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àn
èr
shǒu
èr

朝代:唐作者:崔涂浏览量:1
háng
guī
jìn
niàn
ěr
zhī
xiāng
shī
hán
táng
xià
chí
zhǔ
yún
àn
guān
yuè
lěng
yáo
suí
wèi
féng
zēng
zhuó
fēi

译文

几阵齐飞的旅伴,全部回到了塞上,只有你这孤雁,不知独自飞向何方。暮雨中,你悲凄地呼唤丢失的伙伴,你想栖息,却又迟疑畏惧不下寒塘。渚上低暗,你孤独地穿越过了云层,只有关山的冷月,伴随你孤苦凄凉。虽然你未必会遭暗算,把生命葬丧,只是失群孤飞,毕竟叫人疑惧恐慌。

逐句剖析

"几行归去尽":几阵齐飞的旅伴,全部回到了塞上,

# 去:一作塞。归塞尽:全部回到塞上。归,回。塞,边塞。尽,完。,几行:几排(大雁)。

"片影独何之":只有你这孤雁,不知独自飞向何方。

# 片影独何之:不知大雁独自飞向哪里。片影,一作念尔。何之,即之何,飞往哪里。之,往,去。影,指孤雁,春天飞回北方的掉队者。

"暮雨相呼失":暮雨中,你悲凄地呼唤丢失的伙伴,

# 失:指失群离散。,暮:傍晚。

"寒塘欲下迟":你想栖息,却又迟疑畏惧不下寒塘。

# 欲下迟:孤雁想飞下来又迟疑不敢。迟,迟疑,犹豫。,寒塘:秋天的水塘已有寒意,故曰“寒塘”。

"渚云低暗度":渚上低暗,你孤独地穿越过了云层,

# 度:同“渡”,飞越。,渚云:指沼泽地上空的云。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关月冷遥随":只有关山的冷月,伴随你孤苦凄凉。

# 遥:一作相。,关月:指边塞之月、边关之月,表北方。

"未必逢矰缴":虽然你未必会遭暗算,把生命葬丧,

# 矰缴:指矰缴。猎取飞鸟的工具。缴,即在短箭上的丝绳。

"孤飞自可疑":只是失群孤飞,毕竟叫人疑惧恐慌。

# 可疑:值得顾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孤雁二首(其二)》是唐代诗人崔涂创作的五言律诗组诗作品中的第二首诗。这首诗开篇便描绘了群雁纷纷南归的景象,而一只孤雁却独自徘徊,突出了其“离群”的凄凉背景。颔联中,“相呼失”“欲下迟”等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孤雁失群后惊慌失措、犹豫不决的仓皇模样,令人不禁为其命运揪心。颈联以渚云暗度、冷月相随的景象入诗,进一步渲染出孤雁所处环境的压抑与恐怖,仿佛四周都弥漫着一种无形的压迫感,让孤雁的处境愈发艰难。尾联中,诗人笔锋一转,由雁及人,既表达了对孤雁的深切同情与担忧,又巧妙地将自身对世路艰险的忧虑融入其中。诗人漂泊异乡,人生旅途坎坷不平,本诗以孤雁自喻,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孤寂忧虑的羁旅之情,情感真挚,读来令人感同身受,凄婉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崔涂(850?~?),唐代诗人。字礼山,睦州桐庐(今浙江桐庐)人。家境贫寒,一生多羁旅各地。光启进士,后不知所终。他的诗多述羁愁别恨之作,善于借景抒情。其诗歌颇具感染力,基调伤感悲凉,语言真切晓畅,注重使用人物典故与炼字。其律诗最为警策,多有佳句。代表作品有《春夕》《除夜有怀》。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从第一首诗的首句来看,这组诗很可能是诗人在流寓湖南期间创作的。诗人一生长期客居他乡,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生活漂泊不定。因此,他以孤雁自比,写下了这组充满漂泊感的诗作,借以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漂泊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的五言律诗。它描绘了一只孤雁在失群后的艰难旅程,体现了孤雁的孤独与凄凉,营造了一种压抑、冷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的羁旅之愁和对自身命运的忧虑之情。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诗人以孤雁自喻,通过对孤雁的描写,寄托了自己漂泊异乡、孤独凄凉的情感,将孤雁的孤独与自身的羁旅之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对比:诗中以“几行归塞尽”与“念尔独何之”形成鲜明对比,“行”与“独”相互映衬,突出了孤雁的形单影只。同时,“渚云低”与“关月冷”也相互映衬,用低沉的乌云和清冷的月光来衬托孤雁的孤独与凄凉,使孤雁的形象更加突出,情感更加浓烈。细节描写:颔联“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对孤雁失群后的动作、心理进行了细腻的刻画。诗人通过“呼”“失”“欲下”“迟”等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孤雁在风雨中寻找同伴、欲落又止的迟疑畏惧心理,使孤雁的形象栩栩如生,富有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首联“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描绘出一幅天穹之下,几行鸿雁振翅向北飞去的画面。渐渐地,雁群消失在天际,只剩下一只孤雁在低空徘徊。从“归塞”二字可知,雁群是在春天向北飞往塞外,因为只有春分之后,鸿雁才会北归。这两句中,“行”与“独”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孤雁的形象。“念尔”二字则流露出诗人对孤雁的同情。古人作诗常托物言志,“念尔”句虽未明言“孤”,却让“孤”字贯穿全诗,统摄全局。“独何之”则暗示诗人此时羁旅在外,借孤雁抒发离愁。颔联“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堪称全诗的警策之句。第三句点明孤雁失群的原因,第四句则刻画了它失群后的仓皇状态。暮色中,细雨如丝,孤雁在空中声声呼唤,试图寻找同伴,那声音凄厉无比。它在风雨中艰难前行,已感力不从心。前方虽有一片寒塘,可孤雁却因影单心怯,几度盘旋,迟迟不敢落下。这种欲下未下的举动,将孤雁的迟疑畏惧心理刻画得细腻入微。诗人将自己的孤凄情感融入孤雁之中,使二者构成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读来令人动容。颈联“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承接颔联,继续描写孤雁的飞行。它穿云逐月,奋力振翅,却始终形单影只,倍感凄凉寂寞。“渚云低”营造出一种压抑、恐怖的氛围,孤雁在昏暗中艰难飞行,令人担忧不已。诗人仿佛在默默注视着它,期望它能穿过乌云,脱离险境。“关月”则指关塞上的月亮,诗人虽无法亲眼看到孤雁的行程,却始终牵挂着它。这里的“低”字和“冷”字至关重要,月冷云低,衬托出孤雁的形单影只,突出了行程的艰险和心境的凄凉,紧扣“孤”字。孤雁因孤独而觉得云低可怕,因只有冷月相伴而更显孤单。尾联“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写出了诗人的复杂心情。孤雁未必会遭遇暗箭,但孤飞总会让人感到不安。从语气上看,这似乎是安慰之词,既安慰孤雁,也安慰自己,然而实际上却透露出更多的担忧。因为前面孤雁的惊魂未定、惊呼失侣等表现,直到此处才揭示出原因——怕逢矰缴。直到最后一句“孤飞自可疑”,“孤”字才被正面点出,成为全诗的“诗眼”。诗人漂泊异乡,世路险峻,此诗以孤雁自比,深刻地表达了他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孤雁为题,章法严谨,前两句点明孤雁主题,中间两联分别描写孤雁的神态与环境,末句直抒胸臆,符合起承转合的结构。语言上,运用“念”“独”“失”等词精准刻画孤雁的苦楚,同时借助暮雨、寒塘等意象烘托其凄凉,且押“四支”韵,低沉音色强化了情感表达。此诗在同类题材中脱颖而出,展现了诗人高超的才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老杜云:“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此云:“暮雨相呼疾,寒塘欲下迟。”亦有味,而不及老杜之万钧力也。为江湖孤客者,当以此尾句观之。

元方回《瀛奎律髓》

# 何新之为平淡体。李梦阳曰:起句即悲,通篇情景相称,优柔不迫,佳作也。徐充曰:此咏物体。周伯弼所谓于和易宽缓之中而精切者。周珽曰:首二语已尽孤雁面目,便含怜悯深心。三四写其失群彷徨之景。五六写其孤飞索莫之态。结用宽语,致相悲相惜之意,以应起联;何等委婉顿挫!夫一孤雁微物,行止犹撄人念如此,士君子涉世,落落寡合、流离无偶者,何异于是?此诗诚可以观。

明周珽《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

# 写猿缥缈,写雁悲凉。

清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

# 结意更深。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 何尝有心自况,然寄托处妙甚,显然唐诗所以高也。起不作意而能得其分,正是水部(首二句下)。一结真感深情,宛转无极(末二句下)。

清李怀民《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

# 四句(按指中四句)二十层。十字(按指末二句)切“孤”。

清孙洙《唐诗三百首》

# “低”、“冷”字凝炼。“渚云”从“寒塘”递下,“关月”从“暮雨”翻来,诚妙句也。按“失”、“迟”、“低”、“冷”四字,俱著意处,正是诗律细也。洲渚云低,孤身暗渡,关山月冷,孑影相随,写孤雁之苦况也。

清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

# 通篇皆实赋孤雁。首二句言雁行归尽,念此天空独雁,怅怅何之。以首句衬出次句,乃借宾定主之法。三四言暮雨苍茫,相呼失侣,将欲寒塘投宿,而孤踪自怯,几度迟徊。二句皆替雁着想,如庄周之以身化蝶,故入情入理。犹咏鸳鸯之“暂分烟岛犹回首,只渡寒塘亦并飞”,替鸳鸯着想,皆妙入毫颠也。五六言相随者惟“渚云”“关月”,见只影之无依。末句谓未必遽逢弋者,而独往易生疑惧。客子畏人,咏雁亦以自喻,此诗乃赋而兼比者也。三四句即以表面而论,三句言其失群之由,四句言失群仓皇之态,亦复佳绝。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

# 何义门:“念”字贯注到落句。纪昀:“相呼”则不孤矣,三句有病。“寒塘”句不言孤而是孤,不言雁而是雁,此为句外传神。“渚云”二句反衬出“孤”字。结处展过一步,曲折深至,语切境真,寓情无限。许印芳:孤雁乃失偶之雁,而未尝无群,“相呼”者呼其群也。晓岚訾之,非是。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文姬《沙上鹭》

下一篇:唐·皮日休《惠山听松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