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闻兵革话承平":曾听闻谈论兵革之事时还处于承平之世,
"几见承平话战争":几曾见过在承平之时谈论战争。
"鹤尽羽书风尽檄":鹤都不再传递羽书,风也止息了檄文,
"儿谈海国婢谈兵":孩童谈论着海外各国,婢女谈论着军事。
"梦中疏草苍生泪":梦中起草的奏疏饱含着对苍生的泪水,
"诗里莺花稗史情":诗里描绘的莺花带着稗史的情调。
"官匪拾遗休学社":为官者不要效仿杜甫去拾遗补阙,
"徒惊绛灌汉公卿":白白地惊动绛侯周勃和灌婴般的汉朝公卿。
清末经史学者、思想家、文学家
魏源(1794~1857),清末经史学者、思想家、文学家。原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晚年皈依佛教,法名承贯,湖南邵阳(今属隆回)人。道光进士,官至高邮知州。魏源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与龚自珍同属主张“通经致用”的今文经学派。1842年,他著成《圣武记》,又编成《海国图志》,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他倡办民用工业,要求改革漕运、盐法,减轻赋税,兼顾商人利益,强调“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其工诗文,风格遒劲,山水纪游诗艺术成就较高。著作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诗古微》等。
1. 分段赏析
首联“曾闻兵革话承平,几见承平话战争”,以强烈的对比手法,写出人们常于战乱后谈论太平,却很少在太平之时关注战争隐患,暗含对现实中人们安于现状、缺乏忧患意识的感慨。颔联“鹤尽羽书风尽檄,儿谈海国婢谈兵”,运用夸张与白描,描绘出战争信息充斥、连孩童婢女都在谈论战事的情景,侧面烘托出当时局势的紧张与动荡,也表现出战争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颈联“梦中疏草苍生泪,诗里莺花稗史情”,“梦中疏草”“苍生泪”写出诗人心系百姓,渴望为苍生请命却只能在梦中实现的无奈;“诗里莺花”与“稗史情”以乐景衬哀情,在描绘美好景致的诗句中寄寓历史兴亡之情,体现诗人复杂的情感与深沉的思考。尾联“官匪拾遗休学杜,徒惊绛灌汉公卿”,运用典故,借杜甫讽喻朝政的遭遇,劝诫人们不要轻易进谏,否则会惊动权贵,表达出诗人对黑暗官场的不满与无奈,以及自身壮志难酬的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