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ái
chéng
·
·
bái
láng
běi
qiū
piān
zǎo​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3
bái
láng
běi
qiū
piān
zǎo
xīng
qiáo
yòu
yíng
qīng
lòu
pín
wēi
yún
shī
湿
zhèng
shì
jīn
fēng
liǎng
méi
chóu
dài
guī
huā
shí
cái
zhǐ
kǒng
chóng
féng
míng
míng
xiāng
shì
gèng
rén
jiān
bié
shù
xiàng
guā
guǒ
yán
qián
tiān
níng
zhù
lián
qiān
huā
xiāng
jìng
suí
fēng
chù
liáng
suàn
wèi
kōng
fáng
lěng
xiāng
shǔ
jīn
tiān
sūn
xiào
rén
chóu

译文

白狼河以北的边地,秋季偏早,架于银河之上的鹊桥又将迎来牵牛星。清晰的漏壶滴水声随着时间推移,淡淡的云似乎更湿润了,这正是金风玉露相逢之时。鹊桥那端,织女的双眉忧愁地攒聚着,是要等牵牛踏着榆花归来,才好将心事说与郎听。却又只恐,重逢之时,分明相望却没有了言语。人间的别离无数,有多少人,在瓜果的筵席前,向着碧空凝望。连理花,相思叶,随风飘散到了何处。羁旅之中的我怀思良苦,却也不及家中妻子,在冷冷清清的空房里,流泪到天明。今夜喜相逢的织女星,笑人忧愁如许。

逐句剖析

"白狼河北秋偏早":白狼河以北的边地,秋季偏早,

# 白狼河:即大凌河。

"星桥又迎河鼓":架于银河之上的鹊桥又将迎来牵牛星。

# 河鼓:即牵牛星。,星桥:指鹊桥。

"清漏频移":清晰的漏壶滴水声随着时间推移,

# 清漏:是将时漏中水之清移来形容时漏本身。漏,古计时器。

"微云欲湿":淡淡的云似乎更湿润了,

"正是金风玉露":这正是金风玉露相逢之时。

# 金风玉露:秋风和白露,亦借指秋天。

"两眉愁聚":鹊桥那端,织女的双眉忧愁地攒聚着,

"待归踏榆花":是要等牵牛踏着榆花归来,

# 榆花:代指星星。

"那时才诉":才好将心事说与郎听。

"只恐重逢":却又只恐,重逢之时,

"明明相视更无语":分明相望却没有了言语。

"人间别离无数":人间的别离无数,

"向瓜果筵前":有多少人,在瓜果的筵席前,

# 瓜果筵前:古时七夕节的习俗。

"碧天凝伫":向着碧空凝望。

# 凝伫:伫立等待。

"连理千花":连理花,

# 连理:连理树,比喻夫妇恩爱深重。

"相思一叶":相思叶,

# 相思一叶:用红叶题诗的典故。

"毕竟随风何处":随风飘散到了何处。

"羁栖良苦":羁旅之中的我怀思良苦,

"算未抵空房":却也不及家中妻子,

"冷香啼曙":在冷冷清清的空房里,流泪到天明。

# 曙:天亮。

"今夜天孙":今夜喜相逢的织女星,

# 天孙:织女星别名。

"笑人愁似许":笑人忧愁如许。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台城路・塞外七夕》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此词主题围绕七夕,将牛郎织女神话与人间别离结合,表达夫妻相思及对天下离散之人的悲悯。上片写塞外七夕之景,描绘星桥迎牛宿、漏移云湿的画面,融入女子盼归又恐重逢无语的愁绪;下片由天上转人间,感慨人间别离众多,从女子在瓜果筵前凝望,到羁旅之人思家,再到想象织女笑人间愁怨,层层递进。用典巧妙,借牛郎织女传说抒情;情景交融,秋景与愁情交织;对比鲜明,天上神话与人间现实对比。该词情感真挚深沉,语言清新自然,将个人情感与普遍离情融合,拓宽词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台城路・塞外七夕》由纳兰性德创作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七夕”之日。当时纳兰性德任三等侍卫,首次扈驾出巡塞外。农历七月七日,天上牵牛织女相逢,而他却与妻子分离,为表达内心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遂写下这首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清代的词,也是一首七夕节怀人题材的作品。它描绘了塞外七夕的景象,体现了女子盼牛郎归及恐重逢无语的愁绪,还表达了对人间无数别离之人的悲悯。借塞外七夕景象及牛郎织女传说,写出了夫妻相思和对人间离别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用典:“星桥又迎河鼓”,“星桥”指鹊桥,传说中七夕时喜鹊搭成的桥,让牛郎织女得以相会;“河鼓”即牵牛星,代指牛郎。这一典故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喜鹊会在银河上架桥,使分隔两岸的牛郎织女能够相见。词人描绘塞外七夕的景象,说“星桥又迎河鼓”,点明七夕这一特殊时间,以神话中鹊桥迎接牵牛星的画面,营造出七夕佳节的氛围,为后文抒发人间别离之苦做铺垫,借神话场景引出人间的相思之情。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描绘了天上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牛郎织女的传说,最早或可追溯至《荆楚岁时纪》,其中记载天河之东的织女是天帝之女,常年辛勤织布,织就云锦天衣。天帝怜悯其独居,将她许配给河西的牵牛郎。可婚后织女荒废织作,天帝发怒,令她回归河东,只允许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与牛郎相会。后来,这一传说逐渐演变成更具民间色彩的爱情故事。因织女善织,民间女子便在七夕这天结彩缕、穿七孔针,在庭院摆上瓜果乞巧,此习俗流传开来。七夕之夜,本是牛郎织女团聚之时,可词人却与爱妻分隔两地。如此情景,自然勾起他无尽愁思。故而词人笔下对牛郎织女相思及相会场景的描写,都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体验。下片由天上转至人间。“人间别离无数”,词人将自己归入天下无数无法团聚的有情人之列,在倾诉离散悲苦时,也隐含着对现实的揭露与控诉。“向瓜果筵前,碧天凝伫”,那些独守空闺的思妇,哪有心思在瓜果筵前乞巧?她们凝望碧空,羡慕牛郎织女尚有相聚之日,而自己的丈夫或恋人却不知在何方,心中不禁发出痛苦质问。“连理千花,相思一叶,毕竟随风何处?”“连理”象征夫妻恩爱,“相思一叶”源自唐代于祜与宫女韩氏红叶题诗传情、终成眷属的故事。可现实中,这样的美好太过稀少,这些象征美好的事物,究竟飘向了哪里?词人念及此,自然想到自己的爱妻卢氏。随即笔锋一转,“羁栖良苦”,自己被事务缠身,漂泊他乡,苦不堪言。而妻子在空房之中,“算未抵空房,冷香啼曙”,料想那空房之内,香料香气渐淡,她彻夜难眠,泪水浸湿枕头。“今夜天孙,笑人愁似许!”词人想象今夜与牛郎相会的织女,看到人间这诸多离愁别绪,也会心生感慨。通过这般想象,更衬托出人间夫妻离别之苦远超牛郎织女。

4. 作品点评

全词借助想象,将浓烈真挚的情感融入美丽哀婉的神话传说,从自身夫妻离别之苦推及天下离散之人,拓宽词的意境。语言生动鲜明,无论是写景、抒情、用典还是叙事,皆清新自然,毫无雕琢痕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逼真北宋慢词。

近代近代词人、学者谭献《箧中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蒋士铨《极目(二首选一)》

下一篇:清·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之七十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