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渺何处":故园远隔云山究竟在何处?
# 渺:仔细地察看。,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
"归思方悠哉":归思悠长上心头情满胸怀。
# 悠:远。,方:刚开始。
"淮南秋雨夜":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
# 淮南:作者所在地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位于淮河南岸)。
"高斋闻雁来":高斋独坐听雁声阵阵传来。
# 闻雁:听到北来的雁叫声。,高斋:楼阁上的书房。
中唐时期山水田园派诗人
韦应物(735?~790?),唐代诗人。字义博,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韦氏世为三辅名族,天宝时,为玄宗侍卫。后为滁州、江州刺史及左司郎中,官至苏州刺史。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山水田园诗,与陶渊明并称“陶韦”,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其各体皆擅长,但以五言古体成就最高。风格恬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白居易称其“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代表作品有《采玉行》《夏冰歌》《滁州西涧》等。有《韦苏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羁旅思乡诗。全诗通过秋夜闻雁的瞬间,抒发了诗人韦应物贬谪滁州时对长安故园的深切思念与宦游孤寂之情。
2. 写作手法
以景结情:末句“高斋闻雁来”全诗在雁鸣声中戛然而止,不直接抒情,而借秋夜雁声的凄清,将思乡的孤寂感推向高潮。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写的是诗人在雨夜里思念家乡的情景。秋天的雨夜又长又安静,诗人独自坐在高高的书斋中,只有一盏孤灯陪伴,听着外面淅淅沥沥的雨声打在梧桐叶上。四周一片漆黑,显得格外冷清。在这样寂寞的深秋雨夜里,诗人远离家乡在外做官,自然更加想念故乡。他的家乡在长安,可此时却在两千里外的滁州当官。“渺”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因为山高路远,就算白天登高远望也看不见家乡,更何况是漆黑的夜晚。家乡越遥远,思念就越深长,再加上这漫长的秋雨之夜,更让思乡之情绵绵不绝。“方悠”二字突出了这种孤独的氛围,加深了思乡的愁绪。最后的“哉”字是诗人一声长长的叹息,道出了心中无尽的思念。后两句:“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写的是诗人听到雁声后思乡之情更加浓烈。“淮南”与开头的“故园”形成对比,从思念的故乡拉回到现在做官的淮南,构思巧妙。“秋雨”点明了独坐时的清冷环境,“夜”字既说明时间已晚,夜深人静,也暗示诗人被贬滁州的痛苦就像这黑夜一样漫长。正当思乡之情难以抑制时,独坐书斋的诗人忽然听到由远及近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静的秋雨夜里显得格外凄凉,勾起了诗人无尽的乡愁,让本就因思念家乡而彻夜难眠的诗人思绪万千,更加悲伤。诗句在这里突然结束,对听到雁声后的感受只字不提,反而留下“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余韵。
# 刘云:更不须语言。
宋刘辰翁《韦孟全集》
# 转摺清峭。
明高棅《唐诗正声》
# 省此不复言,极苦。归思无着时,更值夜雨闻雁,谁能送此怀抱?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蒋仲舒曰:更不说愁,愁自不可言。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唐云:说破“归思”,以“雁”作结,便有无限含蓄。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归思”后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高斋雨夜,归思方长,忽闻鸿雁之来,益念故园之切。闲闲说来,绝无斧凿痕也。末句为归思添毫。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前二句先说归思,后二句点到闻雁便住,不说如何思归,而思归之情弥深。
清李锳、李兆元《诗法易简录》
#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两诗俱清绝,奇在音调悉同。
《摘星诗说》
# 此诗秋宵闻雁,有归去之思。凡客馆秋声,最易感人怀抱。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上一篇:唐·顾况《杂曲歌辞·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