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茎幽玉色":几株翠竹幽静地生长,
# 幽玉色:幽深碧竹。玉色,谓绿竹。,数茎:指几竿竹或若于竹竿。
"晓夕翠烟分":清晨和傍晚,竹影如烟般分散。
# 晓夕:早晨和日落时分。
"声破寒窗梦":竹声打破了寒窗中的梦境,
# 寒窗:喻艰难困苦的境况。
"根穿绿藓纹":竹根穿透了绿苔的纹理。
# 纹:纹路、裂纹。,绿藓:地面上的苔藓。,根穿:指地面下竹鞭,呈水平状在土壤中穿行。
"渐笼当槛日":竹影渐渐笼罩了门前的日光,
# 槛:窗下或廊旁之栏杆。,渐笼:即新栽笼竹渐渐成林,向外逐步扩展。渐,逐渐推进。笼,笼罩,遮蔽。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欲碍入帘云":似乎要阻碍帘外的云彩。
# 帘:用竹等做成遮蔽门窗帘,用以隔风遮日,透明透气。唐杜甫《客夜》“入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欲碍:将要遮挡。欲,要。碍,遮蔽。
"不是山阴客":如果不是像王徽之那样的爱竹之人,
# 山阴客:指王子猷。山阴(今浙江绍兴)是其故乡。王子猷即王徽之,字子猷,性爱竹,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何人爱此君":又有谁会喜爱这翠竹呢?
# 此君:谓竹。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写作手法
拟人:诗人将竹子比作“幽玉”,赋予其清幽高雅的气质,仿佛竹子也有了玉的温润与光泽。同时,“声破寒窗梦”一句,将竹声拟人化,仿佛竹子在轻轻唤醒沉睡的人。动静结合:诗中既有静态的描写,如“数茎幽玉色,晓夕翠烟分”,描绘竹子的静谧之美;也有动态的描写,如“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通过竹声和竹根的生长,展现出竹子的生机与活力。虚实结合:诗中“渐笼当槛日,欲碍入帘云”一句,通过竹影遮挡阳光和云彩的描写,虚实结合,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深远的意境。反问:“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诗人以反问的形式表明,尽管自己并非山阴的隐士,却同样对竹子情有独钟,流露出对高洁品格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脱。
2. 分段赏析
首联:“数茎幽玉色,晓夕翠烟分。”诗人以“数茎幽玉色”开篇,将新竹比作“幽玉”,赋予竹子清幽高雅的气质,描绘出竹子嫩绿、清新的颜色。接着以“晓夕翠烟分”描写竹子在晨雾和夕烟中若隐若现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朦胧、清幽的美感。颔联:“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声破寒窗梦”一句,通过竹声打破寒窗中的梦境,赋予竹子以动态的美感,展现了竹子的生机与活力。而“根穿绿藓纹”则描绘了竹根穿透青苔的纹理,进一步表现了竹子生长的力量和坚韧。颈联:“渐笼当槛日,欲碍入帘云。”诗人以“渐笼当槛日”描绘竹影逐渐笼罩窗前的阳光,展现出竹子的茁壮成长。而“欲碍入帘云”则通过竹影似乎要阻碍帘外的云彩,进一步渲染了竹子的繁茂和生命力。尾联:“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最后两句“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诗人虽不是山阴的隐士,却对这翠竹情有独钟,也隐含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向往。
上一篇:唐·白居易《画竹歌》
下一篇:唐·许浑《姑苏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