北望神京”两句写古北口的地理与战略意义。“地险东西分障塞”点明古北口凭借险要地势,成为划分东西屏障要塞的关键节点,凸显其军事上的重要性。“云开南北望神京”中,“神京”指京城,当云雾散开时,从这里可以眺望南北方向,尤其能望见京城,既写出了古北口地势之高、视野开阔,又暗含了此地与京城的紧密联系,以及人们对京城的遥望之情。​颈联“新图已入三关志,往事休论十路兵”两句转向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三关志”是记载边关要塞情况的典籍,“新图已入”表明古北口的防务布局已被新的地图收录,体现出对其防御的重视与规划。“往事休论十路兵”中,“十路兵”代指过去在此发生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休论”二字带有不堪回首或不必再提的意味,暗含着对往昔战乱的感慨,与当下的防务新图形成对比。​尾联“都护近来长不调,年年烽火报升平”两句暗含对现实的隐忧。“都护”是古代边疆的军事长官,“长不调”指长期没有调动军队或调整防务,看似是军事稳定的表现。“年年烽火报升平”中,“烽火”本是报警的信号,如今却用来报告太平,这种反常的表述,实则暗藏讽刺,表面说升平,实则可能暗示着在长期防务不变的情况下,所谓的太平或许只是表象,潜藏着未被察觉的危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乾隆《题盘谷寺》

下一篇:清·谭嗣同《儿缆船并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