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漏三声烛半条":夜晚已深,默默地守候着流泪的蜡烛,
# 莲漏:即莲花漏。宋毛滂《武陵春》词:“留取笙歌直到明,莲漏已催春。”
"杏花微雨湿红绡":春天的微雨一点一点地打湿红花。
# 红绡:代指红色花朵。,杏花微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的雨。
"那将红豆记无聊":遥寄的南国红豆因为离别的愁苦招致埋怨。
# 那将红豆记无聊:意谓愁极无奈之时便将红豆取出,记下这无聊的心绪。那:犹奈。白居易《罢杭州领吴郡寄三相公》:“那将最剧郡,付与苦情人。”红豆:红豆树、海红豆及相思子果实的统称。古诗词中常以之象征爱情或相思等。
"春色已看浓似酒":春天已过了许多,
"归期安得信如潮":那个心底的人未有像潮水一样守约归来。
# 信如潮:即如信潮,谓如定期到来的潮水一样准确无误。
"离魂入夜倩谁招":撩起在夜晚梦见他的小心思,却不能将其招入梦中。
# 倩:请。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爱情的词。全词通过春夜、微雨、红豆、春色等意象,细腻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归期未定的焦灼与惆怅,同时流露出夜晚相思时的孤寂无奈,将离情别绪抒发得真挚缠绵。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借“莲漏三声”“杏花微雨”等夜间寂静、春雨洒落的景色,营造孤寂氛围,自然引发主人公内心对爱人的相思之情,情与景相互交融,景中含情。对比:下片中“已看”与“安得”相对,“春色已看浓似酒”描绘春色浓郁美好,“归期安得信如潮”突出归期无信的焦急,两者对比,强化了主人公因爱人未归而产生的惆怅情绪。
3. 分段赏析
《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上片,起笔“莲漏三声烛半条”,描绘出一幅寂静深夜的画面,“莲漏三声”精准点明时间,在这幽谧的氛围里,烛光摇曳,营造出孤寂清冷之感,奠定全词基调。“杏花微雨湿红绡”进一步渲染环境,主人公于这样的夜晚,打开小窗,任由杏花微雨洒落,沾湿衣物,“湿”字细腻入微,不仅写雨之态,更烘托出主人公内心的湿润与敏感。寒食节将至,勾起主人公无尽相思,此时“那将红豆记无聊”,作者巧用对写法,不直接写自己相思之苦,而是设想爱人采撷红豆寄托无聊情思,实则从侧面烘托出自身对爱人思念之刻骨铭心,思念之情如春水蔓延,愈显深沉。下片,“春色已看浓似酒”承接上片环境描写,从身旁的杏花春雨之景着笔,将春色比作美酒,“已看”强调眼前春色之浓郁,让人沉醉。而“归期安得信如潮”中,“安得”一词转折,与“已看”形成鲜明对比,春色越美越浓,愈能凸显主人公对离家爱人归期杳无音信的焦急与惆怅。春色的美好与内心的焦虑形成强烈反差,深化情感。末句“离魂入夜倩谁招”,主人公满心期望能在梦里与爱人相聚,却求而不得,无尽的惆怅与伤情在寂寞的夜里愈发浓烈,只能将这无法倾诉的思念交付于暗夜,全词至此,将离人相思的痛苦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余韵悠长,令人动容。
4. 作品点评
《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笔调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抒情真挚悱恻而缠绵,低回婉转的情致在字里行间悄然流淌,令人沉浸于那悠长的韵味中。
# 本篇写春夜怀人的心情。在春色溶溶的晚上,对着家中寄来的红豆,心情实在难堪。‘春色已看浓似酒,归期安得信如潮’两句,清隽自然,有如行云流水。
现代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