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为雨移":因为喜欢听雨打芭蕉的声音,
"故向窗前种":所以特意把芭蕉移到窗前种植。
"怜渠点滴声":喜欢那雨滴落在芭蕉叶上的声音,
"留得归乡梦":它能让我梦见回到故乡。
"梦远莫归乡":可是梦中的故乡却遥不可及,
"觉来一翻动":醒来时只能在床上翻来覆去,满心惆怅。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写作手法
拟人:诗人将芭蕉人格化,如“怜渠点滴声”,“怜”字赋予芭蕉以情感,表现出诗人对芭蕉雨声的喜爱,同时也寄托了思乡之情。情景交融:诗人通过描写雨打芭蕉的场景,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紧密结合。雨滴落在芭蕉叶上的声音,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这种以景衬情的手法,使思乡之情更加真挚动人。对比:诗人通过“梦远莫归乡”与“觉来一翻动”的对比,突出了思乡之情的无奈与挣扎。梦中的故乡遥不可及,醒来后只能面对现实的孤独,进一步强化了思乡的主题。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种。”诗人因喜爱雨打芭蕉的声音,特意将芭蕉移栽到窗前。这一句点明了芭蕉与雨声的关联,为后文的情感铺垫。通过“移”和“种”的动作,表现出诗人对芭蕉的偏爱,以及对雨声的期待。第三、四句:“怜渠点滴声,留得归乡梦。”“怜渠点滴声”进一步描绘了雨滴落在芭蕉叶上的声音,诗人用“怜”字赋予了芭蕉以情感,表现出对这种声音的喜爱。“留得归乡梦”则点明了诗人的情感核心:雨声让他想起了故乡,寄托了思乡之情。后两句:“梦远莫归乡,觉来一翻动。”这一联从梦境回到现实,诗人意识到故乡遥远,无法真正回归,只能在梦中短暂地感受那份乡愁。醒来后,只能在床上辗转反侧,内心的无奈与惆怅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