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柳开河为胜游":当年种下柳树、开凿运河是为了畅快游玩,
"堤前常使路人愁":如今堤前的景象却常让路人满怀愁绪。
"阴埋野色万条思":浓密的柳荫遮蔽了旷野景色,万千柳条似含思绪,
"翠束寒声千里秋":翠绿的枝条束住了凄清的风声,绵延千里都透着秋意。
"西日至今悲兔苑":西下的夕阳至今仍为荒废的兔苑而悲叹,
"东波终不反龙舟":东流的水波终究没能送回当年的龙舟。
"远山应见繁华事":远处的青山应当见证了往昔的繁华盛事,
"不语青青对水流":却静默不语,只对着流水青翠依旧。
唐代诗人
秦韬玉(?~?),唐代诗人。字中明,一作仲明,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中和间从僖宗至蜀,赐进士出身,后依附宦官,官工部侍郎。秦韬玉少有辞藻,擅长歌吟,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谓其“恬和浏亮”,尤长于七律。其诗构思奇巧,语言清雅,意境浑然,多有佳句,艺术成就很高。代表作品有《织锦妇》《贵公子行》《天街》《豪家》等。
1. 分段赏析
首联“种柳开河为胜游,堤前常使路人愁”两句是对隋堤历史与现状的对比描写。前一句交代了隋堤的由来,开凿运河、种植柳树都是为了隋炀帝的奢华游乐,“胜游”二字点出其荒淫的目的;后一句则转向如今,过往的繁华已逝,只剩下堤岸让路过的行人触景生愁。一个“愁”字将路人面对隋堤时的感慨与叹息凝聚其中,既呼应了历史的兴衰,又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颔联“阴埋野色万条思,翠束寒声千里秋”两句是对隋堤柳色与秋景的刻画。“阴埋野色”写出了柳树浓密的绿荫遮蔽了野外的景色,“万条思”中“万条”指细长的柳条,诗人赋予柳丝以人的情思,仿佛万千柳条都承载着怀古的愁绪;“翠束寒声”则以翠绿的柳色包裹着秋日的凄寒声响,“千里秋”拓展了空间,让秋的萧瑟感蔓延千里。“埋”“束”两个动词用得精妙,前者写出柳荫的浓密,后者凸显秋声的收敛,共同营造出隋堤上苍凉凄清的氛围。颈联“西日至今悲兔苑,东波终不反龙舟”两句是借典故与史实抒发怀古之悲。“兔苑”原指皇家园林,这里代指隋炀帝昔日的行宫,“西日”与“悲”字结合,写出夕阳下园林荒废的凄凉,至今仍让人感伤;“东波”指运河的流水,“龙舟”是隋炀帝南巡所乘的船,“终不反”点明了隋炀帝最终死于南巡途中、龙舟再也未能返回的史实。两句诗将历史的沧桑与眼前的景象交融,“悲”字直抒胸臆,“终不反”则暗含对统治者荒淫导致覆灭的批判。尾联“远山应见繁华事,不语青青对水流”两句是以远山与流水作结,深化怀古意蕴。诗人想象远山曾见证过隋炀帝时期的繁华盛事,“应见”二字赋予远山以见证者的身份;而如今远山依旧青青,却沉默不语,只是静静地对着流淌的河水。“不语”一词将远山拟人化,它的沉默比任何言说都更有力量,既包含着对历史兴衰的默认,又带着对过往繁华如烟的慨叹,水流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不语青青”的远山形成动静对比,让全诗的悲怆余韵悠长。
上一篇:唐·骆宾王《咏怀》
下一篇:唐·佚名《薛稷书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