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归人酒一杯":见到故乡归来的朋友便一起饮酒,
# 归人:回归家园的人。
"暂停兰棹共徘徊":停下船桨任其随意漂流。
# 兰棹:兰舟。
"村连三峡暮云起":村子连着三峡,晚云水雾蒸腾而起,
"潮送九江寒雨来":大潮急流,九江秋雨又来到山口。
"已作相如投赋计":我已经用了司马相如献赋的办法,
# 投赋:投壶,是古代大夫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相如:司马相如(汉代),字长卿,汉族,西汉大辞赋家。
"还凭殷浩寄书回":还须像殷浩入朝时那样得到友人的荐书。
# 殷浩:东晋大臣,字渊源。
"到时若见东篱菊":如果见到采菊东篱的陶渊明,
# 东篱菊:指代陶渊明。陶渊明因有“采菊东篱下”一诗,后人以“东篱菊”指代陶渊明。
"为问经霜几度开":试着问他那霜菊开放是什么时候。
# 经霜:经过秋霜,比喻历经考验或者磨炼。
晚唐诗人
许浑(788~852?),唐代诗人。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大和进士,历虞部员外郎,睦、郢二州刺史。许浑的诗长于律体,多登临怀古之作,抚今追昔,感慨兴亡。文辞工丽,属对精切,声律谐婉。送别唱酬之作亦堪讽咏。《咸阳城东楼》一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句,较有名。《金陵怀古》《凌歊台》等诗为其代表作。今有《丁卯集》行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赠别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江上相逢,一起饮酒漫步的场景,营造出一种既饱含相逢喜悦又带有愁苦压抑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真挚友谊的珍视,以及内心渴望得到赏识、有所作为的愿望,同时借景与想象抒发了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村连三峡暮云起,潮送九江寒雨来”,诗人描绘了傍晚时分,三峡的暮云涌起,九江的寒雨随着潮水而来的景象。通过“暮云”“寒雨”等阴沉、寒冷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压抑、愁苦的氛围,借此抒发了自己内心的苦闷与惆怅。用典:“已作相如投赋计,还凭殷浩寄书回”,诗人以司马相如自比,表明自己已做好像司马相如那样创作辞赋以求得赏识的打算,同时又希望能遇到像殷浩那样的伯乐寄来赏识自己的书信。运用这两个典故,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渴望得到重用,实现抱负,为国效力的心情。虚实结合:诗歌前两联实写与友人在江上相逢,一起饮酒、停船徘徊,以及眼前所见的村庄、三峡、暮云、潮水等景象。后两联则是虚写,诗人想象自己未来的发展,期望能像司马相如一样因才华得到认可,还想象友人见到东篱菊时的情景,通过虚实结合,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情感。想象:“到时若见东篱菊,为问经霜几度开”是作者想象友人到达目的地后,见到东篱菊的情景,拜托友人替自己询问菊花经霜开过几次,借对菊花的问询,抒发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以及对生活的别样思考,使诗歌更具韵味和情致。双关:“潮送九江寒雨来”此句描绘了潮水裹挟着来自九江的寒雨奔涌而至的江上实景,阴沉的天气、凛冽的寒雨,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从深层含义来说,“寒雨”的“寒”不仅指天气的寒冷,还暗喻着诗人内心的“寒”。此时与友人短暂相逢又要分离,“寒雨”双关地暗示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对人生际遇的悲凉之感,将个人的情感与眼前的自然景象相融合,含蓄而深刻地表达出复杂心绪。
3. 分段赏析
首联勾勒出一幅老友重逢图。诗人与旧友在江上意外相逢,欣喜之余,停舟共饮,携手踱步,互诉衷肠。“归人”一词,巧妙道出二人久别重逢之感,将那份被岁月尘封的真挚情谊瞬间唤醒。他们心中千言万语,情感浓烈却又难以尽述,诗人用质朴笔触,将这偶遇的惊喜刻画得真实且动人,尽显友情之深厚。颔联笔锋一转,描绘出一幅雄浑又略带压抑的傍晚江景。远处错落的村庄与雄伟的三峡,被暮云悄然相连,视野辽阔而苍茫。此时江潮涌起,各处水流汇聚,预示着风雨将至。“暮”字精准点明时间,暮色沉沉,夜幕即将笼罩大地。“云”这一意象,仿若愁绪的化身,给整首作品笼上一层压抑愁苦的薄纱,同时也为后文阴沉天气埋下伏笔。一个“潮”字,生动地将诗人内心愁苦比作奔涌潮水,暗叹时光如流水,匆匆易逝,岁月短暂。而“寒”字更是一语双关,既写天气转凉,又道内心凄寒,与前文“云”的意象相呼应,将作者渴望慰藉的心境展露无遗。前两联皆为实写,真切呈现出诗人彼时的艰难处境。颈联中,诗人巧用典故抒情言志。他以司马相如自比,一心投身创作,期望能创作出如《子虚赋》般文采斐然、气势恢宏的佳作流传后世。同时,又盼望着能有像殷浩那样的“伯乐”赏识自己的才华,寄来喜讯。彼时诗人正处人生低谷,却依旧心怀壮志,渴望能为国家施展抱负,这一用典,使诗词意蕴更为深厚,庄重典雅,短短数语,便将作者的豪情壮志抒发得淋漓尽致,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尾联则转入想象。诗人遥想未来,“东篱菊”暗指陶渊明,表意含蓄。刚与友人把酒言欢,转瞬却又要面临分别,时光匆匆,令人感慨万千。“霜”字饱含诗人对人生易老、社会环境艰难的慨叹,然而此时的他,已不再畏惧人生路上的坎坷,坦然面对一切。在这离别的时刻,对友人的不舍与深情,愈发浓烈。
4. 作品点评
诗歌以问句戛然而止,宛如在静谧湖面抛下巨石,瞬间搅乱读者的心绪,激发无尽想象,满含意趣,令人沉浸其中反复思索。此等别出心裁的收尾,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意境空间,赋予作品一种余音绕梁、回味悠长的独特魅力。颈联与尾联运用虚写手法,诗人将对生活的热切憧憬与对友人的深厚情谊,精妙地融入短短数语,使诗歌情感层层递进,意蕴愈发深沉厚重。
上一篇:唐·白居易《野行》
下一篇:唐·温庭筠《汉皇迎春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