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望阴山":遥望塞外的阴山,
# 阴山:今河套以北、大漠以南诸山的统称。《史记·秦始皇本纪》:“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 王昌龄《出塞》: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黯然销魂":禁让人无限伤怀,
"无言徘徊":默默徘徊不语。
"见青峰几簇":只见几座青峰簇拥高耸,
# 几簇:丛集的样子。簇:簇拥,聚集。
"去天才尺":仿佛离天仅一尺,
"黄沙一片":遍地黄沙覆盖,
"匝地无埃":满地毫无尘埃。
# 匝地:满地,遍地。
"碎叶城荒":碎叶城早已荒芜,
# 碎叶城:唐代古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的托克马克市附近。
"拂云堆远":拂云堆也遥远得看不见,
# 拂云堆:古地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堆上有中受降城,并建有拂云祠。
"雕外寒烟惨不开":只见到空中飞翔的雕,与大地、云烟形成一片愁惨、凄凉的荒漠景观。
# 雕外寒烟惨不开:只见到空中飞翔的雕,与大地、云烟形成一片愁惨、凄凉的荒漠景观。雕:雕鹰。惨不开:聚成一片愁惨、凄凉的景象。
"踟蹰久":我正在这里徘徊不前,
# 踟蹰久:“踟蹰”三句:意谓正徘徊不前,忽听得山崖轰鸣,仿佛是巨石滚动,又像万丈深壑里发出的惊雷隆隆。这里化用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huǐ),砯崖转石万壑雷。”踟蹰:徘徊不前。
"忽砯崖转石":忽听得山崖轰鸣,仿佛是巨石滚动,
"万壑惊雷":又像万丈深壑里发出的惊雷隆隆。
"穷边自足秋怀":边塞的荒凉叫人看了愁苦满怀,
"又何必、":更何况、
"平生多恨哉":我平生的惆怅已经很多了。
"只凄凉绝塞":王昭君凄凉出塞,如今人已死去,只余凄凉的绝塞之地,
# 只凄凉绝塞:“只凄凉”四句:意谓想到王昭君凄凉出塞,如今人已死去,但遗冢犹存;而那掩埋在荒漠野草中的,是当年燕昭王求贤所筑的高台。绝塞:极远的边塞。
"峨眉遗冢":只留下美人坟墓荒草丛生,
# 峨眉遗冢:谓古代和亲女子之墓。这里是用汉代王昭君出塞之典事,《汉书·匈奴传下》:“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昭君死后葬于南匈奴之地,人称“青冢”。
"销沉腐草":而那掩埋在荒漠野草中的,
"骏骨空台":是燕昭王为迎接天下贤达而筑的黄金台的遗迹。
# 骏骨空台:骏骨:骏马之骨。此用燕昭王求贤之典,《战国策·燕策》谓:燕昭王欲得天下贤者,遂筑黄金台以求之。郭隗劝其诚以待士、虚心延揽,并用古人以千金买千里马之故事规谏他。后招来了乐毅、邹衍、剧辛等。
"北转河流":北流的黄河依旧东去,
"南横斗柄":南天的北斗星斗柄横斜,
# 斗柄:即构成北斗星斗柄的三颗星。
"略点微霜鬓早衰":鬓发初染寒霜、略微变白,未老先衰。
"君不信":你如果不信,
"向西风回首":且迎着西风回首往事,
"百事堪哀":人间的百般事皆令人悲哀。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史边塞词。词人通过描绘阴山等边塞之景,展现了边塞的荒凉与雄浑。同时,结合自身“鬓早衰”的状况,表达了壮志未酬、人生易老的悲哀,体现出一种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人生的思考。
2. 写作手法
用典:“凄凉绝塞,蛾眉遗冢”暗引汉代王昭君出塞之典:昭君和亲匈奴,葬于青冢,千年孤寂映照边塞荒凉,隐喻家国兴衰中个体命运的飘零;“骏骨空台”化用燕昭王筑黄金台求贤的典故,黄金台腐草掩埋,骏马白骨委地,既讽喻当世贤才埋没,又暗含词人怀才不遇的悲慨。两典虚实相生,将历史沧桑与个人哀愁交织,深化了“百事堪哀”的沉郁意境。赋:上片以“试望阴山”起势,连用“青峰几簇,去天才尺”“黄沙一片,匝地无埃”等句,极写边塞山势之险峻、大漠之广袤,如泼墨长卷般展开壮阔图景。又借“碎叶城荒”“拂云堆远”等历史遗迹的铺叙,将时空延展至唐时边塞,赋予苍茫感。意象结合:“青峰几簇,去天才尺”以夸张笔法勾勒山势险峻,与“黄沙一片,匝地无埃”的苍茫形成视觉对冲,凸显塞外奇景的壮阔与孤寂。“峨眉遗冢”“骏骨空台”等意象,将王昭君青冢、燕昭王黄金台等历史残迹融入荒烟寒鸦的实景,时空交错间既深化了边塞的凄凉底色,又暗喻功名虚妄、人生易逝的悲慨。“百事堪哀”以西风回望收束,使自然意象与历史沉思浑然一体,余韵苍茫。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雄浑笔触勾勒塞外奇景,暗藏悲怆底色。“试望阴山,黯然销魂,无言徘徊”三句开篇点题。“试望”二字如镜头推近,定格词人远眺之姿;“黯然销魂”直抒胸臆,奠定全词苍凉基调;“无言徘徊”以肢体语言传递复杂心绪,似有千言欲诉却凝噎于喉,为全篇情感脉络埋下伏笔。“见青峰几簇,去天才尺,黄沙一片,匝地无埃”四组意象形成视觉张力。前句以夸张笔法写山势逼仄,峰峦直插云霄,暗合边塞险峻;后句转写黄沙漫卷的荒原,“匝地无埃”既状空旷之景,又以冷寂反衬征戍之悲。青白二色对照间,天地苍茫之态顿现。“碎叶城荒,拂云堆远,雕外寒烟惨不开”三组历史坐标渐次展开。碎叶古城与拂云堆戍构成时空纵深,"荒""远"二字双关实景与史迹,暗含对征伐往事的追怀。结句借雕鹰视角俯瞰,寒烟凝滞如铁幕,将荒凉景象升华为永恒的历史定格。“踟蹰久,忽砯崖转石,万壑惊雷”收束上片。前句呼应开篇的凝望姿态,将时间维度拉长;后句笔锋陡转,以山崩地裂之声打破死寂。动静之间,既喻历史长河的奔涌,又暗藏人生无常的惊悸,声画交响中完成情绪蓄势。下片转入沉郁抒情,在时空对照中寄寓身世之悲。“穷边自足秋怀,又何必平生多恨哉”以反语起兴。“穷边”点明地理之险,“秋怀”暗合节气萧瑟,表面劝解“莫多恨”,实则暗藏对命运沉浮的诘问。反问句式如金石掷地,为后文慨叹蓄势。“只凄凉绝塞,蛾眉遗冢,销沉腐草,骏骨空台”四组意象构成历史回响。昭君青冢与乌孙祭台遥相呼应,“蛾眉”“骏骨”代指红颜薄命与英雄末路。“腐草”“空台”化用典故,暗喻功业成空、繁华幻灭,在时空叠印中凸显生命荒诞。“北转河流,南横斗柄,略点微霜鬓早衰”三句构建宇宙图景。黄河奔涌与北斗横斜构成永恒坐标,反衬“微霜”早生的生命焦虑。自然律动与个体凋零形成尖锐对照,在浩瀚时空中投射人生须臾的悲凉。“君不信,向西风回首,百事堪哀”作结如金石铿锵。西风成为时空见证者,将前文意象收束为历史长卷。"百事堪哀"四字力透纸背,既是对王朝兴替的叩问,亦是对生命困境的终极慨叹,余音在天地间久久回荡。
4. 作品点评
全文采用赋体笔法,对阴山地域的奇崛景致进行了详尽铺陈。通过典故的含蓄铺展与情感的层递渲染,暗含"百事堪哀"的悲戚情思。全篇笼罩苍凉沉郁之风,字句间渗透着深沉的人生喟叹。
# 此词苍凉沉郁,颇有苏辛之风。上片描绘阴山凄凉苍茫的边塞之景,下片融史于景,其岁月之叹悲凉慷慨。
不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燕婷、朱惠国《纳兰词评注》
上一篇:清·冒襄《和阮亭《秋柳》诗原韵》
下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