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悟色空为佛事":为解即色是空理,
# 空: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日空。“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色:佛教谓有形之万物为色,而万物为因缘所生,本非实有。
"故栽芳树在僧家":便将芳树种僧家。
# 芳树:指佳木;花木。
"细看便是《华严偈》":一花一句《华严偈》,
# 《华严偈》:即《华严经》,其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指所证之法,佛乃证得之人,佛之果地,万德如华而庄严,故称华严。该经梵本传说有十万偈。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华严经》有百千偈,故名‘百千经’。”晋译《六十华严经后记》“华严经梵本凡十万偈。”因此《华严经》又称《华严偈》。该诗中《华严偈》,亦可泛指佛教之经籍。
"方便风开智慧花":方便风催开智慧花。
# 方便:佛教中,此辞有二义,一指引导众生到达真如之智的方法。方者,方正之理;便者,巧妙之言。对种种之机,用方正之理与巧妙之言。二假设暂废为方便。利物有则云方,随时而施曰便。总而言之,方便都是人道之门径;分而言之,有权智与假设的不同。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禅悟诗。描绘了僧院中的花,借花表达了诗人对佛法色空之理的理解与感悟。
2. 写作手法
象征:诗中“芳树”象征了佛法中的“色空”之理,通过自然之美表达了佛理。比喻:“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把花比作华严经中的偈语,将风比作开启智慧的契机,形象生动地阐释了佛法的启示如同风吹开花朵一般,能让人获得智慧。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句“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白居易一开始就表明自己想要领悟佛法中色空的道理,所以在僧院里种下了芳树。在佛教里,色空的意思是,世间万物看起来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这就是“色”,但实际上它们的本质是空的。诗人通过种芳树,想从花的生长变化中去体会这个道理。后两句“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当诗人仔细去看这些花的时候,感觉每一朵花就像是《华严经》里的偈语。华严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偈语里藏着很多智慧。而风一吹,花朵开放,这风就好像是佛法里的方便法门,能让人们心里的智慧之花开放。风无形,却能让花开放,就像佛法的机缘,能不知不觉地让人明白智慧的道理。所以,诗人通过对花和花在风中状态的描写,很好地表达了对佛法的感悟。
上一篇:唐·白居易《生离别》
下一篇:唐·杜牧《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