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ēng
zhā
·
·
chóu
chàng
cǎi
yún
fēi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3
chóu
chàng
cǎi
yún
fēi
luò
zhī
jiàn
huān
huā
kōng
xiāng
shù
zǒng
shì
bié
shí
qíng
dài
fēn
míng
pàn
zuì
cháng
xiāo
shǔ
jìn
yàn
yàn

译文

彩云飞逝,碧霞漫天,心中惆怅有人知道多少。看不见合欢花,只能独自依在相思树旁。与伊人道别的场景历历在目,内心的情感也说不清楚。心甘情愿地到深夜,去数尽那绵长的相思雨。

逐句剖析

"惆怅彩云飞":彩云飞逝,碧霞漫天,

# 彩云飞:彩云飞逝。

"碧落知何许":心中惆怅有人知道多少。

# 碧落:道家称东方第一层天,碧霞满空,叫做“碧落”。后泛指天上。

"不见合欢花":看不见合欢花,

# 合欢花:别名夜合树、绒花树、鸟绒树,落叶乔木,树皮灰色,羽状复叶,小叶对生,白天对开,夜间合拢。

"空倚相思树":只能独自依在相思树旁。

# 相思树:相传为战国宋康王的舍人韩凭和他的妻子何氏所化生。据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载,宋康王舍人韩凭妻何氏貌美,康王夺之,并囚凭。凭自杀,何氏投台而死,遗书愿以尸骨与凭合葬。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两坟相望。不久,二冢之端各生大梓木,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常栖树上,交颈悲呜。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后以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

"总是别时情":与伊人道别的场景历历在目,

"那待分明语":内心的情感也说不清楚。

"判得最长宵":心甘情愿地到深夜,

# 判得:心甘情愿地。

"数尽厌厌雨":去数尽那绵长的相思雨。

# 厌厌:绵长、安静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生查子·惆怅彩云飞》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词作。该词围绕相思怀人展开。开篇以彩云飞逝托比,暗指所爱之人消失不见,词人空自倚着相思树,尽显悲凉。下半部分追忆别时情景,其萦绕心间,令词人长夜难眠,甘愿承受凄清孤独,深刻抒发对亡者的思念。写作手法运用托比手法,借彩云喻人;注重心理刻画,将思念之情、孤寂之感细腻呈现;语言含蓄委婉,营造出深沉的抒情氛围。上片借景抒情,营造出所爱之人消逝的怅惘情境;下片直抒胸臆,深入展现别后词人的痛苦心境。该词以其婉转深细的情感表达、生动展现出真挚深沉的相思之情,体现了纳兰性德词作情真意切、哀感顽艳的风格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生查子·惆怅彩云飞》由纳兰性德创作。纳兰性德与妻子卢氏感情深厚,卢氏的去世对他打击巨大。他将卢氏病逝的责任归咎于自己,内心充满愧疚与悲痛。在此期间,他的词风发生转变,开始大量创作悼亡词。这首《生查子・惆怅彩云飞》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词人在卢氏离世后,睹物思人,长夜难眠,心中的思念与痛苦无处排遣,便通过词作抒发对卢氏的深切怀念,以及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悔恨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悼亡词。词中借彩云飞逝喻所爱之人消逝无踪,描绘出词人空倚相思树的悲凉情境;下片通过刻画别时情景在心中长存,致使词人彻夜难眠、忍受凄清孤独之苦,重在展现词人的心理状态,婉转深细地表达了对亡者的深切思念与哀痛。

2. 分段赏析

上片“惆怅彩云飞,碧落知何许。不见合欢花,空倚相思树。”,起笔“惆怅彩云飞,碧落知何许”,短短数字,便将一种浓郁的惆怅之感倾泻而出。“彩云”这一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常带有虚幻、易逝的意味。在这里,彩云随风飘飞,于广阔无垠的“碧落”(天空)中渐渐消逝,如同一场美好的梦境突然破碎。词人望着那逐渐远去的彩云,心中涌起无尽的迷茫与失落,不禁发问:这彩云究竟会飘向何处?此句以景起兴,巧妙地营造出一种空茫、迷惘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能真切感受到词人彼时那四顾茫然、无所适从的心境。从表达技巧来看,这里运用了托比的手法。彩云被词人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词人深深眷恋的恋人。彩云的飞逝,恰似恋人的悄然离去,从此音信全无,再会无期。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词人内心深处的绝望与痛苦得以具象化,将那种思念却不可得、期盼却成空的情感,表达得格外深沉。词人心中曾经满是对恋人的想念与种种猜测,可如今,这一切都如同那飘散的彩云,化为乌有,只留下无边无际的孤单与凄凉,在心底肆意蔓延。紧接着,“不见合欢花,空倚相思树”两句,以对仗的形式呈现。“合欢花”,在传统文化中,本是寓意着消忧解怨、象征着生机与美好的花朵,古人常以之相赠,传递着美好的祝愿。而“相思树”,则有着一段凄美传说,是恋人死后从坟墓中生长出的合抱之树,代表着死后的思念与纪念。这两个意象,一为生前美好情感的象征,一为死后无尽思念的寄托,它们都是爱情的见证者。然而,此时词人眼中,却不见那象征美好与生机的“合欢花”,只能孤独地倚靠在代表着死后思念的“相思树”旁。这种鲜明的对比,如同利刃一般,将词人内心的悲伤与绝望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曾经的美好已然消逝,如今只剩下无尽的思念与孤独,词人的心境之悲凉,不言而喻。在形象塑造方面,通过彩云、合欢花、相思树等一系列意象的组合,一幅充满哀愁的画面跃然眼前。那飘飞远去的彩云,象征着恋人的离去;不见的合欢花,暗示着美好情感的消逝;空倚的相思树,则凸显出词人的孤独与思念。这些意象相互交织,构建出一个充满哀伤与无奈的世界。在语言风格上,“惆怅”一词奠定了凄美的基调,“空倚”二字更是饱含深情,将词人那种孤寂、失落的情感表现得细腻入微。整体语言凄美婉约,如泣如诉,让人读来不禁为之动容。从内容主旨上看,这几句词为全词奠定了思念与哀伤的基调,使得整首词的情感脉络从一开始便清晰可辨,为下片进一步抒发情感做好了铺垫。下片“总是别时情,那待分明语。判得最长宵,数尽厌厌雨。”,“总是别时情”,简洁而有力地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情感症结。与恋人分别时的种种情景,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地刻在了词人的心中,挥之不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痛苦不仅没有丝毫减轻,反而愈发浓烈。每一个回忆的瞬间,都如同针尖一般,刺痛着词人的心。越是想要忘却,那些场景就越是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不断地折磨着词人的内心。“那待分明语”,则进一步深入刻画了词人怅惘惋惜的复杂心情。恋人已然离去,如今只能在梦中与她相会。而那些曾经共同经历的纷繁往事,千头万绪,又有谁能真正说得清楚呢?即便能够将这些往事一一诉说,可又能改变什么呢?恋人终究是永远地离开了自己,再多的言语,也无法挽回曾经的美好,也无法填补心中那深深的空缺。曾经的快乐时光,如今都已变成了带刺的回忆,每一次触碰,都会让词人痛苦忧愁到不能自已。当初越是幸福甜蜜,如今便越是痛苦不堪,这种强烈的反差,使得词人的悲伤愈发深沉。“判得最长宵,数尽厌厌雨”,这两句词堪称神来之笔。“判”通“拼”,在这里有着心甘情愿的意思。一个被离愁别绪深深困扰的人,却心甘情愿地去聆听一夜的雨声,看似超脱了“愁”的境界,实则蕴含着极大的悲哀。这一句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提到的“愁”的第三种“超然”境界相契合。经历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懵懂阶段,也走过了“欲说还休”的纠结时期,词人在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的痛苦折磨后,虽无法从悲伤中寻得快乐,但却生出了一种对生命的坦然,一种对命运的无奈的接受与原谅。然而,这种“超然”,并非是真正的超脱,而是在极度悲哀之后的一种无奈的释怀,其背后隐藏的,是更深沉的痛苦。从结构上看,这首词虽然源于五律的《生查子》词牌,但起承转合并不十分明显。然而,结尾的“数尽厌厌雨”却成为了点睛之笔。表面上,词人似乎在专注地数着那淅淅沥沥的雨声,试图以此来消磨这漫长而寂寞的夜晚。但实际上,他数的又何尝不是那些点点滴滴的往事呢?那些与恋人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那些分别后的痛苦思念,都如同这雨滴一般,一滴一滴,敲打在词人的心头。词人看似用平淡超脱的语言来掩饰自己的悲伤,就如同“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一般,可人的悲伤又怎能轻易用言语掩饰得住呢?这种欲盖弥彰的表达方式,反而更加凸显了词人内心深处那无法言说的哀伤。在形象营造上,这几句词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在漫漫长夜中,无法入眠、独自听雨沉思的词人形象。他静静地坐在窗前,听着那连绵不断的雨声,思绪却早已飘回到过去,沉浸在与恋人的回忆之中。在语言运用上,质朴自然的文字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句句都能直击人心。在表达技巧上,词人巧妙地运用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的手法,借雨夜的氛围来烘托自己的愁绪,又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将思念、痛苦、无奈与超脱等多种复杂情感推向了高潮。从内容主旨上看,这几句词深刻地展现了词人对恋人深切的怀念,以及对命运无常的无奈,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词人内心深处那如汹涌波涛般的情感。

3. 作品点评

《生查子·惆怅彩云飞》是纳兰性德悼亡词中的作品。它以真挚情感和艺术手法,展现了纳兰性德词作的水准。纳兰此词,未用华丽辞藻堆砌,却以质朴之语,写尽了他对恋人长久且深沉的思念。字里行间,皆是其难以释怀的眷恋与哀愁,读来令人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愁人失眠,最难禁中宵听雨。这位女子却宁愿长夜不寐,在点点滴滴的雨声中辗转反侧,回忆别时况味,以此自苦并自慰。作者用这种倒提之笔,把离情之苦、相思之深表现得更为生动真切,其手法值得借鉴。

现代现代中华书局《文史》编辑室编辑盛冬铃《纳兰性德词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黄景仁《感旧四首·其三》

下一篇:清·徐灿《送方太夫人西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