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1
jiǔ
yuè
sān
shí
shēng
bié
qiū
duān
mǎn
jiē
gòng
bái
rén
tóu
diǎn
qīn
hán
mèng
xiāo
sāo
zhuó
dàn
chóu
tīng
chàng
suō
shī
湿
zhào
huí
zhōu

译文

九月三十日这一天,雨声仿佛在送别秋天。台阶上不知何时堆满了落叶,它们和人们的白发一样,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流逝。雨点滴落在身上,惊扰了寒冷中的梦境,风声萧瑟,带来淡淡的忧愁。远处传来渔歌,但歌声听不清,只看到渔人带着湿透的蓑衣,划着船回家。

逐句剖析

"九月三十日":九月三十日这一天,

"雨声如别秋":雨声仿佛在送别秋天。

# 别:一作初。

"无端满阶叶":台阶上不知何时堆满了落叶,

"共白几人头":它们和人们的白发一样,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流逝。

"点滴侵寒梦":雨点滴落在身上,惊扰了寒冷中的梦境,

"萧骚著淡愁":风声萧瑟,带来淡淡的忧愁。

# 萧骚:形容头发的稀疏短少,好像秋天的草木。

"渔歌听不唱":远处传来渔歌,但歌声听不清,

# 渔歌:是民歌的一种,沿海地区以及湖泊港湾渔民所唱。

"蓑湿棹回舟":只看到渔人带着湿透的蓑衣,划着船回家。

# 蓑:用竹叶或草、棕编成的雨披。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夜雨》是唐代诗人贯休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秋夜雨景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雨声如别秋”“无端满阶叶,共白几人头”等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无情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拟人:诗中“雨声如别秋”将雨声拟人化,赋予其送别秋天的情感,生动地表现出秋天即将过去时的凄凉氛围。对比:通过“无端满阶叶,共白几人头”的对比,将满阶的落叶与白发相对照,表现出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情景交融:诗中“点滴侵寒梦,萧骚著淡愁”将雨声与诗人内心的愁绪相结合,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虚实结合:“九月三十日,雨声如别秋。无端满阶叶,共白几人头。点滴侵寒梦,萧骚著淡愁。渔歌听不唱,蓑湿棹回舟。”前两句写实,描绘了雨声和落叶的景象;后两句则转向虚写,通过“寒梦”和“淡愁”表达诗人的情感。

2. 分段赏析

首联:“九月三十日,雨声如别秋。”诗人以“九月三十日”点明时间,正值深秋末尾。“雨声如别秋”运用拟人手法,将雨声比作送别秋天的声音,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暗示秋天即将离去。颔联:“无端满阶叶,共白几人头。”诗人描绘了台阶上堆积的落叶,与人们的白发相互映衬。“无端”二字透露出一种无奈与惆怅,表达了岁月无情、人生易老的感慨。颈联:“点滴侵寒梦,萧骚著淡愁。”此联通过“点滴侵寒梦”描绘了雨滴惊扰了诗人的清梦,而“萧骚著淡愁”则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淡淡忧愁,情景交融,将自然景象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结合。尾联:“渔歌听不唱,蓑湿棹回舟。”诗人以“渔歌听不唱,蓑湿棹回舟”收束全诗,描绘了渔人因雨湿蓑衣而归舟的场景,以景结情,余味无穷,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惆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僧院花》

下一篇:唐·薛逢《惊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