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江南麦已稀":五月的江南,未收的小麦稀疏错落,
# 麦已稀:意即麦子大部分已经收割,所剩稀少。
"黄梅时节雨霏微":恰逢梅雨时节,小雨霏霏。
# 霏微:雾气、细雨等弥漫的样子。,黄梅时节:指春夏时节黄淮流域连绵阴雨天气,此时梅子黄熟,故云。
"闲看燕子教雏飞":在屋檐下静坐,看成年的燕子教雏燕学习飞翔。
"一水浓阴如罨画":堤岸上绿荫深浓,远远看去就像浓墨泼出来的山水画,
# 罨画:色彩鲜明的图画,常用以形容自然景物或建筑物等美丽如画。
"数峰无恙又晴晖":烟雨消散,山峰又出现,秀色如初。
# 数峰无恙又晴晖:烟雨消散,山峰又出现,秀色如初。
"湔裙谁独上渔矶":那在水边石矶上浣洗衣裙的女子又是谁。
# 矶:水边石滩或突出的大石。,湔裙:古代风俗,谓女子妊娠后,欲产子易,则于产前到河边洗裙,这里借指水边的女子。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浣溪沙·五月江南麦已稀》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也是一首田园山水词。上片以“五月江南麦已稀”点明时令,描绘梅雨时节江南的麦田与燕子育雏的生动画面,展现田园生活的闲适。下片通过“一水浓阴如罨画”的泼墨山水意象,勾勒雨后山峰的秀丽,以浣衣女子的孤独身影收尾,暗含隐逸之趣与淡淡孤寂。全词清新明丽,情景交融,兼具自然之美与人文之思。
2. 分段赏析
《浣溪沙·五月江南麦已稀》上片词人点明了时间和节令。即“五月”和“黄梅时节”。接着,他以“分镜头”的形式描写了“麦”“雨”“燕子”等富有节令特点的事物。“五月江南麦已稀,黄梅时节雨霏微”写五月的江南,青绿的小麦稀疏错落在阡陌之间,此时刚好是黄梅时节,细雨霏霏,一派大自然的美景。“闲看燕子教雏飞”纳兰怀着一份闲心静坐在窗前,看着屋檐下的雏燕学飞,扑打着稚小的双翅,此时此刻才明白生命之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景色才是安定平和的。一个“闲”字,尽显词人悠然自得的心境。下片将景色概括为“罨画”,又将目光转向了水边美丽的女子。“一水浓阴如罨画,数峰无恙又晴晖”写江水边浓荫好似浓墨泼出的画,静谧的山峦间隐约流露着雨过天睛后的天光。纳兰娓娓道来,一幅江南田园泼墨山水图缓缓铺展于读者面前,画作中,色彩浓郁之处,恰似“云青青兮欲雨”,墨色浅淡之域,仿若“水澹澹兮生烟”,此时此地的美景不禁让人沉醉。“湔裙谁独上渔矶”由景及人,在宁静的水边,美丽的布衣女子赤着脚,稳稳地踩在鱼矶石上。她手中的木槌轻轻举起,有节奏的捣衣声,一下一下,悠悠地回荡在这片寂静的田园之中。这原来是一幅静谧无声的国画,可这捣衣女的出现,瞬间打破了寂静,令画面变得生动鲜明起来。词末尾的一个“独”字,在悠然的氛围中又增添了一丝孤寂之感,同时也让画面更加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3. 作品点评
《浣溪沙·五月江南麦已稀》这首词读起来,宛如漫步于《诗经》营造的清雅之境,满是古朴悠然的意趣。词中所勾勒的景象,处处洋溢着田园的质朴与宁静。在纳兰性德的笔下,我们恍然发觉,幸福的真谛并非功名利禄的追逐,而是内心深处的那份安定与平和。整首词清新明丽,字里行间流淌着别样的风情,展现出纳兰词风格中别具一格的一面。
# 全词皆是词人的想象,江南风景如画,她的生活平静闲适。只末句一个“独”字似透露了她的孤独,实则亦是词人的孤独,他的那一份思念在不经意间流露。
现代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燕婷、朱惠国《纳兰词评注》
下一篇: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