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āng
yáng
huái
怀

朝代:唐作者:鲍溶浏览量:1
xiāng
yáng
tài
shǒu
chén
bēi
shēn
hòu
shēn
qián
nián
shì
xiāng
jiāng
qiān
suì
wèi
wéi
líng
shuǐ
lóng
yīng
shí

译文

襄阳太守立碑所蕴含的心意。是他生前身后多少年的经历与事迹。湘江历经千年岁月,江水还没有将它淹没而使之成为山陵,水底的鱼龙应该能认识碑上的文字。

逐句剖析

"襄阳太守沈碑意":襄阳太守立碑所蕴含的心意。

# 沈:一作“沉”。

"身后身前几年事":是他生前身后多少年的经历与事迹。

"湘江千岁未为陵":湘江历经千年岁月,江水还没有将它淹没而使之成为山陵,

"水底鱼龙应识字":水底的鱼龙应该能认识碑上的文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襄阳怀古》是唐代诗人鲍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首句提及襄阳太守沈碑之举,暗示其欲留名后世之意,次句则感慨这一行为的意义在身前身后不过短短几年时光。三句以湘江历经千岁仍未成陵的景象,展现出自然的永恒;末句“水底鱼龙应识字”更是富有想象,赋予鱼龙识字以神秘色彩,从侧面烘托出时间的漫长。全诗以简洁的笔触,通过今昔对比与奇特的想象,营造出一种悠远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人世变迁的深沉思索,体现出一种深沉内敛的情感力量和独特的艺术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鲍溶(?~?),唐代诗人。字德源,自称“楚客”。早年北游太原,后游宣州、越州。元和进士,仕宦不显。一生漂泊四方,穷愁潦倒,终客死异乡。诗论家张为的《诗人主客图》尊其为“博解宏拔主”,将其与“广大教化主”白居易、“高古奥逸主”孟云卿、“清奇雅正主”李益、“清奇僻苦主”孟郊、“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并列为“六主”。其诗多怀古感兴、道途旅思之作。代表作品有《怀仙二首》《将归旧山留别孟郊》。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借古抒怀诗。诗人通过凭吊襄阳太守沈传曾刻石纪功之事,感慨人事易逝、功业难留,表达了其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思考以及对永恒与短暂的哲理思索。

2. 分段赏析

“襄阳太守沈碑意”一句,开篇点题,引出襄阳太守沈碑这一历史事件。“沈碑”即把碑沉于水中,意在使其流传后世,彰显功绩。一个“意”字,既写出了太守当时刻石纪功的心意,也引发了读者对其背后深层动机的思考,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对历史行为探寻与思索的基调,让读者不禁好奇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和情感。“身后身前几年事”紧承上句,对襄阳太守沈碑这一行为进行深入剖析。“身后身前”点明了时间的跨度,从生前到死后,看似漫长的时光在诗人笔下却显得如此短暂。“几年事”则进一步强调,无论太守在当时如何用心地刻石记载自己的功绩,从更宏观的历史角度来看,这些都不过是短暂的一瞬。此句蕴含着诗人对人生短暂与历史长河浩瀚无垠的深刻感慨,流露出一种对人事兴衰无常的无奈与叹息。“湘江千岁未为陵”描绘了湘江历经千年依旧保持着原有的模样,未曾成为陵墓的景象。“千岁”极言时间之久,突出了湘江的永恒与不变。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人事或许已经历经无数变迁,朝代更迭、人物兴衰,然而湘江却始终静静地流淌着,不受外界干扰。诗人通过湘江的永恒,与人事的短暂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强化了历史兴衰之感,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水底鱼龙应识字”一句则充满了奇幻的想象。诗人想象在湘江水底,那些历经沧桑的鱼龙仿佛能够识别碑上的文字,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应识字”三个字赋予了鱼龙以人的智慧和感知能力,使整个画面变得生动而神秘。这一想象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也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它暗示着历史虽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逐渐遗忘,但自然万物却如同无声的见证者,默默地记录着一切。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历史深沉的思考和对宇宙永恒的敬畏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清溪半夜闻笛》

下一篇:唐·德诚《船子和尚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