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àn
shā
·
·
hóng
qiáo
huái
怀
wáng
ruǎn
tíng
yùn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浏览量:3
yàng
nián
nián
biàn
shuǐ
liú
shēng
shuǐ
diào
duǎn
tíng
qiū
jiù
shí
míng
yuè
zhào
yáng
zhōu
céng
shì
cháng
qiān
jǐn
lǎn
绿
yáng
qīng
shòu
zhì
jīn
chóu
gōu
xié
jìn
lóu

译文

汴水依旧如隋时的样子,年年东流。秋日的短亭传来一首《水调》的歌声。明月仿佛也是旧时的,静静地照耀着扬州城。想隋朝的时候这里曾是何等繁华侈靡,如今河岸杨柳像人一般清瘦多愁。隋代葬埋宫女的墓地还是靠近了歌舞之楼。

逐句剖析

"无恙年年汴水流":汴水依旧如隋时的样子,年年东流。

# 汴水:古河名,隋炀帝巡幸江都即由此道。今水已湮废,仅泗县尚有汴水断渠。,无恙:安好。

"一声水调短亭秋":秋日的短亭传来一首《水调》的歌声。

# 短亭:旧时城外大道旁,五里设短亭,十里设长亭,为行人休憩或送行饯别之所。,水调:曲调名,传为隋场帝时,开汴渠成,遂作此。杜牧《扬州》:“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此曲为商调曲,唐曲凡十一叠。

"旧时明月照扬州":明月仿佛也是旧时的,静静地照耀着扬州城。

"曾是长隄牵锦缆":想隋朝的时候这里曾是何等繁华侈靡,

# 曾是长隄牵锦缆:长堤,指隋堤。隋炀帝大业元年,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水、洛水入黄河;自板渚引黄河入汴水,经泗水达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长江。渠广四十步,旁筑御道,并植杨柳,后人谓之隋堤。白居易《隋堤柳》:“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风飘飘兮雨萧萧,三株两株汴河口。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 锦缆,唐颜师古《大业拾遗记》谓隋炀帝“至汴,帝御龙舟,萧妃乘凤舸,锦帆彩缆,穷极侈靡。……每舟择妙丽长白女子千人执雕板镂金揖,号为殿脚女。锦帆过处,香闻十里.”后以此典喻指帝王穷奢极侈,招致国破身亡。

"绿杨清瘦至今愁":如今河岸杨柳像人一般清瘦多愁。

"玉钩斜路近迷楼":隋代葬埋宫女的墓地还是靠近了歌舞之楼。

# 迷楼:楼名。故址在今扬州西北。隋炀帝时,浙人项升进新宫图。帝令依图起造于扬州,经年始成。回环四合,上下金碧,工巧弘丽,自古无有,费用金玉,努库为之一空。《古今诗话》云:“帝幸之,曰:‘使真仙游此,亦当自迷。’乃名迷楼。”,近:靠近。,玉钩斜:隋代葬埋宫女的墓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浣溪沙·红桥怀古和王阮亭韵》清代学者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咏史词。上片开篇借汴水岁岁长流不停,悄然隐喻光阴无情、世事变幻难测,随后把目光投向短亭旁的秋景,还有悠悠“水调”声,顺势直抒胸臆,袒露内心怀旧情愫。下片伊始,鲜明对比往昔繁华盛景与当下的寂寥落寞,结尾处选用极具象征意味之地收尾,既为扬州昔日昌盛添一佐证,又深藏对已逝流光的不尽追思,饱含怅惘迷茫。整首词精妙融合自然景致与人文历史,把往昔历史风貌融入当下红桥景致描绘里,字里行间满溢兴亡交替之感、古今变迁之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词三大家”之一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先祖原为蒙古土默特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至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主持编纂《通志堂经解》。纳兰性德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其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擅悼亡词、边塞词和友情词。亦工诗,颇得盛唐风神。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月,彼时纳兰性德三十岁,正值他扈驾巡幸江南抵达扬州之际。王士祯在《浣溪沙》的词序里提到:“红桥同箨庵、茶村、伯玑、其年、秋崖赋”,此词共有两首,纳兰的这首是和作。词写道:“北郭青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西望雷塘何处是?香魂零落使人愁。淡烟芳草旧迷楼。”这首词蕴含怀古情思,只是在词题上并未明确标注。时光流转,大约二十余年后,纳兰性德依照王阮亭(即王士祯)那首“北郭清溪一带流”的原韵,再度填词相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词。上片写汴水不停流,暗喻时光、世事变化,聚焦短亭秋景与“水调”声,直抒怀旧之情;下片对比扬州往昔繁华和如今落寞,以象征地作结,重现昔日昌盛,隐含对逝去时光的追思怅惘。词借红桥景物融合自然、人文,抒发兴亡、古今之叹。

2. 写作手法

用典:“曾是长堤牵锦缆”化用隋炀帝南巡典故,传说他乘龙舟游江都时,以锦缎缆绳系船,极尽奢华,词中借这一典故追忆昔日繁盛,与眼前景象形成对比;“玉钩斜”是隋炀帝宫女葬地,“迷楼”为其荒淫宫殿,二者联用,以扬州旧事暗指隋朝因奢靡而亡,借历史典故寄寓兴亡之叹,增添词作沧桑感。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无恙年年汴水流”,借汴水年年流淌不停,既点明自然景象的恒常,又似以水流暗喻时光悠悠流逝,世事变迁不停。“一声水调短亭秋”,将听觉与季节感交织,水调歌声在短亭秋日里传来,营造出一种悠远又略带惆怅的氛围,仿若历史的余音袅袅。“旧时明月照扬州”,引入明月这一经典意象,明月依旧,可扬州历经沧桑,它见证了往昔繁华,勾起人对过去扬州盛景的遐想,为下文怀古蓄势,以看似平静的笔触,拉开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序幕,展现出物是人非之感。下片:“曾是长堤牵锦缆”,回溯隋炀帝巡幸江都时,长堤上锦缆牵舟、奢华铺张的场面,那是昔日繁华的代表。与之对照的是“绿杨清瘦至今愁”,如今绿杨清瘦,被愁绪笼罩,以景衬情,鲜明呈现出人事已非、繁华落幕的落寞。“玉钩斜路近迷楼”,提及隋帝的迷楼与宫女玉钩,这些象征着当年骄奢淫逸的事物如今都已消逝,只剩遗址供人凭吊,词人借此表达对往昔的追思与对历史兴衰的哀叹,在红桥之景里融入深沉的吊古伤今之情,与上片呼应,尽显兴亡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词以情景俱到之法出之。上片写红桥一带之景物和感受,其今昔之感已见篇中。下片点出炀帝旧事,怀古之意显明鲜活。结处尤为深刻,“玉钩斜”、“迷楼”于一句中形成对比,意含深曲,令人回味深思了。

清张秉戍《纳兰词笺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仓央嘉措《情诗(其二十七)》

下一篇:清·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之三十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