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狼河北秋偏早":白狼河以北的边地,秋季偏早,
# 白狼河:即大凌河。
"星桥又迎河鼓":架于银河之上的鹊桥又将迎来牵牛星。
# 河鼓:即牵牛星。,星桥:指鹊桥。
"清漏频移":清晰的漏壶滴水声随着时间推移,
# 清漏:是将时漏中水之清移来形容时漏本身。漏,古计时器。
"微云欲湿":淡淡的云似乎更湿润了,
"正是金风玉露":这正是金风玉露相逢之时。
# 金风玉露:秋风和白露,亦借指秋天。
"两眉愁聚":鹊桥那端,织女的双眉忧愁地攒聚着,
"待归踏榆花":是要等牵牛踏着榆花归来,
# 榆花:代指星星。
"那时才诉":才好将心事说与郎听。
"只恐重逢":却又只恐,重逢之时,
"明明相视更无语":分明相望却没有了言语。
"人间别离无数":人间的别离无数,
"向瓜果筵前":有多少人,在瓜果的筵席前,
# 瓜果筵前:古时七夕节的习俗。
"碧天凝伫":向着碧空凝望。
# 凝伫:伫立等待。
"连理千花":连理花,
# 连理:连理树,比喻夫妇恩爱深重。
"相思一叶":相思叶,
# 相思一叶:用红叶题诗的典故。
"毕竟随风何处":随风飘散到了何处。
"羁栖良苦":羁旅之中的我怀思良苦,
"算未抵空房":却也不及家中妻子,
"冷香啼曙":在冷冷清清的空房里,流泪到天明。
# 曙:天亮。
"今夜天孙":今夜喜相逢的织女星,
# 天孙:织女星别名。
"笑人愁似许":笑人忧愁如许。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清代的词,也是一首七夕节怀人题材的作品。它描绘了塞外七夕的景象,体现了女子盼牛郎归及恐重逢无语的愁绪,还表达了对人间无数别离之人的悲悯。借塞外七夕景象及牛郎织女传说,写出了夫妻相思和对人间离别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用典:“星桥又迎河鼓”,“星桥”指鹊桥,传说中七夕时喜鹊搭成的桥,让牛郎织女得以相会;“河鼓”即牵牛星,代指牛郎。这一典故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喜鹊会在银河上架桥,使分隔两岸的牛郎织女能够相见。词人描绘塞外七夕的景象,说“星桥又迎河鼓”,点明七夕这一特殊时间,以神话中鹊桥迎接牵牛星的画面,营造出七夕佳节的氛围,为后文抒发人间别离之苦做铺垫,借神话场景引出人间的相思之情。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描绘了天上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牛郎织女的传说,最早或可追溯至《荆楚岁时纪》,其中记载天河之东的织女是天帝之女,常年辛勤织布,织就云锦天衣。天帝怜悯其独居,将她许配给河西的牵牛郎。可婚后织女荒废织作,天帝发怒,令她回归河东,只允许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与牛郎相会。后来,这一传说逐渐演变成更具民间色彩的爱情故事。因织女善织,民间女子便在七夕这天结彩缕、穿七孔针,在庭院摆上瓜果乞巧,此习俗流传开来。七夕之夜,本是牛郎织女团聚之时,可词人却与爱妻分隔两地。如此情景,自然勾起他无尽愁思。故而词人笔下对牛郎织女相思及相会场景的描写,都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体验。下片由天上转至人间。“人间别离无数”,词人将自己归入天下无数无法团聚的有情人之列,在倾诉离散悲苦时,也隐含着对现实的揭露与控诉。“向瓜果筵前,碧天凝伫”,那些独守空闺的思妇,哪有心思在瓜果筵前乞巧?她们凝望碧空,羡慕牛郎织女尚有相聚之日,而自己的丈夫或恋人却不知在何方,心中不禁发出痛苦质问。“连理千花,相思一叶,毕竟随风何处?”“连理”象征夫妻恩爱,“相思一叶”源自唐代于祜与宫女韩氏红叶题诗传情、终成眷属的故事。可现实中,这样的美好太过稀少,这些象征美好的事物,究竟飘向了哪里?词人念及此,自然想到自己的爱妻卢氏。随即笔锋一转,“羁栖良苦”,自己被事务缠身,漂泊他乡,苦不堪言。而妻子在空房之中,“算未抵空房,冷香啼曙”,料想那空房之内,香料香气渐淡,她彻夜难眠,泪水浸湿枕头。“今夜天孙,笑人愁似许!”词人想象今夜与牛郎相会的织女,看到人间这诸多离愁别绪,也会心生感慨。通过这般想象,更衬托出人间夫妻离别之苦远超牛郎织女。
4. 作品点评
全词借助想象,将浓烈真挚的情感融入美丽哀婉的神话传说,从自身夫妻离别之苦推及天下离散之人,拓宽词的意境。语言生动鲜明,无论是写景、抒情、用典还是叙事,皆清新自然,毫无雕琢痕迹。
# 逼真北宋慢词。
近代近代词人、学者谭献《箧中词》
上一篇:清·蒋士铨《极目(二首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