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丛冷眼":万花丛中过也只是冷眼相看,
# 花丛冷眼:谓冷眼看待女子。花丛:指代女子。冷眼:既指目光冷漠,也暗示心情凄苦。
"自惜寻春来较晚":我很惋惜来寻找你来晚了。
# 自惜寻春来较晚:唐于邺《扬州梦记》载,杜牧游湖州,颇恋一少女,许以十年为期,将娶为妻,十四年后守湖州.此女已嫁人三载,故悔而作诗日:“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知道今生":知道今生,
"知道今生那见卿":若是知道前世约定的人会出现。
"天然绝代":就算是绝代美人,
# 绝代:指绝世美人。
"不信相思浑不解":也无法知道我的相思之情有多深。
# 浑不解:全不知道。
"若解相思":如果能今心中忧愁,
"定与韩凭共一枝":我愿像韩凭一样,死后与你相守。
# 定与韩凭共一枝:干宝《搜神记》载,战国时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貌甚美,康王夺之。凭先为康王害,后自杀。何氏亦跳台而死,遗书愿与凭合葬,康王不许。虽两冢相望,然有大梓木生于两坟问,枝叶相交,有鸳鸯栖于树,晨夕不去,交颈悲鸣,其声甚感人。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悼亡词,词中以“花丛冷眼”起兴,抒写与意中人擦肩而过的怅惘,化用杜牧“寻春来晚”之典,暗喻错失良缘的悔恨。下片借韩凭化蝶的典故,以“定与韩凭共一枝”表达愿与爱人生死相随的痴念。
2. 写作手法
用典:“若解相思,定与韩凭共一枝”,“韩凭”战国时宋康王舍人韩凭与妻子何氏因反抗强权被拆散,双双殉情,死后化为连理相思树(典出《搜神记》)。纳兰以韩凭夫妇的生死相守自喻,将现实中的相思之苦升华为超越生死的执念。借“共一枝”的意象,既暗含对忠贞爱情的向往,又隐晦表达对现实阻隔(如家族、政治压力)的无奈与抗争。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以“花丛冷眼”起兴,以“花丛”喻指尘世纷扰,词人冷眼旁观,暗含对浮华的疏离与对真情的执着。“自惜寻春来较晚”一句,化用杜牧“自是寻春去较迟”之典,将“寻春”喻为追寻挚爱,而“来较晚”则直指错失良缘的悔恨。尾句“知道今生,知道今生那见卿”以叠句强化悲怆,两度“知道今生”的重复,既是对命运无常的顿悟,亦是对今生难再相见的绝望。短短四句,将词人从追悔到绝望的情感递进层层铺展,尽显其用情之深、哀婉之至。下片笔锋一转,以“天然绝代”赞所爱之人的超凡脱俗,却以“不信相思浑不解”反讽其不解词人深情,形成强烈情感张力。尾句“若解相思,定与韩凭共一枝”援引韩凭化蝶的典故,借韩凭夫妇生死相随的凄美传说,以“共一枝”暗喻愿与爱人魂魄相依的痴念。此句既是对典故的化用,更是词人情感的终极寄托——若她能懂相思之苦,便愿如韩凭夫妇般以死明志,生死不离。全词至此,将词人对意中人的无限怀念与忠贞不渝之志推向极致,令人动容。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从头至尾都弥漫着一种悲伤又有些愤懑的情绪。纳兰在词中主要寄托的是对离别的怅惘、相思的愁绪,以及愿与对方生死相随的深厚情感,并没有过多地去怨恨世道不公或感叹缘分太浅。这种表达恰恰符合他"怨而不怒"的诗歌创作理念。
# 上片言苦恨相逢太晚。下片说与她难成佳配,于是帐恨绵绵。此篇虽是写爱情的失意,但不像作者其他爱情之作那样伤感。这在纳兰词中也是少见的。
现代首都师范大学东方古籍研究所研究员张秉戌《纳兰词笺注》
下一篇:清·姚鼐《游媚笔泉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