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咽却无声":热泪双流却饮泣无声,
"只向从前悔薄情":只是痛悔从前没有珍视你的一往深情。
"凭仗丹青重省识":想凭藉丹青来重新和你聚会,
# 省识:记忆起、忆起。,丹青:指亡妇的画像。,凭仗:倚着拐杖。
"盈盈":盈盈倩影,
# 盈盈:此语含有双关意,既有由省识得来的容貌比眼前的画像清晰之意,又有作者无限伤感充盈于怀之意。
"一片伤心画不成":泪眼模糊心碎肠断不能把你的容貌画成。
"别语忒分明":离别时的话语还分明在耳,
# 忒:方言,太、特。
"午夜鹣鹣梦早醒":比翼齐飞的好梦半夜里被无端惊醒。
# 鹣鹣:即鹣鸟,比翼鸟。似凫,青赤色,相得乃飞。常以之比喻夫妻合美。
"卿自早醒侬自梦":你已自早早醒来我却还在梦中,
"更更":更漏声声,
# 更更:一更又一更,即指夜夜苦受熬煎。
"泣尽风檐夜雨铃":哭尽深更苦雨风铃声声到天明。
# 夜雨铃:白居易《长恨歌》:“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悼亡词。词中描绘了词人面对亡妇画像时泪咽无声、后悔从前薄情的心境,又回忆与亡妻的别语,表达了对亡妻的极度愧疚、深切思念与悲痛之情。
2. 写作手法
化用:“一片伤心画不成”,化用元好问《十日作》:“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元诗言画师难绘伤心,纳兰则借“丹青”(画像)睹物思人,却道“画不成”乃因伤心至极,泪眼模糊难执笔,将哀痛具象为视觉困境。比喻:“午夜”三句,以“梦”喻生,以“醒”喻死,喻他们夫妇如比翼之鸟情深意蜜,将生、死及夫妻关系比作梦、醒和比翼鸟,通过比喻使情感表达更形象生动。
3. 分段赏析
上阕以丹青为引,道尽睹物思人之痛。开篇“泪咽却无声”如寒刃破空,以无声之泣直抵哀恸骨髓——无声之泣胜过有声之哭,因其酸楚更甚,悲情更烈。“只向从前悔薄情”一句,自责之痛如泣血,读者仿佛目睹词人对着画像呼喊亡灵,悔恨中尽显深情。所谓“薄情”实为苛责自身,愈见爱之深切。“凭仗丹青重省识,一片伤心画不成”,道出乍见亡妻画像时百感交集:昔日同衾共枕,今日阴阳永隔,纵有画像重现清俊容颜、盈盈双目,又怎能不令其肝肠寸断?“画不成”三字化用元好问《十日作》之句,非指画技不逮,实乃哀痛至极,难以成文,至此,上阕在浓稠的悲情中戛然而止。下阕转写诀别之痛。“别语忒分明”一句,虽未着墨于别语内容,然字字皆含临终遗言、肺腑衷肠,此刻清晰如昨。彼时未觉此为诀别之音,孰料竟成永世之憾!言犹在耳,痛彻心扉。“午夜”三句以“梦”喻生、以“醒”喻死,“午夜鹣鹣梦早醒”喻夫妻情深却天人永隔,此乃以“避讳”之法隐晦言死,既为自纾悲怀,亦显挚爱之深。自亡妻离世,词人日夜思念,尤以深夜为甚:风吹檐马、更鼓声声,皆勾起痛悼之情,令其泣不成声。“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一句,化用唐明皇闻铃而作《雨霖铃》之典,抒发好景不再、好梦难留之恨,字字泣血,哀痛无尽。
4. 作品点评
纳兰这首是“题照”之作,其艺术匠心独运之处,在于以向亡妻画像倾吐衷肠之笔法,将满腔深情娓娓道来。词人追悔往昔“薄情”之举,于丹青之上重拾旧忆,亡妻临终剐语(临别之言)犹在耳畔,痛惜良辰如梦骤醒。他长叹亡妻“早醒”而自身仍沉湎旧梦,直至更深夜阑、泪尽声嘶。此间,词人视画像如生人,待逝者若存世,其诉说之真挚,较之寻常抒情更显撼人心魄,恰似“如怨如慕之曲,如泣如诉之音”,情深意切,令人动容。
# “卿自早醒依自梦”也即对“人间无味”是否醒悟的表述。词人设想爱妻“早醒”(逝去)也就早离尘海、弃去无味之人间,自己却仍梦着独处其问,了无生趣。怨苦、怨怼转生出超离尘世的幻念,古代文人通常将此当作谋求自我解脱的药剂来平衡心态。
清文学研究专家严迪昌《清词史》
# 容若丧偶之后,一直难遣悲怀。在亡妻遗像上题词,犹如当面呼唤,相看泪眼。这时以笔代言。写下来自是字字牵情,语语酸心。
现代作家盛冬玲《纳兰性德词选》
上一篇:清·陈维崧《清明感旧》
下一篇:清·唐甄《室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