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ì
shān
tīng
sōng
ān

朝代:唐作者:皮日休浏览量:1
qiān
lián
huā
jiù
yǒu
xiāng
bàn
shān
jīn
chà
zhào
fāng
táng
diàn
殿
qián
gāo
fēng
sōng
shēng
shēng
shí
chuáng

译文

池中的千叶莲花虽然行将凋残,但还余着旧时的清香,半山腰上的惠山古寺映照在金莲池中,显出倒影来。太阳即将落山,天风从殿前吹过,刮落松子,打在石床上,发出一声声清响。

逐句剖析

"千叶莲花旧有香":池中的千叶莲花虽然行将凋残,但还余着旧时的清香,

# 千叶莲花:种名贵的莲化品种,五月开金黄色花朵.蕊心呈红色,俗称金莲。相传为南朝高僧所栽.后来这个和尚服食了金莲。不日在池中坐化成仙了。唐朝陆羽《惠山寺记》载:“惠山,古华山也——华山有方池,池中有于叶莲花,服之羽化。”今惠山寺金莲池中,五六月问,仍有金莲盛放。

"半山金刹照方塘":半山腰上的惠山古寺映照在金莲池中,显出倒影来。

# 方塘:指开凿于南朝的金莲池,县志中作“芳塘”。池在今锡惠公园惠山寺内。由惠山直街(五里香塍)尽头“古华山门”进去,过二山门便是。陆羽《惠山寺记》云:“寺中有方池,一名千叶莲花池,一名垆塘,亦名浣沼,岁集山姬野妇漂纱涤缕,其皎皎之色,彼耶溪镜湖不类也。”,金刹:庙宇,指惠山寺。刹:梵语刹多罗之省。指塔或佛寺。

"殿前日暮高风起":太阳即将落山,天风从殿前吹过,

# 高风:此处指高空之风,即天风。,殿:指惠山寺大同殿。陆羽《惠山寺记》称:金莲池“上有大同殿,以梁大同年置。因名之”。

"松子声声打石床":刮落松子,打在石床上,发出一声声清响。

# 石床:全称“听松石床”。一名“听松石”。原在惠山寺大殿月台东北,今公园古银杏树旁听松亭内。石床长1.99米,阔0.78米,高0.56米,它是一块表面平坦光滑的长方形大石。一端翘起,石质坚润,呈暗紫色。可坐可卧,故名“石床”,又名“偃人石”。或谓“演人石”。南面一端镌有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阳冰的篆书“听松”两字(据明洪武《无锡县志》)。在此两字右面,刻有行楷10行,共102字:“松石相望于十步外,不知几何时合而相从?理若有符。政和甲午,睢阳张回仲贤得而出之……”(据刘继增《寄沤文钞》卷一《惠山石床题名跋》)。石床平面有行书三行:“嘉熙己亥岁处暑日,止泓赵希衮携家过此,与革侍行。”(赵希衮,见《宋史·宋室世系表》三;赵与革,见《宋史·宋室世系表》一)。王永积《锡山景物略》载:石床原在惠山寺大雄宝殿前,当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惠山听松庵》是唐代皮日休所作。此诗描绘惠山听松庵秋季日暮之景,展现清幽静谧氛围及诗人隐居心境。诗中巧用反衬,以松子打石床衬托环境幽静。首句写莲花旧香,次句绘金刹映塘,营造静谧氛围;后两句以日暮风起、松子落石床之声,强化清幽意境。全诗情景交融,生动呈现诗人超凡的精神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时期文学家

皮日休(834?~883?),唐代文学家。字逸少,后改袭美,号鹿门子、间气布衣等。襄阳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咸通进士,曾任太常博士,后参加黄巢军任翰林学士。皮日休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其诗多酬唱咏物之作,也涉及时政弊端,描述人民悲惨生活之作。其诗一种继承新乐府传统,语言平易近人;一种则逞奇丰富。皮日休的散文颇能继承韩柳古文传统,尤其是小品文善于讥刺时弊,抨击黑暗政治,锋芒毕露。其政论小品文被鲁迅之为“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代表作品有《正乐府》《三羞诗》。著有《鹿门隐书》《忧赋》《皮子文薮》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山水寺庙清幽之景的七言绝句,描绘了惠山听松庵傍晚时分,千叶莲花留香、金刹照方塘,日暮风起松子打石床之景,营造出清幽静穆的氛围,表达诗人闲适的悠然心境。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动衬静,“松子声声打石床”描绘了高风吹落松子打在石床上发出声音这一动态场景,以此衬托出惠山听松庵环境的幽静,使得静的氛围更加突出。情景交融:诗中描绘的惠山听松庵秋季日暮的景象,如千叶莲花的余香、半山金刹的倒影、日暮风起的松子声等,营造出清幽静穆的气氛,与诗人作为隐者的心境相契合,情景相融,体现了诗人的精神境界。

3. 分段赏析

首句“千叶莲花旧有香”,描绘出池中的千叶莲花虽已临近凋残,但仍残留着往昔的芬芳。这不仅展现了莲花顽强的生命力,也为全诗奠定了清雅的基调。通过对莲花余香的描写,展现出环境的静谧,让人仿佛能在这香气中感受到时光的沉淀与悠然。次句“半山金刹照方塘”,诗人将视角拉远,呈现出惠山半山腰上金碧辉煌的古刹,其倒影清晰地映照在下方的方塘之中。金刹与方塘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宁静而优美的画面,在夕阳余晖的笼罩下,更添几分庄严与神秘,进一步渲染出环境的清幽。第三句“殿前日暮高风起”,时间来到日暮时分,殿前忽然刮起高风。“高风起”打破了之前的平静,带来动态变化,为全诗增添了一丝动感与活力。此句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点明了时间,又为下句松子落下的声响做铺垫。末句“松子声声打石床”运用反衬的手法,以高风吹落松子打在石床上发出的声声清脆声响,来衬托出惠山听松庵环境的极度幽静。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清晰地听到松子击打石床的声音,同时也更深刻地感受到四周的静谧氛围。诗人借这一景象,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自己作为隐者静穆清幽的心境与情趣,体现了其独特的精神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崔涂《孤雁二首(其二)》

下一篇:唐·刘禹锡《咏红柿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