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县有杨二相公者":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
"精于拳勇":精通拳术。
# 精:精通。
"能以两肩负两船而起":他可以用两个肩膀扛起两艘船站起来,
"旗丁数百以篙刺之":几百个船工用蒿刺他,
"篙所触处":蒿碰到他的地方,
"寸寸折裂":就一寸一寸地断裂。
"以此名重一时":凭借这一点名声显赫一时,
"率其徒行教常州":杨二带着他的学生在常州地区习武弄棒。
# 率:带领。
"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每当他在演武场传授枪棒时,
# 至:到。
"观者如堵":来围观的人非常多,像一堵墙一样。
# 堵:墙。
"忽一日":有一天,
"有卖蒜叟":有一个卖蒜的老人,
# 叟:古代对老人的称呼。
"龙钟伛偻":年老体弱,弯腰驼背,
# 伛偻:驼背;伛偻龙钟。
"咳嗽不绝声":不停地咳嗽,
# 绝:停止。
"旁睨而揶揄之":斜着眼睛看,还出言嘲笑他。
# 揶揄:耍笑;嘲弄。戏弄,(侮辱)。揶:出言嘲笑;讽刺。,睨: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众大骇":众人很惊骇,
# 骇:惊骇。
"走告杨":跑去告诉杨二。
# 走:跑。
"杨大怒":杨二听说后大怒,
"招叟至前":把老人叫过来,
"以拳打砖墙":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
# 以:用。
"陷入尺许":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
"傲之曰":然后轻视地对老人说:“
# 傲:轻视。
"叟能如是乎":老头你能够像我这样吗?”
# 是:这样。
"叟曰":老人说:“
"君能打墙":你(这样也就)能打墙壁,
"不能打人":却不能打人。”
"杨愈怒骂曰":杨二更加生气了,怒喝道:“
"老奴能受我打乎":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
"打死勿怨":被打死了不要怨恨我。”
# 怨:埋怨。
"叟笑曰":老人笑着说:“
"垂死之年":我一个老头都快要死了,
"能以一死成君之名":能够用我的死成全你的名声,
"死亦何怨":死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
"乃广约众人":于是两人就叫了很多人,
"写立誓券":当众立了字据。
"令杨养息三日":老人让杨二歇息三天,
"老人自缚于树":三天后,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
# 缚:捆绑。
"解衣露腹":脱掉衣服露出肚皮。
"杨故取势于十步外":杨二于是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
# 故:一般解释为所以,这里取因此的意思。
"奋拳击之":举起拳头奋力向老人打去。
# 奋:举;举起。
"老人寂然无声":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
# 寂然:安静的样子。
"但见杨双膝跪地":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
"叩头曰":向老人磕着头说:“
"晚生知罪矣":晚辈知道错了。”
"拔其拳":杨二想拔出拳头,
"已夹入老人腹中":却发现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
"坚不可出":动弹不得。
"哀求良久":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
# 良久:很久。
"老人鼓腹纵之":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
# 纵:放。
"已跌出一石桥外矣":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
"老人徐徐负蒜而归":老人慢慢地背着他的蒜回去了,
# 负:背。,徐徐:慢慢地;迟缓;缓慢。
"卒不肯告人姓氏":始终也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
# 卒:最终。
“乾隆三大家”之一
袁枚(1716~1797?),清代文学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仓山居士等,世称随园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慈溪(今属浙江宁波)。乾隆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四十岁告归,于江宁小仓山筑随园。作为诗人,袁枚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为“乾隆三大家”。其论诗主“性灵”说,强调“性情之外本无诗”,抨击程朱理学和儒家“诗教”。对诗歌创作,袁枚主张直抒性情,真率自然、清新灵巧,诗人应不为格律所拘。其所作古文、骈文亦纵横跌宕,自成一家。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今人辑有《袁枚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以生活故事为题材的文言文。描绘了精于拳勇的杨二相公在常州演武场授艺时,遭卖蒜老叟轻视,二人立下誓券比试,杨二全力出击却不敌老叟,被轻松制服。体现了人不可仅凭外在技艺自恃,应明白强中自有强中手,为人需谦逊的道理,告诫人们莫要骄傲自满,要懂得学无止境。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杨二相公的“精于拳勇”,能肩负两船、让旗丁篙折,且观者如堵的声名远扬,与卖蒜老叟的“龙钟伛偻,咳嗽不绝声”的平凡普通进行对比,突出老叟的深藏不露,也为后文老叟轻松击败杨二相公做铺垫,使故事更具戏剧性与冲击力。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文章开篇着力描绘南阳杨二相公,言其“精于拳勇”,能肩负两船,面对数百旗丁篙刺,篙皆寸寸折裂,声名远扬,在常州演武场授艺时观者如堵。这般高强武艺与赫赫声名,使杨二在众人赞誉声中难免滋生自满,仿佛已至无敌之境。此时,卖蒜叟登场,其形象与杨二形成鲜明反差。杨二精干强壮,卖蒜叟却是“龙钟伛偻,咳嗽不绝声”,尽显老态龙钟。然而,这位看似平凡的老者,却对杨二投以“旁睨而揶揄”的目光,这一举动瞬间激怒杨二。杨二为展示实力,“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并向老叟挑衅,老叟淡定回应“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二盛怒之下与老叟立誓券。第二段:详细描述比试过程。老叟让杨二养息三日,自缚于树露腹等待。杨二“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而老叟“寂然无声”,结果杨二拳被夹入老叟腹中,只能跪地求饶,最后被老叟鼓腹纵出跌出石桥外。这一结局看似突兀,实则在情理之中。从叙述手法来讲,杨二自始便是为衬托卖蒜老叟而设。他的张狂与自负,恰与卖蒜老叟的深藏不露、内敛谦逊形成鲜明对照,恰似中国传统审美所推崇的,真正的高超境界往往含蓄深沉,而非浅薄直白。正如《道德经》所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卖蒜老叟看似平凡,却蕴含惊人实力,正是这种“拙”与“讷”背后的深厚底蕴,让故事充满张力。第三段:比试结束,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一个淡泊名利、深藏不露的高手形象跃然纸上。老人的离去,给故事留下余韵,进一步强化主题,告诫人们不应因自身技艺而骄傲,谦逊方能进步。
4. 作品点评
此篇告诫人们,切不可因些许成绩与夸赞便沾沾自喜、目空一切。须知“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唯有保持谦逊,不断学习他人长处,弥补自身不足,方能持续进步。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骄傲自大只会成为前行的绊脚石,唯有秉持不断进取的态度,才能在人生旅途中不断超越自我。
下一篇:清·钱载《僮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