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淬吴钩":哪里是用血浸染吴钩之地?
# 吴钩:钩兵器形似剑而曲,春秋吴人善铸钩,故称,后也泛指利剑。,淬:淬火。
"一片城荒枕碧流":如今已是城池荒芜,碧水长流。
# 碧流:绿水。
"曾是当年龙战地":这里曾是当年群雄争霸的战场,
# 龙战地:指古战场。龙战,本谓阴阳二气交战。后遂以喻群雄争夺天下。
"飕飕":而今只余飕飕的风声。
# 飕飕:形容风声。
"塞草霜风满地秋":塞草遍野,寒风呼啸,满地皆是秋色。
"霸业等闲休":称霸的事业轻易地结束了。
# 霸业:指称霸诸侯或维持霸权的大业。
"跃马横戈总白头":策马驰骋,兵戈杀伐,最终也只换得满头白发。
# 跃马横戈:谓手持武器,纵马驰骋。指在沙场作战。
"莫把韶华轻换了":不要轻易用美好的年华换取,
# 韶华:美好的年华。
"封侯":封侯功名。
# 封侯:封拜侯爵,泛指显赫功名。
"多少英雄只废丘":多少英雄到头来只不过被埋于废弃的山丘之下而已。
# 废丘:荒废的土丘。清汤潜《广陵杨花篇》诗:“风流千古隋天子.回首雷塘只废丘。”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词。通过描绘塞外城荒、草衰、霜风的冷落景象,抒发了世事无常、兴亡无凭、莫负韶华的悲慨,词风格调高远、气势豪纵且情致凄怆。
2. 写作手法
正衬:“塞草霜风满地秋”,描绘出塞外衰草连天、霜风劲吹的肃杀秋景,正衬出当年龙战之地如今的荒凉冷落。这种衰败之景,衬托出世事无常、霸业易逝的悲凉,强化了词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借景抒情:“一片城荒枕碧流”,“塞草霜风满地秋”景象,将塞外荒城、碧流、霜风、衰草等景物组合,营造出萧瑟、荒凉的氛围,借景抒发了世事无常、兴亡无据的悲慨之情。词人由眼前之景联想到往昔的英雄霸业,进而引发对人生短暂、功名虚幻的感叹。
3. 分段赏析
上阕“何处淬吴钩?一片城荒枕碧流。曾是当年龙战地,飕飕。塞草霜风满地秋。”起句“何处淬吴钩”以问句开篇,营造出悲凉凄怆的氛围,引发读者思索。“吴钩”这一意象常与英雄、征战相关,为全词奠定怀古基调。“一片城荒枕碧流”,描绘出城池荒芜,枕靠碧绿流水的景象,昔日争战之地如今衰败荒凉,今昔对比强烈。“曾是当年龙战地”点明此地曾是激烈争战之处,“飕飕”以风声渲染肃杀之感,“塞草霜风满地秋”进一步勾勒出塞外秋景的萧瑟凄凉,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将词人的迷惘与哀伤融入其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从语言角度看,用词精炼,“荒”“飕飕”词生动展现景象特点;从表达技巧上,运用意象烘托情感,增强感染力。下阕“霸业等闲休。跃马横戈总白头。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多少英雄只废丘。”下阕由景入情,“霸业等闲休”直接抒发对往昔英雄霸业轻易消逝的感慨,“跃马横戈总白头”则指出即便曾经英勇征战,最终也会白头老去,体现出人生苦短、功业虚幻。“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是对世人的劝诫,莫为追逐封侯虚度青春。结句“多少英雄只废丘”,以强烈的反差,将英雄昔日的辉煌与如今只剩荒丘的结局对比,深化世事无常、古今同梦的悲慨,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有着对历史兴衰、人生短暂的深沉喟叹。从内容主题看,深刻表达出词人对人生价值与历史兴亡的思考;从表达技巧上,直抒胸臆与对比手法相结合,使情感表达更加真挚强烈。
4. 作品点评
《南乡子·何处淬吴钩》是纳兰性德纪游咏古词中的作品。该词借塞外古战场的荒凉之景,深刻传达出世事无常、功名虚无的主题,展现了清代词坛对历史兴亡、人生感悟题材的深入挖掘,全词风格沉郁悲慨,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普遍心境。
# 诗人望着古战场,感慨万千。他觉得在战场上,过去多少英雄横戈跃马,而现在,英雄们老的老了,死的死了,战场上只剩下荒烟蔓草。词的调子,显得悲凉,寄托着凭吊兴亡的哀思。
现代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
上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下一篇:清·陈煇《雪夜访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