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之中竹难写":在植物中,竹子最难描绘,
# 写:描绘。
"古今虽画无似者":从古至今,画过的没有一幅逼真。
"萧郎下笔独逼真":萧郎(萧悦)下笔却独一无二地逼真,
# 萧郎:唐代画家萧悦,长于画竹。郎:唐代对男子的习惯称呼。
"丹青以来唯一人":自绘画艺术诞生以来,仅此一人。
# 丹青:此指绘画。
"人画竹身肥拥肿":他人画的竹身肥硕臃肿,
# 拥肿:同“臃肿”。
"萧画茎瘦节节竦":萧郎画的竹茎瘦劲,节节挺拔。
# 竦:耸立。
"人画竹梢死羸垂":他人画的竹梢枯萎下垂,
# 死羸垂:瘦弱得像死去一样。低垂没有生气。
"萧画枝活叶叶动":萧郎画的竹枝鲜活,叶片随风而动。
"不根而生从意生":(画中竹)不扎根而生,凭心意而生,
"不笋而成由笔成":不从竹笋长成,靠画笔而成。
"野塘水边埼岸侧":画中竹生长在野外的池塘边、曲折的堤岸旁,
# 埼:曲折的岸边。
"森森两丛十五茎":茂密的两丛共十五竿。
"婵娟不失筠粉态":姿态柔美如新竹的粉态未失,
# 筠粉:新竹外表所含的白色粉末。,婵娟:娇好。
"萧飒尽得风烟情":萧瑟中饱含风雨烟雾的情致。
# 萧飒:寂寞凄凉。萧:姿态自然。
"举头忽看不似画":抬头看时恍惚不像画,
"低耳静听疑有声":低头静听仿佛能听见竹叶声。
"西丛七茎劲而健":西边七竿刚劲矫健,
"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让我想起天竺寺前石上的竹影。
# 前:一作边。,天竺寺:杭州西湖边有上、中、下三天丛寺。上天竺寺与中天丛寺都建于唐以后。下天竺寺建于隋代,在飞来峰南。,省向:回想以前。
"东丛八茎疏且寒":东边八竿疏朗清冷,
"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恍若湘妃庙中雨中的斑竹。
# 湘妃庙:在洞庭湖中君山上,祭祀舜之二妃。此地种植斑竹,上有斑点,呈紫色。相传舜死于湘水边九嶷山,之二妃痛哭,泪滴竹上,形成血斑。人称湘妃竹。见晋张华《博物志》。
"幽姿远思少人别":画中幽深意趣少有人能辨识,
# 别:识别。,远思:高远的情思。
"与君相顾空长叹":与你对视,空自长叹。
"萧郎萧郎老可惜":萧郎啊萧郎,年老憔悴真可惜,
"手颤眼昏头雪色":手颤抖、眼昏花、白发如雪。
# 颤:一作战。
"自言便是绝笔时":他说这是最后的绝笔,
"从今此竹尤难得":从此世上再难有此等竹画。
"协律郎萧悦善画竹":协律郎萧悦擅长画竹,
"举时无伦":当时无人能及,
# 举时无伦:一作举世无伦。
"萧亦甚自秘重":萧悦也极为珍视自己的画作。
"有终岁求其一竿一枝而不得者":甚至有人终年求他画一竿一枝都得不到,
"知予天与好事":知道我天生爱好书画,
# 好事:指爱好广泛。
"忽写一十五竿、惠然见投":忽然赠给我十五竿竹画。
# 惠然:友好的样子。
"予厚其意":我感激他的情意,
"高其艺":推崇他的技艺,
"无以答贶":无以为报,
"作歌以报之":便写下此歌相赠,
# 作歌以报之:一作作歌以答之。
"凡一百八十六字云":共一百八十六字云。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画竹歌》是出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之手的一首七言古体诗,又称七言歌行。属于题画诗,是白居易为画家萧悦所画竹枝而作。诗中盛赞萧悦为古今画竹第一人,生动展现了画家画竹的高超技艺,深刻表达了诗人对于绘画艺术的独到思想。
2. 写作手法
设置悬念:开头先强调竹子难画,众多画家难以画出真竹神韵,接着指出萧悦能下笔逼真,以此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对萧悦画竹秘诀的好奇,吸引读者继续阅读。对比:在表现萧画非凡不俗时,将萧悦所画竹子与他人所画进行对比。他人画的竹身臃肿、枝叶萎靡,毫无生气,而萧悦画的竹子生机勃勃、枝活叶动、秀拔耸立,通过这种对比,从侧面衬托出萧画的高超不凡。细节描写:诗句“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对画中竹子进行细节刻画,描绘竹子鲜嫩带粉的鲜态以及在风烟中的摇曳风姿,使竹子的形象更加生动逼真。引用论证:为阐述“逼真”的好处,引用了朱自清先生在《论逼真与如画》中的观点以及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的诗句,借名家言论增强对诗歌艺术特色解读的说服力。
3. 分段赏析
“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两句开篇点题,直言在植物里竹子最难描绘。从古至今,众多画家虽竭力创作,却鲜有人能画出与真竹神似的作品。此句为后文凸显萧悦画技高超做了铺垫,奠定了全诗对画竹技艺探讨的基调。“萧郎下笔独逼真,丹青以来唯一人”两句引出主角萧悦,称其画竹能下笔逼真,是从古至今画竹者中的佼佼者。这一评价高度赞扬了萧悦,形成悬念,引发读者对其画作的好奇,急切想一探究竟。“人画竹身肥臃肿,萧画茎瘦节节竦”:两句将他人画竹与萧悦画竹进行对比。他人画的竹子身形肥胖、臃肿不堪,而萧悦所画竹茎瘦削,节节挺拔耸立。通过这种对比,鲜明地展现出萧悦画作的独特与精妙。“人画竹梢死羸垂,萧画枝活叶叶动”:两句继续对比。他人画的竹梢毫无生气、羸弱下垂,萧悦画的竹子则枝繁叶茂,每一片叶子都灵动鲜活。进一步突出萧悦画技的高超,其笔下竹子充满生机。“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两句是对萧悦创作方式的评价。指出他画竹并非依靠竹子的根茎竹笋这些实物,而是凭借内心意趣,用画笔创作而成。揭示了萧悦注重内心感悟与笔法运用的创作理念。“野塘水边埼岸侧,森森两丛十五茎”:两句实写萧悦所画竹子的生长环境。描绘出在野塘水边、曲折岸旁,有两丛竹子,共十五茎,茂盛生长。营造出一种充满野趣、自然的氛围,展现画中竹子的生长状态。“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两句从细节刻画画中竹子。“婵娟”形容竹子姿态优美,“不失筠粉态”展现竹子鲜嫩带粉的真实模样;“萧飒尽得风烟情”描绘竹子在风烟中潇洒脱俗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画中竹子的神韵。“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两句运用夸张和想象。诗人看到画中的竹子,突然觉得不像一幅画,低头静听仿佛能听到竹子在风中沙沙作响。以这种夸张的感受,突出萧悦画作的逼真程度,让观者产生强烈的错觉。“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两句,诗人由画中竹子展开联想。看到画中西边的七茎竹子刚劲矫健,不禁回忆起在天竺寺前石头上曾见过类似的竹子。通过联想,强调画竹与现实竹子的相似,体现画作的写实性。“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两句继续联想。画中东边的八茎竹子稀疏且透着寒意,让诗人想起在湘妃庙里雨中看到的竹子。进一步丰富了诗歌意境,也再次表明萧悦画竹的逼真。“幽姿远思少人别,与君相顾空长叹”:两句,感慨萧悦画中竹子幽美的姿态、深远的意境少有人能理解欣赏。诗人与萧悦相互对视,只能无奈地空自长叹。流露出对佳作无人赏识的惋惜之情。“萧郎萧郎老可惜,手颤眼昏头雪色”:两句描述萧悦的现状。萧悦已经年老,令人惋惜,他手会颤抖、眼睛昏花,头发也已雪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衰老的感叹。“自言便是绝笔时,从今此竹尤难得”:两句,萧悦自称这幅画可能是他的绝笔之作,从今后再想得到他画的竹子就更难了。既体现出对萧悦绘画技艺的珍视,也侧面烘托出这幅画的珍贵价值。
4. 作品点评
诗起笔以“下笔独逼真”高度褒扬萧氏画竹之精湛技艺,后续篇章中,诗人别具匠心地构建三重维度,对“逼真”进行深入且立体的诠释。首先,通过萧氏画作与他人作品的对比,以旁敲侧击的方式凸显萧画的超凡脱俗;继而聚焦萧画本身,捕捉其独特神态与神韵;最后,将画作与真实竹子对照,以自然物象为标尺,层层递进、抽丝剥茧,清晰展现萧氏画作逼真特质,尽显诗歌结构之精妙严谨。谈及“逼真”的美学价值与深层意蕴,朱自清先生在《论逼真与如画》中有着鞭辟入里的见解。他认为,“逼真”中 “真”,绝非仅仅局限于对客观事物外在形态的描摹,而是蕴含着多重深意。其一,它呼应着《老子》《庄子》哲学体系中“道法自然”的核心理念,强调艺术创作应顺应自然规律,追求一种浑然天成的境界;其二,与南朝谢赫提出的绘画“六法”之首“气韵生动”一脉相承,强调作品要赋予物象以鲜活生命力与灵动气息,唯有如此,作品才能脱离呆板僵化,真正实现“活脱”或“活像”的艺术效果,达到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至高境界。宋人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以“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的精妙诗句,进一步深化了对“逼真”的认知。他明确指出,单纯追求形似的艺术创作,不过是流于表面、缺乏深度的初级表达,真正的艺术佳作,应当超越外在形态的束缚,以传神之笔、灵动之韵,传递出幽远深邃的意境与情感,这才是“逼真”的内在要求与艺术真谛。白居易在诗中描述萧悦创作过程时,以“不根而生从意生”这一凝练表述,揭示出萧氏绘画创作的独特奥秘。所谓“不根而生”,并非脱离现实,而是萧悦在创作前早已胸有成竹,将对自然竹子的观察、感悟与自身的艺术意趣、审美理想深度融合,达到“意在笔先”的创作境界。他笔下的竹子,源于自然却又超越自然,是自然物象与个人精神世界交融碰撞的产物,实现了艺术对现实的升华与超越。这一创作理念,不仅是萧悦画竹的成功之道,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艺创作基本规律,深刻影响着后世众多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与艺术追求。
上一篇:唐·白居易《闲居》
下一篇:唐·杜牧《题刘秀才新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