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北燕南":你我天南地北,
# 代北燕南:泛指山西、河北一带。代北,原指汉、晋时期之代郡,唐以后之代州北部等。燕南,泛指黄河以北之地。
"应不隔、月明千里":然而却不能阻隔千里明月,天涯此时。
"谁相念、胭脂山下":谁能念我,燕支山下,
# 胭脂山:即燕支山。在古匈奴境内,以产燕支(胭脂)草而得名因其地水草丰美,宜为畜牧,是为塞外之宝地。古诗中多代指值得怀念之地。
"悲哉秋气":秋色萧索令人悲伤。
# 秋气:指秋日的凄清、肃杀之气。
"小立乍惊清露湿":小站一会儿,忽然发现被露水打湿了衣衫,
"孤眠最惜浓香腻":孤枕难眠,最想令你身上的浓腻香气。
"况夜鸟、啼绝四更头":何况乌鸦四更时分啼叫,
"边声起":边声四起。
# 边声:指边境上羌管、胡茄、角号等诸多声响。范仲淹《渔家傲》:“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销不尽":无法消除,
"悲歌意":歌声中的悲凉之意。
"匀不尽":擦不完,
# 匀:抹。
"相思泪":思念你的眼泪。
"想故园今夜":不知今夜故乡的庭院中,
"玉阑谁倚":你是否也倚着栏杆思念我。
"青海不来如意梦":身处边塞,连梦中都不能如意,
# 青海:本指青海省内之最大的咸水湖,北魏时始用此名。后以之喻边远荒漠之地。
"红笺暂写违心字":红色笺纸上暂且写些违心的话语。
# 红笺:红色笺纸,多用以题写诗词等,这里是指书写信札。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道别来、浑是不关心":说离别之后全然不关心,
# 浑是:全是。
"东堂桂":功名利禄。
# 东堂桂:因科举考试而及第称为“东堂桂”。语出《晋书·郤洗传》:郤冼以对策上第,拜仪郎。后迁官,晋武帝于东堂会送,问洗曰:“卿自以为何如?”洗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边塞怀人词。词人随驾塞外,秋夜独对明月,想到远方的妻子,写下缠绵的思念。词中既有边地风物的萧瑟,又有对家中情景的想象,在细腻的愁绪中透出几分苍凉。
2. 写作手法
烘托:结句“况夜乌、啼绝四更头,边声起”以夜乌哀啼、边声四起的凄凉氛围,烘托出词人孤眠难寐、相思无解的苦闷心境。想象:下片“想故园今夜,玉阑谁倚”虚写妻子在故园独倚栏杆的孤寂场景,通过跨越空间的联想,进一步深化两地相思之情。
3. 分段赏析
上片:“代北燕南,应不隔、月明千里”写词人与所思之人虽分处两地,却共对一轮明月,月光成为连接彼此的纽带。接下“谁相念、胭脂山下,悲哉秋气”转入边地独处的凄凉心境,以边塞特有的胭脂山意象与悲秋之感相互映衬。“小立乍惊清露湿,孤眠最惜浓香腻”通过细节描写,展现词人独处时的敏感心绪与对往昔温存的追忆。结句“况夜乌、啼绝四更头,边声起”以乌啼与边声烘托长夜孤寂,更添相思之苦。下片:“销不尽,悲歌意。匀不尽,相思泪”直抒胸臆,极言愁绪之深重、泪水之难止。“想故园今夜,玉阑谁倚”悬想对方此刻也在为离别而伤怀,两地相思之情相互呼应。“青海不来如意梦,红笺暂写违心字”写梦境难成,唯有以违心之语的书信聊作慰藉。末句“道别来、浑是不关心,东堂桂”以思妇口吻道出看似埋怨实则深情的话语,平淡中见情致绵长,因距离而产生的误解恰恰反衬出彼此感情的深厚。
4. 作品点评
全词意象繁密,情感细腻,在缠绵悱恻的思念之中,更平添了一股慷慨悲凉之气。
# 秋天,诗人到了塞外,思念故园,不禁悲从中来。他想得很多,边声秋意,更勾起了诗人的离情别绪。但是,为了减轻闺中人的烦恼,诗人写家信时,故意显得薄情寡恩,偏偏说自己一点儿也不想家。这种姿态,反进一步表明了他内心的痛苦。
现代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
下一篇:清·乾隆《二月十四日喜而有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