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惆怅彩云飞":彩云飞逝,碧霞漫天,
# 彩云飞:彩云飞逝。
"碧落知何许":心中惆怅有人知道多少。
# 碧落:道家称东方第一层天,碧霞满空,叫做“碧落”。后泛指天上。
"不见合欢花":看不见合欢花,
# 合欢花:别名夜合树、绒花树、鸟绒树,落叶乔木,树皮灰色,羽状复叶,小叶对生,白天对开,夜间合拢。
"空倚相思树":只能独自依在相思树旁。
# 相思树:相传为战国宋康王的舍人韩凭和他的妻子何氏所化生。据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载,宋康王舍人韩凭妻何氏貌美,康王夺之,并囚凭。凭自杀,何氏投台而死,遗书愿以尸骨与凭合葬。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两坟相望。不久,二冢之端各生大梓木,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常栖树上,交颈悲呜。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后以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
"总是别时情":与伊人道别的场景历历在目,
"那待分明语":内心的情感也说不清楚。
"判得最长宵":心甘情愿地到深夜,
# 判得:心甘情愿地。
"数尽厌厌雨":去数尽那绵长的相思雨。
# 厌厌:绵长、安静的样子。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悼亡词。词中借彩云飞逝喻所爱之人消逝无踪,描绘出词人空倚相思树的悲凉情境;下片通过刻画别时情景在心中长存,致使词人彻夜难眠、忍受凄清孤独之苦,重在展现词人的心理状态,婉转深细地表达了对亡者的深切思念与哀痛。
2. 分段赏析
上片“惆怅彩云飞,碧落知何许。不见合欢花,空倚相思树。”,起笔“惆怅彩云飞,碧落知何许”,短短数字,便将一种浓郁的惆怅之感倾泻而出。“彩云”这一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常带有虚幻、易逝的意味。在这里,彩云随风飘飞,于广阔无垠的“碧落”(天空)中渐渐消逝,如同一场美好的梦境突然破碎。词人望着那逐渐远去的彩云,心中涌起无尽的迷茫与失落,不禁发问:这彩云究竟会飘向何处?此句以景起兴,巧妙地营造出一种空茫、迷惘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能真切感受到词人彼时那四顾茫然、无所适从的心境。从表达技巧来看,这里运用了托比的手法。彩云被词人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词人深深眷恋的恋人。彩云的飞逝,恰似恋人的悄然离去,从此音信全无,再会无期。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词人内心深处的绝望与痛苦得以具象化,将那种思念却不可得、期盼却成空的情感,表达得格外深沉。词人心中曾经满是对恋人的想念与种种猜测,可如今,这一切都如同那飘散的彩云,化为乌有,只留下无边无际的孤单与凄凉,在心底肆意蔓延。紧接着,“不见合欢花,空倚相思树”两句,以对仗的形式呈现。“合欢花”,在传统文化中,本是寓意着消忧解怨、象征着生机与美好的花朵,古人常以之相赠,传递着美好的祝愿。而“相思树”,则有着一段凄美传说,是恋人死后从坟墓中生长出的合抱之树,代表着死后的思念与纪念。这两个意象,一为生前美好情感的象征,一为死后无尽思念的寄托,它们都是爱情的见证者。然而,此时词人眼中,却不见那象征美好与生机的“合欢花”,只能孤独地倚靠在代表着死后思念的“相思树”旁。这种鲜明的对比,如同利刃一般,将词人内心的悲伤与绝望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曾经的美好已然消逝,如今只剩下无尽的思念与孤独,词人的心境之悲凉,不言而喻。在形象塑造方面,通过彩云、合欢花、相思树等一系列意象的组合,一幅充满哀愁的画面跃然眼前。那飘飞远去的彩云,象征着恋人的离去;不见的合欢花,暗示着美好情感的消逝;空倚的相思树,则凸显出词人的孤独与思念。这些意象相互交织,构建出一个充满哀伤与无奈的世界。在语言风格上,“惆怅”一词奠定了凄美的基调,“空倚”二字更是饱含深情,将词人那种孤寂、失落的情感表现得细腻入微。整体语言凄美婉约,如泣如诉,让人读来不禁为之动容。从内容主旨上看,这几句词为全词奠定了思念与哀伤的基调,使得整首词的情感脉络从一开始便清晰可辨,为下片进一步抒发情感做好了铺垫。下片“总是别时情,那待分明语。判得最长宵,数尽厌厌雨。”,“总是别时情”,简洁而有力地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情感症结。与恋人分别时的种种情景,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地刻在了词人的心中,挥之不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痛苦不仅没有丝毫减轻,反而愈发浓烈。每一个回忆的瞬间,都如同针尖一般,刺痛着词人的心。越是想要忘却,那些场景就越是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不断地折磨着词人的内心。“那待分明语”,则进一步深入刻画了词人怅惘惋惜的复杂心情。恋人已然离去,如今只能在梦中与她相会。而那些曾经共同经历的纷繁往事,千头万绪,又有谁能真正说得清楚呢?即便能够将这些往事一一诉说,可又能改变什么呢?恋人终究是永远地离开了自己,再多的言语,也无法挽回曾经的美好,也无法填补心中那深深的空缺。曾经的快乐时光,如今都已变成了带刺的回忆,每一次触碰,都会让词人痛苦忧愁到不能自已。当初越是幸福甜蜜,如今便越是痛苦不堪,这种强烈的反差,使得词人的悲伤愈发深沉。“判得最长宵,数尽厌厌雨”,这两句词堪称神来之笔。“判”通“拼”,在这里有着心甘情愿的意思。一个被离愁别绪深深困扰的人,却心甘情愿地去聆听一夜的雨声,看似超脱了“愁”的境界,实则蕴含着极大的悲哀。这一句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提到的“愁”的第三种“超然”境界相契合。经历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懵懂阶段,也走过了“欲说还休”的纠结时期,词人在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的痛苦折磨后,虽无法从悲伤中寻得快乐,但却生出了一种对生命的坦然,一种对命运的无奈的接受与原谅。然而,这种“超然”,并非是真正的超脱,而是在极度悲哀之后的一种无奈的释怀,其背后隐藏的,是更深沉的痛苦。从结构上看,这首词虽然源于五律的《生查子》词牌,但起承转合并不十分明显。然而,结尾的“数尽厌厌雨”却成为了点睛之笔。表面上,词人似乎在专注地数着那淅淅沥沥的雨声,试图以此来消磨这漫长而寂寞的夜晚。但实际上,他数的又何尝不是那些点点滴滴的往事呢?那些与恋人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那些分别后的痛苦思念,都如同这雨滴一般,一滴一滴,敲打在词人的心头。词人看似用平淡超脱的语言来掩饰自己的悲伤,就如同“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一般,可人的悲伤又怎能轻易用言语掩饰得住呢?这种欲盖弥彰的表达方式,反而更加凸显了词人内心深处那无法言说的哀伤。在形象营造上,这几句词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在漫漫长夜中,无法入眠、独自听雨沉思的词人形象。他静静地坐在窗前,听着那连绵不断的雨声,思绪却早已飘回到过去,沉浸在与恋人的回忆之中。在语言运用上,质朴自然的文字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句句都能直击人心。在表达技巧上,词人巧妙地运用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的手法,借雨夜的氛围来烘托自己的愁绪,又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将思念、痛苦、无奈与超脱等多种复杂情感推向了高潮。从内容主旨上看,这几句词深刻地展现了词人对恋人深切的怀念,以及对命运无常的无奈,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词人内心深处那如汹涌波涛般的情感。
3. 作品点评
《生查子·惆怅彩云飞》是纳兰性德悼亡词中的作品。它以真挚情感和艺术手法,展现了纳兰性德词作的水准。纳兰此词,未用华丽辞藻堆砌,却以质朴之语,写尽了他对恋人长久且深沉的思念。字里行间,皆是其难以释怀的眷恋与哀愁,读来令人动容。
# 愁人失眠,最难禁中宵听雨。这位女子却宁愿长夜不寐,在点点滴滴的雨声中辗转反侧,回忆别时况味,以此自苦并自慰。作者用这种倒提之笔,把离情之苦、相思之深表现得更为生动真切,其手法值得借鉴。
现代现代中华书局《文史》编辑室编辑盛冬铃《纳兰性德词选》
上一篇:清·黄景仁《感旧四首·其三》
下一篇:清·徐灿《送方太夫人西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