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án
hǎi
hòu
shí
shǒu
jiǔ

朝代:清作者:魏源浏览量:3
céng
wén
bīng
huà
chéng
píng
jiàn
chéng
píng
huà
zhàn
zhēng
jìn
shū
fēng
jìn
ér
tán
hǎi
guó
tán
bīng
mèng
zhōng
shū
cǎo
cāng
shēng
lèi
shī
yīng
huā
bài
shǐ
qíng
guān
fěi
shí
xiū
xué
shè
jīng
jiàng
guàn
hàn
gōng
qīng

译文

曾听闻谈论兵革之事时还处于承平之世,几曾见过在承平之时谈论战争。鹤都不再传递羽书,风也止息了檄文,孩童谈论着海外各国,婢女谈论着军事。梦中起草的奏疏饱含着对苍生的泪水,诗里描绘的莺花带着稗史的情调。为官者不要效仿杜甫去拾遗补阙,白白地惊动绛侯周勃和灌婴般的汉朝公卿。

逐句剖析

"曾闻兵革话承平":曾听闻谈论兵革之事时还处于承平之世,

"几见承平话战争":几曾见过在承平之时谈论战争。

"鹤尽羽书风尽檄":鹤都不再传递羽书,风也止息了檄文,

"儿谈海国婢谈兵":孩童谈论着海外各国,婢女谈论着军事。

"梦中疏草苍生泪":梦中起草的奏疏饱含着对苍生的泪水,

"诗里莺花稗史情":诗里描绘的莺花带着稗史的情调。

"官匪拾遗休学社":为官者不要效仿杜甫去拾遗补阙,

"徒惊绛灌汉公卿":白白地惊动绛侯周勃和灌婴般的汉朝公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寰海后十首(其九)》是清代魏源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主题围绕时代变迁与社会现实,通过对比承平与战争的景象,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以及作者对苍生的关怀。诗中运用了对比、夸张等写作手法,如“鹤尽羽书风尽檄,儿谈海国婢谈兵”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时代的变化。首联以反问引发思考,感慨承平与战争的反差;颔联描绘了战争氛围下的社会现象;颈联则表达出作者梦中为苍生流泪,诗里蕴含稗史之情;尾联借古讽今,抒发对现实的无奈。全诗语言犀利,情感真挚,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现实的深刻洞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末经史学者、思想家、文学家

魏源(1794~1857),清末经史学者、思想家、文学家。原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晚年皈依佛教,法名承贯,湖南邵阳(今属隆回)人。道光进士,官至高邮知州。魏源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与龚自珍同属主张“通经致用”的今文经学派。1842年,他著成《圣武记》,又编成《海国图志》,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他倡办民用工业,要求改革漕运、盐法,减轻赋税,兼顾商人利益,强调“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其工诗文,风格遒劲,山水纪游诗艺术成就较高。著作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诗古微》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曾闻兵革话承平,几见承平话战争”,以强烈的对比手法,写出人们常于战乱后谈论太平,却很少在太平之时关注战争隐患,暗含对现实中人们安于现状、缺乏忧患意识的感慨。颔联“鹤尽羽书风尽檄,儿谈海国婢谈兵”,运用夸张与白描,描绘出战争信息充斥、连孩童婢女都在谈论战事的情景,侧面烘托出当时局势的紧张与动荡,也表现出战争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颈联“梦中疏草苍生泪,诗里莺花稗史情”,“梦中疏草”“苍生泪”写出诗人心系百姓,渴望为苍生请命却只能在梦中实现的无奈;“诗里莺花”与“稗史情”以乐景衬哀情,在描绘美好景致的诗句中寄寓历史兴亡之情,体现诗人复杂的情感与深沉的思考。尾联“官匪拾遗休学杜,徒惊绛灌汉公卿”,运用典故,借杜甫讽喻朝政的遭遇,劝诫人们不要轻易进谏,否则会惊动权贵,表达出诗人对黑暗官场的不满与无奈,以及自身壮志难酬的悲愤。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134》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金人捧露盘 净业寺观莲,有怀荪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