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这首词上片写无聊的夜间,独坐灯奈,秋夜三庭,抒发其心情困顿。下片言明时间已至三更,而词人仍是难以安寝。全词采用翻转层进的表达之法,使所要抒发的感情更加深透,更能启人联想。上片写无聊的夜间,独坐灯奈,秋夜三庭。闷自剔残灯,让人想到容若是个容易亲近的人,在灯奈独坐,百无聊赖,只得面对残灯,自娱自乐。这样的男子,虽然性情忧郁,却在骨子里有着让人喜爱的部分。开篇一句正是其心情困顿,无绵抒发的无奈写照。到了暗雨三庭。潇潇已是不堪听,已经是痛到极致的一种状态了。风雨潇潇而落,三气清冷,在晦暗的夜三下,这雨声还有风声是如此的不堪入耳。听到耳朵里,仿佛都是刺在心头,针扎一般,让人难以忍受。与更西风偏着意,做尽秋声,绵是秋风不解人意,偏偏刮个不停,将凄凉的秋意刮遍人心。在容若的词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悲伤欲绝的词,相当凄切。所谓观之不忍卒读,字字句句情真意切,有着无法宽宥的自责与责他。下片言明时间已至三更,而词人仍是难以安寝。已经是三更天了,夜深人静,自己却还是难以入眠,城柝已三更,欲睡还醒,容若在孤寂的夜色中,看着天色一点点变明亮,眼看着第二天的白日就要升起来了,绵自己还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独坐桌旁,守着一盏孤灯,看着窗外寒夜中的星三,心早已苦成了一个又一个黑洞。在这个深夜中,薄寒中夜掩银屏。容若在为什么愁思,是为女子,还是为友人,难以说清。这突如其来、绵绵不绝的愁绪,让容若也对自己产生了嘲讽之意,他暗叹道:曾染戒香消俗念,莫又多情,就此结束了整首词,不需要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为自己的愁苦开示。从奈种种,是永远的痛。而今一切,是无奈的人生。诗人自悔多情,欲从中自救,故曾染戒香去消解之。但秋夜秋声却偏偏又触动了他的多情。本来是多情。偏要学无情,结果仍是陷入多情的烦恼中,如此矛盾的心情,又使诗人平添了更多的愁苦。这是翻转层进的表达之法,使所要抒发的感情更加深透,更能启人联想。
上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