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ǎo
bìng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zhòu
tīng
shēng
zuì
mián
ruò
fēi
yuè
xià
huā
qián
jīn
lǎo
bìng
zhī
fèn
chūn
lái
èr
shí
nián

译文

曾经的青春年少是多么美好,日夜歌舞欢愉,或在花前,或在月下,流连忘返。然而,时光匆匆流逝,到如今,年老多病,总应该深切理解人生的本分,不能再像过去二十年一样,白白辜负了美好青春年华。

逐句剖析

"昼听笙歌夜醉眠":曾经的青春年少是多么美好,日夜歌舞欢愉,

"若非月下即花前":或在花前,或在月下,流连忘返。

"如今老病须知分":然而,时光匆匆流逝,到如今,年老多病,总应该深切理解人生的本分,

"不负春来二十年":不能再像过去二十年一样,白白辜负了美好青春年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老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七言绝句。此诗以平易质朴的语言,前两句描绘了诗人年少时在月下花前尽情享乐的生活场景,后两句则笔锋一转,展现了如今老病缠身的现状,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尽显岁月变迁。从主题上看,诗人既流露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又坦然接受当下老病的生活,展现出深刻的人生感悟。整首诗以简洁笔触勾勒出人生不同阶段,让读者感受到时光易逝,也体会到诗人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老病》为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七言绝句体裁诗作。其主题聚焦于人生历程的感悟与岁月变迁的喟叹。诗中内容先呈现出往昔青春岁月里,诗人沉醉于笙歌宴饮、月下花前的欢畅生活,勾勒出年少时的肆意洒脱。随着笔触转换,将视角拉至当下,如今年迈体衰且疾病缠身,诗人领悟到需顺应现状,懂得节制。通过往昔与当下截然不同生活状态的对比呈现,生动展现出岁月的无情流逝。在这一过程中,诗人对曾经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同时又以豁达的心态接纳如今老病的现实,深刻的人生感悟尽显其中,让读者在简洁文字里,深切体会到时光的匆匆与人生的起伏。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的前两句描绘往昔青春年少时尽情享乐,“昼听笙歌夜醉眠,若非月下即花前”,展现出逍遥自在的生活场景;后两句写如今“老病须知分”,呈现出年老多病、需要节制的状态。前后对比,鲜明地展现出岁月变迁给诗人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突出了时光流逝的无情。直抒胸臆:诗人在诗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感悟。如“如今老病须知分,不负春来二十年”,直白地表明自己面对老病现实的态度,要懂得顺应现状,同时认为自己没有辜负过去的美好时光,将坦然、乐观的心境直接传达给读者。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句“昼听笙歌夜醉眠,若非月下即花前”,描绘出诗人曾经的青春岁月。彼时,他或于白昼沉醉在悠扬笙歌中,或在夜晚伴着月色花香酣然入眠,尽显年少时的洒脱放纵。这两句运用叙述的手法,直白勾勒出往昔生活场景,洋溢着青春活力与对生活的热爱,也为后文的感慨做铺垫。后两句“如今老病须知分,不负春来二十年”,笔锋一转,诗人聚焦当下。“老病”二字,道尽岁月沧桑,身体衰败,与前两句的青春年少形成鲜明对比。“须知分”表明诗人已坦然接受现实,明白要顺应人生变化,有所节制。“不负春来二十年”则以直抒胸臆的方式,传达出诗人豁达的心境,即便青春不再,也不后悔曾经的美好时光,尽显对往昔岁月的珍视与对当下生活的乐观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望亭驿酬别周判官》

下一篇:唐·杜牧《芭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