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g
shàng
féng
yǒu
rén

朝代:唐作者:许浑浏览量:1
guó
guī
rén
jiǔ
bēi
zàn
tíng
lán
zhào
gòng
pái
huái
cūn
lián
sān
xiá
yún
cháo
sòng
jiǔ
jiāng
hán
lái
zuò
xiāng
tóu
hái
píng
yīn
hào
shū
huí
dào
shí
ruò
jiàn
dōng
wèi
wèn
jīng
shuāng
kāi

译文

见到故乡归来的朋友便一起饮酒,停下船桨任其随意漂流。村子连着三峡,晚云水雾蒸腾而起,大潮急流,九江秋雨又来到山口。我已经用了司马相如献赋的办法,还须像殷浩入朝时那样得到友人的荐书。如果见到采菊东篱的陶渊明,试着问他那霜菊开放是什么时候。

逐句剖析

"故国归人酒一杯":见到故乡归来的朋友便一起饮酒,

# 归人:回归家园的人。

"暂停兰棹共徘徊":停下船桨任其随意漂流。

# 兰棹:兰舟。

"村连三峡暮云起":村子连着三峡,晚云水雾蒸腾而起,

"潮送九江寒雨来":大潮急流,九江秋雨又来到山口。

"已作相如投赋计":我已经用了司马相如献赋的办法,

# 投赋:投壶,是古代大夫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相如:司马相如(汉代),字长卿,汉族,西汉大辞赋家。

"还凭殷浩寄书回":还须像殷浩入朝时那样得到友人的荐书。

# 殷浩:东晋大臣,字渊源。

"到时若见东篱菊":如果见到采菊东篱的陶渊明,

# 东篱菊:指代陶渊明。陶渊明因有“采菊东篱下”一诗,后人以“东篱菊”指代陶渊明。

"为问经霜几度开":试着问他那霜菊开放是什么时候。

# 经霜:经过秋霜,比喻历经考验或者磨炼。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江上逢友人》是许浑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属于重逢题材。一说是杜牧所作。诗开篇写与从故乡归来的友人共饮一杯酒,暂且停下船桨一同徘徊。接着描绘了村边三峡暮云涌起、潮水送来九江寒雨的江上景色。随后借司马相如投赋、殷浩寄书的典故,表达自己的抱负与期待。最后提及若友人到时看到故乡东篱的菊花,帮忙询问经霜后开了几次,体现对故乡的思念。整首诗通过与友人相逢的情景,抒发了复杂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许浑(788~852?),唐代诗人。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大和进士,历虞部员外郎,睦、郢二州刺史。许浑的诗长于律体,多登临怀古之作,抚今追昔,感慨兴亡。文辞工丽,属对精切,声律谐婉。送别唱酬之作亦堪讽咏。《咸阳城东楼》一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句,较有名。《金陵怀古》《凌歊台》等诗为其代表作。今有《丁卯集》行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开成四年(公元839年)的春天,杜牧带着弟弟杜凯一同抵达浔阳,也就是如今的江西九江。随后,杜牧独自从九江启程,选择了水路,乘船沿着长江与汉水前行。一路辗转,途经南阳,又取道武关,最终朝着长安进发,前去赴任左补阙与史馆修撰之职。而他的这首诗,大概就是在此次行程的江上,偶然遇到故乡的友人时有感而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赠别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江上相逢,一起饮酒漫步的场景,营造出一种既饱含相逢喜悦又带有愁苦压抑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真挚友谊的珍视,以及内心渴望得到赏识、有所作为的愿望,同时借景与想象抒发了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村连三峡暮云起,潮送九江寒雨来”,诗人描绘了傍晚时分,三峡的暮云涌起,九江的寒雨随着潮水而来的景象。通过“暮云”“寒雨”等阴沉、寒冷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压抑、愁苦的氛围,借此抒发了自己内心的苦闷与惆怅。用典:“已作相如投赋计,还凭殷浩寄书回”,诗人以司马相如自比,表明自己已做好像司马相如那样创作辞赋以求得赏识的打算,同时又希望能遇到像殷浩那样的伯乐寄来赏识自己的书信。运用这两个典故,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渴望得到重用,实现抱负,为国效力的心情。虚实结合:诗歌前两联实写与友人在江上相逢,一起饮酒、停船徘徊,以及眼前所见的村庄、三峡、暮云、潮水等景象。后两联则是虚写,诗人想象自己未来的发展,期望能像司马相如一样因才华得到认可,还想象友人见到东篱菊时的情景,通过虚实结合,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情感。想象:“到时若见东篱菊,为问经霜几度开”是作者想象友人到达目的地后,见到东篱菊的情景,拜托友人替自己询问菊花经霜开过几次,借对菊花的问询,抒发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以及对生活的别样思考,使诗歌更具韵味和情致。双关:“潮送九江寒雨来”此句描绘了潮水裹挟着来自九江的寒雨奔涌而至的江上实景,阴沉的天气、凛冽的寒雨,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从深层含义来说,“寒雨”的“寒”不仅指天气的寒冷,还暗喻着诗人内心的“寒”。此时与友人短暂相逢又要分离,“寒雨”双关地暗示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对人生际遇的悲凉之感,将个人的情感与眼前的自然景象相融合,含蓄而深刻地表达出复杂心绪。

3. 分段赏析

首联勾勒出一幅老友重逢图。诗人与旧友在江上意外相逢,欣喜之余,停舟共饮,携手踱步,互诉衷肠。“归人”一词,巧妙道出二人久别重逢之感,将那份被岁月尘封的真挚情谊瞬间唤醒。他们心中千言万语,情感浓烈却又难以尽述,诗人用质朴笔触,将这偶遇的惊喜刻画得真实且动人,尽显友情之深厚。​颔联笔锋一转,描绘出一幅雄浑又略带压抑的傍晚江景。远处错落的村庄与雄伟的三峡,被暮云悄然相连,视野辽阔而苍茫。此时江潮涌起,各处水流汇聚,预示着风雨将至。“暮”字精准点明时间,暮色沉沉,夜幕即将笼罩大地。“云”这一意象,仿若愁绪的化身,给整首作品笼上一层压抑愁苦的薄纱,同时也为后文阴沉天气埋下伏笔。一个“潮”字,生动地将诗人内心愁苦比作奔涌潮水,暗叹时光如流水,匆匆易逝,岁月短暂。而“寒”字更是一语双关,既写天气转凉,又道内心凄寒,与前文“云”的意象相呼应,将作者渴望慰藉的心境展露无遗。前两联皆为实写,真切呈现出诗人彼时的艰难处境。​颈联中,诗人巧用典故抒情言志。他以司马相如自比,一心投身创作,期望能创作出如《子虚赋》般文采斐然、气势恢宏的佳作流传后世。同时,又盼望着能有像殷浩那样的“伯乐”赏识自己的才华,寄来喜讯。彼时诗人正处人生低谷,却依旧心怀壮志,渴望能为国家施展抱负,这一用典,使诗词意蕴更为深厚,庄重典雅,短短数语,便将作者的豪情壮志抒发得淋漓尽致,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尾联则转入想象。诗人遥想未来,“东篱菊”暗指陶渊明,表意含蓄。刚与友人把酒言欢,转瞬却又要面临分别,时光匆匆,令人感慨万千。“霜”字饱含诗人对人生易老、社会环境艰难的慨叹,然而此时的他,已不再畏惧人生路上的坎坷,坦然面对一切。在这离别的时刻,对友人的不舍与深情,愈发浓烈。

4. 作品点评

诗歌以问句戛然而止,宛如在静谧湖面抛下巨石,瞬间搅乱读者的心绪,激发无尽想象,满含意趣,令人沉浸其中反复思索。此等别出心裁的收尾,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意境空间,赋予作品一种余音绕梁、回味悠长的独特魅力。​颈联与尾联运用虚写手法,诗人将对生活的热切憧憬与对友人的深厚情谊,精妙地融入短短数语,使诗歌情感层层递进,意蕴愈发深沉厚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野行》

下一篇:唐·温庭筠《汉皇迎春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