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林空兮百草逝":秋林空寂,百草凋衰,
"若有香兮林中至":似有幽香从林中传来。
"既萧曼以袭裾":这香味既像围着衣襟在弥漫,
# 袭裾:熏染衣襟。裾:衣服的前襟。,萧曼:高远的样子。
"复氤氲而绕鼻":又不时缭绕于鼻端。
# 氤氲:气流动荡弥漫。
"虽脉脉兮遥闻":虽然若断若续地似来自远处,
# 脉脉:相视貌,含情不语貌。
"觉熏熏然独异":却让人觉得和悦温馨而独特。
# 熏熏:和悦貌。
"予心讶焉":我心中很诧异,
"是乃芳兰":这是兰花的芳香,
# 兰:兰花。多年生草本植物。
"开非其时":开在这不合时宜的时候,
"宁不知寒":难道它不知寒天已至?
"于焉步兰陔":于是我沿着田埂去寻找,
# 陔:田埂。
"循兰池":顺着兰花池前行,
"披条数萼":拨开枝叶,仔细地数着花朵,
# 披条数萼:分开树条数着花朵。
"凝目寻之":凝神寻找它。
"果然兰言":果然那兰花好似开口说话了,
"称某在斯":说我在这里。
"业经半谢":它已凋谢了大半,
"尚挺全枝":但整枝仍挺立着。
"啼露眠以有待":像是眼含泪水有所期待,
"喜采者之来迟":为采撷者的迟来而欣喜。
"苟不因风而枨触":若不是因为风吹香动,
# 枨:触动。
"虽幽人其犹未知":即便是幽居的人也未必知晓。
"于是舁之萧斋":于是我把它移到书斋,
# 萧斋:书斋的别称。唐李肇《国史补》中:“梁武帝造寺,令萧子云大书萧字,至今一‘萧’字存焉。李约竭产自江南买归东洛,匾于小亭以玩之,号为萧斋。”,舁:抬。
"置之明窗":放在明亮的窗前。
"朝焉与对":早上与它相对,
"夕焉与双":晚上与它相伴。
"虑其霜厚叶薄":担心它叶薄难禁秋霜,
# 虑:忧虑。
"党孤香瘦":茎叶少而香气淡,
# 党:亲朋相伴。
"风影外逼":又怕风侵日蚀,
"寒心内疚":使它内心忧惧。
"乃复玉几安置":于是又把这兰花放在饰玉的几案上,
"金屏掩覆":用绣金的屏风围盖。
"虽出入之余闲":即使是出入的闲暇之余,
"必褰帘而三嗅":必定要掀起帘子再三闻其香气。
# 褰:撩起,用手提起。《诗经·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谁知朵止七花":谁知这花仅有七朵,
"开竟百日":却竟然开了百天。
# 开竟百日:竟然开了百天。
"晚景后凋":开在晚秋,凋谢也晚,
# 晚景后凋:绽放得迟,凋谢也晚。
"含章贞吉":其蕴含美质,中心纯正。
# 含章贞吉:内涵文采,中心纯正。
"露以冷而未晞":露水因寒冷而未干,
# 晞:干,干燥。
"茎以劲而难折":花茎因刚劲而难以摧折;
"瓣以敛而寿永":花瓣因收敛而花期长久,
# 瓣以敛而寿永:花瓣因收敛而保持时间长。
"香以淡而味逸":香气因清淡而韵味悠长。
# 香以淡而味逸:香气因清淡而长时间有味道。
"商飙为之损威":秋风因它而减了威力,
# 损威:减损威力。,商飙:秋风。
"凉月为之增色":凉月因它而增添光彩。
# 增色:增加色彩,更加艳丽。
"留一穗之灵长":留下最艰贞一朵花,
# 灵长:延绵长远。
"慰半生之萧瑟":慰藉我大半生的萧条寂寞。
# 萧瑟:萧条寂寞。
"予不觉神心布覆":我的心神情不自禁为之倾覆,
# 布覆:边布盖满,即充满内心。
"深情容与":对它顾眷情深。
# 容与:安逸自得貌。屈原《九歌·湘夫人》:“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析佩表洁":解下佩饰以表高洁,
# 析佩表洁:解下玉佩表明高洁。
"浴汤孤处":沐浴后独自静处。
# 浴汤孤处:沐浴后孤居幽处。
"倚空谷以流思":让自己的思绪在空寂中飞扬,
# 流思:思绪飞扬。
"静风琴而不语":静静的屋檐间风铃无声。
# 静风琴:没有风而檐闻的铁片不动。风琴:挂在檐间的铁片,风吹相撞发出声音,也称风铃、铁马。
"歌曰":有歌唱道:
"秋雁回空":秋雁经过长空,
"秋江停波":秋天的江水平静无波。
"兰独不然":兰花却与此不同,
"芬芳弥多":经秋更芬芳。
"秋兮秋兮":秋啊秋啊,
"将如兰何":你能把兰花怎样!
“乾隆三大家”之一
袁枚(1716~1797?),清代文学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仓山居士等,世称随园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慈溪(今属浙江宁波)。乾隆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四十岁告归,于江宁小仓山筑随园。作为诗人,袁枚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为“乾隆三大家”。其论诗主“性灵”说,强调“性情之外本无诗”,抨击程朱理学和儒家“诗教”。对诗歌创作,袁枚主张直抒性情,真率自然、清新灵巧,诗人应不为格律所拘。其所作古文、骈文亦纵横跌宕,自成一家。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今人辑有《袁枚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赋,也是一篇咏物之作。此赋描写寻兰、赞兰及呵护兰花的过程,通过秋兰在寒秋中坚守本色的形象,寄寓作者不随流俗的处世思想与坚守信念的人生理想。
2. 写作手法
拟人:赋中赋予秋兰以人的言行与情感,如“果然兰言,称某在斯”让兰花开口说话,“啼露眼以有待”将带露的花瓣比作含情眼眸,“喜采者之来迟”直接刻画其心理活动,通过人格化描写,既展现秋兰孤芳自守又期待被赏识的情态,又暗喻作者自身隐居与出世的矛盾心境,使物我之情自然交融。正面描写:赋中直接刻画秋兰的形态与特质,如“业经半谢,尚挺全枝”直击其虽凋零却挺拔的外在姿态,“露以冷而未晞,茎以劲而难折”从露珠、花茎等细节凸显其耐寒坚韧的物性,“瓣以敛而寿永,香以淡而味逸”则从花瓣与香气入手,展现其收敛而持久的生命力。这些笔墨不借他物烘托,以直白笔触凸显秋兰“晚景后凋,含章贞吉”的本质特征,让其孤高品格跃然纸上。夸张:赋中以夸张的笔墨突显对秋兰的痴爱与赞叹,如“必褰帘而三嗅”用“三嗅”的频次夸张,极写作者对兰香的迷恋,即便“百忙之余”亦不忘亲近;“开竟百日”以花期长久的夸张表述,强化秋兰“耐霜雪而独芳”的特质,远超普通花卉的自然周期;“留一穗之灵长,慰半生之萧瑟”更是物情人情的高度统一,也是作者对秋兰最大的歌颂和赞美。
3. 分段赏析
文章从闻到兰的香气写起。“秋林空兮百草逝,若有香兮林中至。”这股香气在天气寒冷、百花凋谢的时节从远方传来,芳香异常,瞬间引起了作者的惊异与好奇。作者猜想这定然是秋兰散发出的独特香气,于是“步兰陔,循兰池,披条数萼,凝目寻之”,在兰草生长的坡地与池边仔细寻觅。这里作者笔下巧妙暗示出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兰草从不以华美艳冶的外表诱人,而是远居幽深之境,凭借自身芳香自然溢散;二是当百草在寒秋中纷纷披靡时,兰花却正吐露芬芳,这一对比鲜明暗示了兰草耐严寒、傲雪霜、坚韧自持的性格特点。这样的描写既含蓄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情怀,又为下文“舁之萧斋,置之明窗”的细致描写做了巧妙铺垫。作者在寻找兰草的过程中,果然听到兰草仿佛在那里轻声言说,它仿佛带着欣喜喊道:“我在这里。”(“某在斯”)于是作者连忙靠近去仔细观看,只见这株秋兰虽已“业经半谢”,却依然“尚挺全枝”,姿态挺拔。它那带着露珠的花瓣如含情的眼眸般,似是有所期待;而令人欣慰的是,采集它的人终于在期盼中姗姗而至。这是作者对秋兰的第一层正面描写,落笔便显不俗——将秋兰赋予人格化特征,既展现其以孤芳傲世的风骨,又隐约透露出它内心深处仍希望被人赏识的情愫。同时,这一细腻描写也不自觉地流露出作者自身隐居生活与入世理想之间的矛盾心情。接着,作者将秋兰小心翼翼抬进自己的书房,以便朝夕相对、悉心相伴。又因顾虑天气渐冷、寒气袭人,特意“复玉几安置,金屏掩覆”,为兰草提供精心呵护。甚至在日常工作百忙之余,也“必褰帘而三嗅”,时时亲近。这一层描写充满诗意,作者不仅对兰草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更以略带夸张的笔墨和满腔激情叙写自己对兰的深切喜爱,借此寄托自己对清高处世生活道路的由衷欣赏与向往。从“谁知朵止七花”开始,作者对秋兰展开更深层次的描写。它虽然开花数量不多,仅有七朵,却奇迹般“开竟百日”,而且凋零得很晚,始终保持着“含章贞吉”的姿态,含美于内而又安祥贞静地迎接着气候的变化。即便到了很冷的时候,花梗已被冻得僵直,却依然坚韧难以被折断;花瓣虽已冻得收缩,却仍保持着仿佛要继续开放的姿态,并且持续淡淡地散发着悠长香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秋兰最后留着一穗花儿,在严寒中顽强挣扎、挺立不倒,以这样的姿态来安慰半生沦落、历经沧桑的人,令人见之心神为之感动。因此“留一穗之灵长,慰半生之萧瑟”一句,堪称物情人情的高度统一,也是作者对秋兰最饱含深情的歌颂与赞美。文章最后几句以诗歌的形式结尾,这是赋体作品常用的形式,起到总括前文、深化主旨的重要作用。赋的写作特点通常是“体物写志”,因此在体物铺叙之后以诗歌结尾,正是作者点明主题、披露创作意旨的关键时机。本文“写志”的情怀在行文中时常自然流露,而“歌曰”部分更是集中表现——作者借诗歌直接提出:兰草幽居避世、清高自守的生活态度,正是其独特的人生选择,也暗含着作者对这种精神境界的认同与追求。
4. 作品点评
这篇小赋注重字句工整对仗,音节轻重协调,内容新颖独特,融入作者的真切感悟,塑造了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 在中国文学史上,自屈原的《橘颂》以来,托物言志的手法已有很多人运用过了。但像《秋兰赋》这样从头到尾,将外物与己志、客体与主体结合得如此贴切、如此和谐的作品,却还少见。本文的风格深婉雅致。但结尾两句:“秋兮秋兮,将如兰何!”则掷地有声,表现了作者傲岸不屈、决心与恶势力抗争的精神,读后令人叫绝!
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张崇琛《名赋百篇评注》
# 《秋兰赋》一扫赋家铺排堆叠、使事用典之积习,空灵新巧,流转自如,毫无板滞琐碎之感,一如随园性灵诗。作者善于营造氛围,点染细节,通篇描写充满了跳跃感和诗意美.略带忧郁而不感伤,稍显愤懑而不激烈,洋溢着一种浓郁的抒情气息。面对如此高洁幽雅的秋兰,作者不禁“神心布覆,深情容与”。读者至此亦深受感染,沉浸于一片芬芳之中。
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龚喜平《历代赋评注》
上一篇:清·黄浚《木垒烟岚》
下一篇:清·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之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