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uān
chéng
guān
shàng
jīng

朝代:唐作者:杜牧浏览量:1
xiāo
jiāng
shí
guò
qiū
jiǔ
bēi
yān
liú
xiè
gōng
chéng
pàn
jīng
mèng
xiǎo
mén
qián
liǔ
tóu
qiān
yún
shān
chù
hǎo
rén
jīn
yùn
shēng
xiū
chén
guān
guà
què
zhī
xián
shì
zhōng
cuō
tuó
fǎng
访
jiù
yóu

译文

潇洒不羁飘荡江湖十多个春秋,没有一天不在酒杯前徘徊逗留。谢公城边被溪水声响惊醒酣梦,苏小门前的柳枝常常拂过我头。天下的山川景物到底哪里最好,几人怀抱这般情韵一生就罢休?尘世中人挂冠归去原是平常事,终于将蹉跎了的光阴来寻访旧游。

逐句剖析

"潇洒江湖十过秋":潇洒不羁飘荡江湖十多个春秋,

# 十过秋:十多年。杜牧自文宗大和二年(828)十月佐沈传师江西幕,转宣城,又转淮南牛僧孺幕;一度升为监察御史,不久移疾分司东都,后又到宣州崔郸幕,至内升左补阙的开成三年(838)冬,首尾共十一年。,潇洒:形容人的超逸脱俗。不拘谨的或无拘束的;不矫揉造作。明高攀龙《与卞子静书》:“兀坐家中无事,襟怀虽得潇洒,而触目民艰,未免时复攒眉。”

"酒杯无日不淹留":没有一天不在酒杯前徘徊逗留。

# 淹留:即滞留,有流连、耽搁之意;一作封侯。淹:一作迟。

"谢公城畔溪惊梦":谢公城边被溪水声响惊醒酣梦,

# 谢公城:指宣城。因南齐谢脁曾作宣城太守,留有谢公楼、谢公亭等多处古迹,故称。谢公:谢朓(464-499年),字玄晖。陈郡阳夏(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著名诗人,495年(建武二年),出任宣城太守,故有“谢宣城”之称,后称谢公。

"苏小门前柳拂头":苏小门前的柳枝常常拂过我头。

# 苏小:苏小小,南齐时钱塘一带的著名歌女,才情独具,容貌绝美,其家门前种植着很多杨柳。那些春风杨柳在浩瀚时空中飘拂了三百多年,此泛指名歌女。

"千里云山何处好":天下的山川景物到底哪里最好,

# 云山:泛指山川秀色。

"几人襟韵一生休":几人怀抱这般情韵一生就罢休?

# 休:指吉庆、美好、福禄。《诗经·商颂·长发》:“何天之体”郑玄笺:“休,美也。”,襟韵:指人的情怀风度。

"尘冠挂却知闲事":尘世中人挂冠归去原是平常事,

# 闲事:等闲之事,平常的事。,尘冠挂却:辞官不做。尘冠:尘,六尘,佛教所谓色、声、香、味、触、法。引申为尘世。冠,帽子。尘冠,在世做官时的官帽。挂却:挂,悬挂:却,退却。挂却,表示推却,即辞官。

"终拟蹉跎访旧游":终于将蹉跎了的光阴来寻访旧游。

# 蹉跎:指时间白白地过去;虚度光阴。《晋书·周处传》:“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三国魏·阮籍《咏怀诗》:“白日忽蹉跎,驱马复来归”。,拟:一作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自宣城赴官上京》是晚唐杜牧所作七言律诗。此诗前两联追忆往昔诗酒放浪生活,颔联承接首联,“谢公城畔溪惊梦”,写诗人于宣城郊野携酒行游,醉倒溪边。“惊梦”一词精妙,表现大醉初醒不知身处何方之态,梦中之惊或是梦到与旧友重逢,或是仗剑行侠,醒来却依旧落魄。“苏小门前柳拂头”展现诗人“潇洒江湖”的一面,以“门前柳拂头”含蓄暗示流连花柳,不损全诗清朗格调。颈联感慨生平,表明诗人虽诗酒风流却不甘心终老于此。“千里云山何处好”看似寻访山川,实则表现其咤叱风云的抱负。“几人襟韵一生休?”则是对人世发问,倾吐了不得不浪迹江湖的愤慨和不甘虚度此生的愿望,两问豪迈沉痛,气势磅礴。尾联收束全诗,点明“赴官上京”。面对平庸官吏生活,诗人想“尘冠挂却”,将辞宫说得平常,实则难以做到,不得不赴京上任,虚掷光阴,流露出归隐与入世的内心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创作于开成四年(839),当时杜牧三十七岁。开成三年,杜牧在宣州幕府任职,这年冬天,他内升为左补阙、史馆修撰,次年(开成四年)春初,杜牧赴京任职,在离开宣州时写下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自宣城赴官上京》为晚唐诗人杜牧一首七言律诗。此诗起、承、转、合,布局精巧,层次井然。诗人以回忆往昔诗酒作伴的洒脱生活起笔,将归隐与入世的矛盾冲突推向高潮,余味悠长,令人回味无穷。映照出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纠葛。其笔触灵动洒脱,却又在字里行间蕴含着无尽的深沉感慨。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借“谢公城畔”的溪水、“苏小门前”的柳树等景物,营造出一种悠然又略带惆怅的氛围,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在溪边醉梦、在苏小门前感受柳拂的情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这些景物之中,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潇洒江湖的生活状态以及内心的复杂情感。反问:“几人襟韵一生休?”诗人以反问的形式,强烈地表达出对人生价值的质疑与思考,强化了诗人不甘于虚度此生以及内心的愤慨和无奈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直抒胸臆:“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把蹉跎访旧游”直接抒发了诗人面对官场生活的无奈与厌倦,想要挂冠而去却又不能,不得不赴京上任,把光阴虚掷的矛盾心理,直接表达出归隐与人世的内心矛盾。虚实结合:“谢公城畔溪惊梦”,既写了现实中诗人醉倒溪边醒来的情景,是实写;又通过“惊梦”引发对梦境内容的想象。虚实相生,丰富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情感空间。

3. 分段赏析

首联“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迟留”,将诗人过去十年间放浪江湖的生活状态尽数呈现。“潇洒江湖”四字,勾勒出的是他在尘世中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外在形象,那是一种超脱于世俗羁绊的风韵,飘逸而不羁。然而,“酒杯无日不迟留”,却又隐隐透露出背后的愁闷。终日与酒杯相伴,沉浸于醉乡之中,看似放浪形骸的表象之下,实则是他内心深处难以排遣的愁苦。颔联“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承接首联之意,进一步为我们描绘出诗人生活的细节。“谢公城畔溪惊梦”,与首联中的“酒杯”相呼应,“惊梦”一词,堪称神来之笔,写出诗人大醉初醒时那种茫然无措、不知身在何处的情态。溪畔惊梦的场景,情境交融,令人回味无穷。“苏小门前柳拂头”,则为我们展现了诗人“潇洒江湖”生活的另一个侧面。在描写妓馆歌楼的场景时,诗人摒弃了常见的秾艳轻绮之笔,仅仅用“门前柳拂头”这样含蓄的描写,便巧妙地暗示出自己流连花柳的生活片段。颈联“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将诗歌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一联由对生活场景的描写转为对生平的感慨,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与不甘。“千里云山何处好”,表面上看,诗人似乎在寻访天下山川的美景,可实际上,饱含着他对人生价值的深切探寻,生动地展现了他那咤叱风云、指点江山的远大抱负。而紧接着的“几人襟韵一生休”,则更是对茫茫人世的有力反问。在这世间,又有几人能够拥有如此非凡的襟怀与韵致,难道自己的一生就这样庸庸碌碌地虚度过去吗?这两句诗,将诗人内心深处的愤慨以及不甘于虚度此生的强烈愿望尽情倾吐而出,让人感受到他那蓬勃的激情与壮志难酬的无奈。尾联“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拟蹉跎访旧游”,如同一记沉重的叹息,收束全诗,点明了“赴官上京”的主题。面对现实中平庸无聊的官吏生活,诗人心中萌生出了“尘冠挂却”的念头,想要摆脱官场的束缚,回归自由的生活。他将辞掉官职、归去山林说得轻描淡写,仿佛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闲事”。然而,现实却残酷地告诉他,这件看似简单的“闲事”,实际上却难以做到。“终把蹉跎访旧游”,诗人最终还是不得不踏上赴京上任的路途,再次在这庸庸碌碌的官场中虚度光阴。流露出诗人在归隐与人世之间的深深矛盾。他渴望自由,渴望摆脱世俗的束缚,却又无法割舍那份对仕途的期望与责任,这种矛盾的心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而又无奈的诗人形象。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谋篇布局匠心独运,通过起承转合的精妙架构,将失意文人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徐徐铺展。诗中既蕴含洒脱不羁的风雅情致,又激荡着雄奇奔放的气魄,在人生困顿与精神超越的双重维度间构建起独特的抒情张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传称牧之豪迈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此诗见之。盖十年为宣州团练判官,而自言无日不酒杯,则是三千六百酒杯也。“谢公城外溪”、“苏小门前柳”,俱五字成文,“留坐”、“拂头”,写尽“淹留”、写尽“潇洒”矣(首四句下)。“何处好”,言独宣城好也;“一生休”,言除宣城人更无有人也。“知闲事”,言欲挂冠即挂冠,又有何官之必赴,何京之必上也?看他一片徘徊恋慕,心头、眼头、口头,真乃啧啧不已(末四句下)。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孟浩然《舟中晓望》

下一篇:唐·杜牧《宣州开元寺南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