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à
kōng
shàng
rén
yuàn

朝代:唐作者:杜荀鹤浏览量:1
sān
mén
jiān
sōng
zhú
yìn
fáng
láng
ān
chán
shān
shuǐ
miè
xīn
zhōng
huǒ
liáng

译文

三伏酷暑天高僧披着袈裟端正坐禅,禅房问热没有松行荫凉来遮盖房廊。深入禅定并不要靠清凉的名山胜水,灭掉了心头的欲火自然会凉快无边。

逐句剖析

"三伏闭门披一衲":三伏酷暑天高僧披着袈裟端正坐禅,

# 三伏:《初学记》卷四引《阴阳书》“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系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

"兼无松竹荫房廊":禅房问热没有松行荫凉来遮盖房廊。

"安禅不必须山水":深入禅定并不要靠清凉的名山胜水,

# 安禅:僧人人定,静坐凝心,修心见性。

"灭得心中火自凉":灭掉了心头的欲火自然会凉快无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夏日题悟空上人院》是唐代杜荀鹤创作的七言绝句,属题赠抒怀诗。诗中以“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荫房廊”写悟空上人夏日清简修行环境,后以“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得心中火自凉”点明修禅无需外求,灭除心火即得清凉的哲理。全诗语言通俗含理,借“闭门披衲”“灭心火”意象,揭示“境由心造”的禅理,展现淡泊超脱的生活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现实主义诗人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早有才名却屡试不第,大顺进士,后为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杜荀鹤以诗为业,作诗主张“诗旨未能忘救物”,能继承杜甫、白居易关心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的传统。其诗短小精悍、语言浅近通俗,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后人称其诗为“杜荀鹤体”。代表作品有《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 今存有《唐风集》(又名《杜荀鹤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禅理诗。前两句描绘禅师三伏天在无松竹遮荫的酷热禅房安然打坐,以环境艰苦衬其超脱;后两句直抒禅理,表明参禅不靠山水清凉,灭心中烦恼就能获内心清凉。全诗对比暑热与安禅心境,展现“境由心造”,浅白语言蕴含修心智慧。

2. 写作手法

对比:“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荫房廊”描绘出禅师所处的酷热环境,烈日炙烤下的禅房毫无松竹遮荫,与普通人难以忍受酷热、坐立不安形成对比,突出禅师超凡脱俗、从容淡定的心境。在如此恶劣环境中,禅师安然打坐,而常人恐怕早已燥热难耐,一动一静,反差强烈。议论:“安禅未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诗人由禅师安禅的情景有感而发,直接阐述观点:参禅不依赖外界的山水清凉,关键在于灭掉心头的世俗烦恼。诗人通过这一议论,将诗的意蕴从对禅师表象行为的描述,深入到对禅理的探讨,点明主旨,引发读者对内心修行的思考,告诉人们化解苦乐、摒弃对立观念,才能获得内心的祥和宁静,升华了全诗的境界。

3. 分段赏析

“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荫房廊。”三伏天酷热难耐,正值一年中最热之际,禅师却身披袈裟,于禅房内专注用功、打坐修行,丝毫不因暑气逼人而有半分懈怠。那禅师所处的禅房是何模样?它毫无遮蔽,径直袒露于烈日之下,四周没有松竹伸展枝叶,为房廊洒下一片阴凉,以抵挡炎炎热浪的侵袭。这般酷热环境,换作常人,怕是早就心烦意乱、坐立难安了。然而禅师却能安之若素,在这如火炉般的房子里沉稳禅坐,其超脱、从容与自在的心境,着实令人惊叹。“安禅未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即便屋内燥热似火,禅师依旧仪态端庄、神情安详地静修打坐,仿若完全感受不到酷热。诗人见状,不禁由衷地涌起钦佩赞叹之意。由此可见,参禅打坐并非一定要奔赴山水清幽之地。对于修行之人而言,莫要过度在意外界的条件优劣,只要能祛除心中的欲念之火,摒弃一切杂念妄想,哪怕身处酷热环境,内心也能平静如水,仿若置身清凉之境。所谓“灭却心头”,即摒弃心中诸如贫与富、尊与卑、多与少、冷与热等对立观念,将这些妄念消除后,瞬间便能体会到通体的清凉之感。此处的“火”指代世俗的烦恼,逃避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唯有直面烦恼,深入其中,方能证得对烦恼的觉悟。苦乐皆为心理现象,化解二者的对立,内心自会趋于祥和。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生动形象传达“心静自然凉”的禅理,在禅门及社会广泛流传,是一首影响深远的名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韩偓《新秋》

下一篇:唐·黄滔《二月二日宴中贻同年封先辈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