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色残阳影断霓":落日的余晖映在海面上,贴着涌动的浪涛,成为一段虚渺的霓虹,
# 断霓:断虹。谓残阳倒映海中犹如一段彩虹霓,副虹的霓。
"寒涛日夜女郎祠":冰冷的潮水日夜拍打着姜女祠下的岩石。
# 女郎祠:即姜女祠。
"翠钿尘网上蛛丝":庙中孟姜女雕像的盘髻上已经布满了细密的蛛丝和尘埃。
# 翠钿:用翠玉制成的首饰。
"澄海楼高空极目":登上高耸的澄海楼眺望远处,
# 澄海楼:楼名。在河北省旧临榆县南宁海上,明兵部主事王致中建。
"望夫石在且留题":望夫石至今犹在,且在那里可以见到文人墨客参观游览时写下的观感题诗。
# 留题:参观或游览时写下观感、题诗。,望夫石:在姜女庙主殿后,为一巨石,上刻有“望夫石”三字。相传为孟姜女望夫之处。
"六王如梦祖龙非":六王毕、四海一的大业,恍然做了一场大梦,而秦始皇也早已作古,长眠于地下。
# 祖龙:指秦始皇,《集解》云:“苏林曰:‘祖,始也:龙,人君象。谓始皇也。’”,六王:指战国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唐杜牧《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词。词人以苍凉笔触描绘姜女祠周边海色残阳、寒涛拍岸之景,及祠内翠钿蒙尘、蛛网密布之状。借“六王如梦祖龙非”感慨往昔六国与秦始皇的兴衰皆成幻梦,王朝更迭、人事俱灭,蕴含对历史沧桑的深沉慨叹,亦透露出对功名利禄、王朝兴衰的淡泊与超脱。
2. 分段赏析
上片描绘姜女古祠的萧疏与岑寂。“海色残阳影断霓,寒涛日夜女郎祠”,词句由眼前景象生发:薄暮时分,落日残阳悬于溟濛天际,其黯淡余晖投映在苍茫海面,随汹涌波涛浮沉明灭,恍若一段行将消散的虚幻霓虹。凛冽的海潮永无倦意,日夜不息地拍击着礁岸,这永恒的涛声,便是孤悬海畔的女郎祠里亘古不变的背景音韵。纳兰容若身处的时代,距离那位为情所恸、恸哭崩长城继而悲愤投海的孟姜女,已然邈远难追。这浩渺的汪洋与孤伶伶守候的祠庙默默相对,不知历经了多少个春秋寒暑。故而“翠钿尘网上蛛丝”一句,更显凄凉:庙中供奉的孟姜女塑像,发髻间那曾经熠熠生辉的翠翘金钿,如今早已被层层细密的尘埃与蛛网重重覆盖。那翠玉曾有的鲜亮色泽,仿佛也随着女子当年决绝的纵身一跃,深深沉入了历史的幽暗长河。姜女为追随爱人而逝,那曾经鲜活的故事与光彩,也随同消逝的时代,悄然掩入往昔的尘烟。下片则由景及情,抒写词人胸中深沉的历史感喟,情思尽融于景象之中。“澄海楼高空极目,望夫石在且留题”,他登临巍峨的澄海楼极目远眺苍茫海天,那块名为“望夫”的奇石,仍如传说中那位坚贞等待丈夫的妻子,默然伫立于宁海城头。相传孟姜女当年苦候征夫无果,曾无数次在此处翘首远望,后又怀抱寒衣万里寻夫,最终心魂凝结,化身为此石。从此,无论风狂雨骤,她便永远停驻于此,守候着一个渺茫无期的归程。归期杳然,望夫石却已伫立千年,如今石身上清晰可见历代文人墨客游览凭吊时题写的感怀诗句。那些斑驳的墨迹,皆是时光无声流淌的印记,与这尊象征着永恒等待的石像一起,静默地见证着历史长河的奔涌不息,不舍昼夜。转瞬回眸,“六王如梦祖龙非”,纳兰不禁深深喟叹:昔日六国诸侯称王称霸的煊赫,终如一场幻梦消散无踪;而那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祖龙秦始皇的盖世雄姿,如今亦早已深埋黄土,归于寂灭。
3. 作品点评
这词词题为“姜女祠”,以纪游之笔为引,开篇泼墨渲染祠庙周遭壮阔景致,以雄浑笔触勾勒天地苍茫,然而,作者笔锋骤转,借景抒怀,将视角投向历史深处。在对姜女祠的凭吊中,作者抚今追昔,借古讽今,深刻揭露战争的残酷本质,字字泣血地展现其给黎民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全篇采用欲抑先扬之法,行文跌宕起伏,情感深沉真挚,历史与现实交织,让读者在品味文字之美的同时,亦能感受到作者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 上片写景,凄凉萧瑟。下片重在抒情,有着浓重的历史兴亡之感。词作流露了一种超越历史时空的悲凉。
不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燕婷、朱惠国《纳兰词评注》
下一篇:清·梁启超《纪事二十四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