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席东南望":扬帆起航,远望东南方向,
# 挂席:挂帆,扬帆。
"青山水国遥":高山水乡还很遥远。
# 遥:遥远。,水国:水乡的意思。
"舳舻争利涉":卦象显吉,宜于远航,
# 利涉:意思是卦象显吉,宜于远航。出自《易经》“利涉大川”。,舳舻:指首尾衔接的船只。舳,指船尾;舻,指船头。
"来往接风潮":那就高兴地趁好日子乘风破浪前进吧。
# 风潮:狂风怒潮。,接:一作任。靠近,挨上。
"问我今何去":若要问我现在要去哪里。
# 今何去:现在到哪儿去。去,一作适。
"天台访石桥":我要到天台山观赏石桥。
# 石桥:天台山上的石桥,为胜迹。,访:造访,参观。,天台:天台山中国东南部名山。据《太平寰宇记》引《启蒙注》:“天台山去天不远,路经油溪水,深险清冷。前有石桥,路径不盈尺,长数十丈,下临绝涧,惟忘身然后能济。济者梯岩壁,援葛萝之茎,度得平路,见天台山蔚然绮秀,列双岭于青霄。上有琼楼、玉阙、天堂、碧林、醴泉,仙物毕具也。”
"坐看霞色晓":朝霞映红的天际璀璨美丽,
# 晓:一作晚。,霞色:云霞的颜色。,坐:因为的意思。
"疑是赤城标":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
# 标:山顶。,赤城:赤城山,在天台县北,属于天台山的一部分,山中石色皆赤,状如云霞。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描绘了诗人乘船前往天台山途中,挂席东望所见的青山远水、舟船争渡之景,以及自述前往天台访石桥的行程。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对名山的向往及内心的愉悦之情。
2. 分段赏析
诗的首联“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破晓时分,船帆扬起,新一天的行程开启。起笔便着一“望”字,足见诗人内心急切。此刻他遥望东南,恰似曾反复吟诵“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那般,满含期待。但因水程尚远且天色刚亮,眼前似有朦胧之景,又仿若一片空茫。“青山水国遥”,五个寻常字,却将诗人心中复杂的遥望之感,不着痕迹地融入其中,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望”字堪称贯穿全诗的灵魂。颔联“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紧承首联“水国遥”,细致描绘水程。一个“争”字,生动展现出众人急切出行、兴致高昂的模样,仿佛能看到舟船纷纷抢渡的热烈场景;“接”字则勾勒出旅人在频繁与波涛相伴的旅程中,所拥有的那份从容与自在。二者相连,让诗句有了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气势,也侧面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愉悦与对前路的期待。颈联“问我今何去,天台访石桥”,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巧妙回应开篇的“东南望”,点明目的地是东南名山天台山。天台山以石桥为胜迹,流传诸多奇妙传说。初读此联,语言平实如日常对话。但细细品味,“天台访石桥”一句,不经意间流露出诗人的兴奋与一丝自豪,让人感受到他对即将探访胜地的陶醉与神往。诗意不在字里行间的华丽辞藻,而在诗人说出这句话时,那溢于言表的神情之中。尾联“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诗人坐在船上,悠然欣赏天边晓色,思绪飘飞,想象天边那抹绚丽并非普通朝霞,而是赤城山散发的奇异光彩。此联想象瑰丽,却以质朴语言呈现,没有堆砌精美的词汇,尽显孟诗“当巧不巧”的独特风格。“坐看”与首联“望”字呼应,却又有所不同。“望”多了些刻意探寻,而“坐看”更为闲适,带着欣赏之意。诗人在此处并非真见赤城,只是心生猜想,一个“疑”字,既解答了前文悬念,又生出新的遐想,使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将诗人旅途中对名山的向往之情,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回味无穷。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结构严谨,首尾连贯,承转过渡自然,篇章布局圆融紧凑。诗风质朴无华,却蕴含着内在的神韵。诗中虽无刻意雕琢的警句与精妙的炼字,却自始至终有一股意趣贯穿其中。从声律的角度考量,此诗属于五言律诗,平仄完全符合规范。然而,全诗以散行笔法书写,中间两联并未采用骈偶的形式。这一方面是因为近体诗当时刚形成不久,距离古风不远,声律要求相对宽松;另一方面,想必也是出于内容表达的需要。如此一来,这首诗既具备音乐美感,又显得洒脱自在,毫无拘束之感。
# 有律诗彻首尾不对者。盛唐诸公有此体,如孟浩然诗(即本篇略);又“水国无边际”之篇;又太白“牛渚西江夜”之皆文从字顺,音韵铿锵,八句皆无对偶者。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
# 结句之妙者:……“坐看霞色起,疑是赤城标。”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
# 浩然五言律,如“少小学书剑”、“挂席东南望”等篇,彻首尾不对,然皆神会兴到,一扫而就,非有意创别业。李太白亦然。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十六
# 李、孟俱以此法为胜场。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卷十七
# 前解只是舟中望,留“晓”字于后解作结。(五六句)以古行律,不用对偶。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卷八
# 后半一笔下,即拈“天台”作趣语结,雅足成章。又引徐中崖曰:前四一气自爽,后半复成别调,纯作散行,已开供奉津梁。又摘经语“利涉”二字,法自六朝。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卷三
# 通首意致飘然。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卷一
# 趣兴奇逸。
清姚鼐《今体诗钞》五言卷二
# 一气旋折,后来屈翁山喜学此格。
清黄培芳《批唐贤三昧集笺注》卷中
# (五六句)有兴气。
清王闿运《手批唐诗选》卷四
# 一片神行,此王、孟之绝诣也。
近现代吴闿生《唐宋诗举要》卷四引
# 首四句写舟行,以动态起;后四旬写观景,以静态收。
现代原南开大学教授王达津《王维孟浩然诗选》
上一篇:唐·韦庄《观猎》
下一篇:唐·杜牧《自宣城赴官上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