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拟春来消寂寞":本想让万紫千红的春天来排解我的寂寞。
# 准拟:打算、想要。
"愁雨愁风":可愁人的雨、愁人的风,
"翻把春担阁":反而耽误了春天的脚步。
# 担阁:通“耽搁”,耽误。,翻:同“反”。
"不为伤春情绪恶":并非因为伤春而心情低落,
"为怜镜里颜非昨":只是可怜镜中的自己,容颜早已不是昨日的模样。
"毕竟春光谁领略":毕竟这美好的春光,有谁能真正去领略。
"九陌缁尘":京城的大道上尘土飞扬,
# 缁尘:黑色尘土,指世俗污垢。,九陌:指汉代长安城中的九条大道,泛指都城繁华热闱的街道。
"抵死遮云壑":偏要将山林云壑的清幽彻底遮挡。
# 云壑:云雾遮覆的山谷,借指僻静的隐居的地方。,抵:总是、老是。
"若得寻春终遂约":若能实现与春天相约的愿望,
"不成长负东君诺":不就终于没有辜负春神的期许了吗?
# 东君:指司春之神。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伤春词。作品以春日意象为载体,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情感递进,抒发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深切感怀,以及隐含对亡妻的追思与人生遗憾的复杂情绪。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开篇“准拟春来消寂寞”以春日生机为寄托,却以“愁雨愁风,翻把春担阁”陡转,用春日的风雨反衬内心的阴郁。春本应驱散寂寞,却因风雨阻隔了赏春之乐,形成“以乐景写哀”的强烈反差,凸显词人无法排遣的愁闷。
3. 分段赏析
上片从“准拟春来消寂寞”起笔,直述心迹,他本想借春日美好驱散心头孤寂。可“愁雨愁风”偏要“翻把春担阁”,将满心期待的计划全盘打乱。这里的“担阁”二字极妙,仿佛能看见纳兰望着窗外连绵阴雨,无奈叹气的模样:春光本是消解寂寞的良药,却被风雨生生“耽搁”,失落之情溢于言表。若说“愁雨愁风”是外界阻碍,下句“不为伤春情绪恶,为怜镜里颜非昨”则道破更深层的哀痛。他并非因春景萧瑟而烦闷,而是对镜自照时,惊觉容颜已非昨日,岁月悄然流逝,青春难再的怅惘,比春光被阻更令人心碎。这种将“伤春”与“自怜”结合的写法,让情感更显沉郁:春光易逝与人生易老,本就是古人共通的愁绪,纳兰却用“镜里颜非昨”的细节,将其具象为触目惊心的画面,读来更觉真实可感。下片由个人感慨转向对春光的追问:“毕竟春光谁领略?”春光如此美好,为何无人共赏?答案藏在“九陌缁尘,抵死遮云壑”中,“九陌”代指京城繁华的街道,“缁尘”是车马扬起的尘土,它们像无形的屏障,将山林间的幽静春光彻底遮蔽。这里的对比极有意味:一边是世俗的热闹喧嚣(“缁尘”),一边是自然的纯净安宁(“云壑”),纳兰显然更向往后者。可现实却是他被“缁尘”困住,连寻春都成了奢望。词末“若得寻春终遂约,不成长负东君诺”,是他在失落中的一丝期待。“东君”代指春神,他恳切许愿:若能实现寻春的约定,定不辜负春神的馈赠。这“终遂约”的执着,既是对春光的向往,更是对自由、纯粹生活的渴求,他渴望挣脱现实的束缚,在春光里寻回那个未被世俗磨损的自己。
4. 作品点评
表面看这是一首感叹春天的词,实际上藏着纳兰内心的愁绪,每一字每一句都真实反映着他的心思。他心里盼着能过上自由单纯的日子,想远离人间的喧嚣,可现实总不如他所愿,只能借着这首词把情绪说出来。
# 纳兰厌于侍卫生涯,渴慕离开市朝,过清幽平静的生活。但这种愿望又难以实现,蹉跎日老,不能不令其生出几多悲慨。本篇所要表达的题旨在此。写法上则是以辜负春光、伤春亦不足惜来反衬之,其转折衬垫,层层入深地抒写,更突出了所要表达的情怀。
首都师范大学东方古籍研究所研究员张秉戌《纳兰词笺注》
上一篇:清·陈维崧《雨》
下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