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éi
xiàn
shǔ
zhōng
huà
zhú
chéng
nián
bāo
zhōng
chéng
kuò

朝代:清作者:郑燮浏览量:3
zhāi
tīng
xiāo
xiāo
zhú
shì
mín
jiān
shēng
xiē
xiǎo
cáo
zhōu
xiàn
zhī
zǒng
guān
qíng

译文

卧在衙门的书房里静听着竹叶沙沙的响动,总感觉是民间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县官吏,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就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逐句剖析

"衙斋卧听萧萧竹":卧在衙门的书房里静听着竹叶沙沙的响动,

# 萧萧:拟声词,形容草木摇动声。,衙斋:官衙中供官员居住和休息之所。

"疑是民间疾苦声":总感觉是民间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县官吏,

# 曹: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吾:我们。,些小:很小,这里指官职卑微。

"一枝一叶总关情":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就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 关情:牵动感情。,一枝一叶:一举一动,也指画上的枝枝叶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是清代诗人郑板桥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通过题画诗的形式,生动描绘了诗人在潍县衙署休息时听到竹叶沙沙作响的声音,并由此联想到民间百姓受苦的哀叹,最终抒发了自己虽是小官吏却将百姓疾苦牢记心间的志向。全诗巧妙地运用了借描绘竹子来比喻和寄托情怀的手法,真挚而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普通百姓命运的深切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文人画家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时被人称为“狂”和“怪”,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多同情民间疾苦、抨击苛政、揭露时弊之作,语言通俗流畅,多用口语。其词作内容丰富,有狂怪之作,也有温婉情词,既有描写风俗民情的现实词作,也有吊古伤今的怀古之词。擅写兰竹,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号“六分半体”。代表作品有《悍吏》《逃荒行》《沁园春·恨》《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等。著有《板桥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是郑板桥(郑燮)在1746至1747年(乾隆十一至十二年)担任山东潍县知县期间创作的。在当时的科举制度下,同届考中的人互称“同年”,而称呼这些“同年”的父亲或父亲的“同年”则为“年伯”(对长辈的尊称)。清代的巡抚也被称为“中丞”(巡抚的别称),“大”字则是表示尊敬的敬称。郑板桥曾画了一幅《风竹图》赠送给他的上司包括(时任山东布政使并代理巡抚职务),这首诗就是题写在这幅画上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题画诗。通过写在县衙中所见所闻,联想到百姓疾苦,抒发了诗人对老百姓的深切关心与自身之志向。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一句虚实结合。诗人于公务间隙卧听竹声,将自然声响转化为“民间疾苦声”的联想,完成从“物象”到“心象”的转译。

3. 分段赏析

一、二句:首句“衙斋卧听萧萧竹”以“衙斋”点明诗人身份,既暗示其基层官员的卑微地位,又暗含谦逊自持的文人风骨。诗人于公务间隙卧听竹声,将自然声响转化为“民间疾苦声”的联想,完成从“物象”到“心象”的转译。“萧萧竹”的双重意蕴​​:风吹竹林的萧瑟声,呼应画作《风竹图》的视觉意象;饥荒年代百姓的哀叹,暗合乾隆十一年(1746年)潍县大旱、人相食的惨状。“疑”字既体现诗人从听觉到心理的瞬间跳跃,又暗含对官场麻木的隐晦批判,唯有心怀悲悯者,方能将自然声响与民间疾苦勾连。​​三、四句:由个人境遇转向群体使命,完成“小吏”到“公仆”的精神跃升:​​“些小吾曹州县吏”​​:​谦辞中的傲骨​​:以“些小”自谦官职卑微,却以“吾曹”强调基层官员群体的共性责任,打破“唯上是从”的官僚思维。明代海瑞任淳安知县时亦言“县令系民之父母”,郑燮此语与之形成跨时空呼应。​​“一枝一叶总关情”​​:​​双关妙用​​:​​物象层​​:竹枝竹叶的细微颤动;象征层​​:百姓衣食住行的琐碎需求。化用《尚书》“民惟邦本”思想,提出“民生无小事”的执政理念,与当代“精准扶贫”政策内核相通。

4. 作品点评

郑燮此诗以质朴语言构建多重意蕴:表层写竹声之幽(“萧萧竹”),中层转民生之痛(“疑疾苦”),深层寄清官之志(“总关情”)。诗中“衙斋”“年伯”等称谓,既点明创作场景(县衙书斋),又暗含清代官场伦理(年伯为科举同年父辈)。诗人借竹喻政,将“竹节”人格化为“官德”——竹之清瘦对应为官清廉,竹之坚韧象征抗压守正。末句“一枝一叶”以微观视角解构宏大叙事,揭示“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理哲学: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这种“小叙事中的大关怀”,既体现儒家“仁政”传统,又暗含现代公共治理的人本精神,使题画诗突破艺术范畴,成为士大夫精神的诗意宣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卧听竹声,“疑是民间疾苦”,寥寥两笔,绘出一种画境。这首诗既有对自己的激励,也饱含着对同僚的劝勉,一个爱民清官的形象跃然纸上,具有借鉴价值。

现代中国诗经学会会长夏传才《中国好诗歌·最美的古诗词》

# 这首诗体现出封建时代的官员难得的人性光彩、人情温暖、人文关怀。对普通百姓的关怀牵挂,不是随便说说,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痛切感受。

现代辽宁散文学会会长邓荫柯《中华诗词名篇解读》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陈维崧《过冯唐故里》

下一篇:清·唐英《留别九峰山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