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áng
shān
jué
dǐng
wén
shū
yuàn

朝代:清作者:魏源浏览量:3
fēng
shí
sōng
gèng
yún
fēi
shuǐ
fēi
shān
fēi
huà
shān
xiàng
jiāng
nán
zhì
shí
zhàng
huā
kāi
wàn
wéi

译文

山峰奇特,石子奇形怪状,松树更是奇异,云在空中漂浮游动,水也在流动,似乎感觉到山也在移动着。华山面对着江南耸立着,花开得特别多,可以用十丈和一万围来表示。

逐句剖析

"峰奇石奇松更奇":山峰奇特,石子奇形怪状,松树更是奇异,

"云飞水飞山亦飞":云在空中漂浮游动,水也在流动,似乎感觉到山也在移动着。

# 亦:也。,飞:飞动。

"华山忽向江南峙":华山面对着江南耸立着,

# 峙:直立,耸立。,华山:在陕西省。五岳之一。

"十丈花开一万围":花开得特别多,可以用十丈和一万围来表示。

# 围:量词,两只胳膊合拢来的长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黄山绝顶题文殊院》是清代魏源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黄山绝顶的壮丽景色。诗开篇两句如实描绘黄山绝顶的松石云水等景致,概括呈现出黄山自然风光的独特之处。后两句运用比喻与夸张之法,生动形象地勾勒出莲花峰的姿态神情,还以华山作为参照进行对比,从侧面虚写黄山景物的奇秀之态。整首诗巧妙融合虚实,凭借奇妙的想象,将黄山的奇景刻画得瑰丽奇幻,淋漓尽致地把黄山美景展现于笔端。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末经史学者、思想家、文学家

魏源(1794~1857),清末经史学者、思想家、文学家。原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晚年皈依佛教,法名承贯,湖南邵阳(今属隆回)人。道光进士,官至高邮知州。魏源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与龚自珍同属主张“通经致用”的今文经学派。1842年,他著成《圣武记》,又编成《海国图志》,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他倡办民用工业,要求改革漕运、盐法,减轻赋税,兼顾商人利益,强调“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其工诗文,风格遒劲,山水纪游诗艺术成就较高。著作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诗古微》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比喻:“十丈花开一万围”,将莲花峰比作巨大的花朵,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莲花峰的形态,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其奇秀之美。夸张:“十丈花开一万围”,“十丈”言花之大,“一万围”极言花围之广,以夸张手法强化莲花峰的奇特与壮美,增强诗歌的感染力。虚实结合:前两句以实写黄山奇景,"峰奇石奇松更奇"实写山石之怪、松姿之奇;"云飞水飞山亦飞"则虚实相生——云水流动为实景,而"山亦飞"以夸张手法将静态山峦动态化,赋予山势以冲破地脉、直入云霄的奇幻感。后两句更以虚笔突破时空限制,"华山忽向江南峙"将北方华山的险峻虚移至江南,与真实黄山叠影,构成虚实交错的壮阔想象;"十丈花开一万围"则以超现实夸张写山花之盛,实景中融入神话般的瑰丽色彩。

2. 分段赏析

“峰奇石奇松更奇”:“峰奇”“石奇”“松更奇”,诗人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直接点明黄山山峰、石头和松树的奇特之处。“更”字强调了松树的奇特在三者中尤为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为全诗奠定了惊叹和赞美的基调。“云飞水飞山亦飞”:“云飞”“水飞”描绘出云和水在黄山间流动、飘荡的动态景象,“山亦飞”则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将山也赋予了动态感,仿佛整座山都在飞翔。此句营造出一种灵动而奇幻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黄山的独特魅力。“华山忽向江南峙”:“华山”是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通常位于北方。“忽向江南峙”,诗人运用想象,将华山与黄山联系起来,想象华山忽然耸立在江南之地,这种跨越地域的想象,进一步拓展了诗歌的意境,给人以豪迈壮阔之感。“十丈花开一万围”:“十丈花”描绘出花朵的高大和壮观,“一万围”则强调花朵数量之多,形成一片花的海洋。此句通过具体的数字和形象的描写,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进一步表达了对黄山奇景的赞美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纳兰性德《菊花新·用韵送张见阳令江华》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虞美人·黄昏又听城头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