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yuàn

朝代:唐作者:郑愔浏览量:1
chūn
zhāo
hòu
yán
chóu
jìng
tái
qián
fēng
chuī
shù
dié
luàn
bǎi
huā
xiān
shì
chū
qiān
luó
huǎng
huán
lái
zhuó
jǐn
yán
zhōng
chóu
lóu
shàng
bié
nián
nián
suí
xiāo
shǐ
gāo
fēi
xiàng
yān

译文

春天的早晨景色明媚,忧愁的妇人独坐镜台前。微风吹过,几只蝴蝶上下翻飞,晨露洗涤后的百花更加鲜艳。试着掀起绫罗帷幔向外张望,却又回到华美的宴席之间。琴曲声中夜夜含着哀怨,高楼之上年年经历离别。不如跟随萧史乘风而去,向着紫色云烟高处翩跹。

逐句剖析

"春朝物候妍":春天的早晨景色明媚,

"愁妇镜台前":忧愁的妇人独坐镜台前。

"风吹数蝶乱":微风吹过,几只蝴蝶上下翻飞,

"露洗百花鲜":晨露洗涤后的百花更加鲜艳。

"试出褰罗幌":试着掀起绫罗帷幔向外张望,

"还来著锦筵":却又回到华美的宴席之间。

"曲中愁夜夜":琴曲声中夜夜含着哀怨,

"楼上别年年":高楼之上年年经历离别。

"不及随萧史":不如跟随萧史乘风而去,

"高飞向紫烟":向着紫色云烟高处翩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怨》是唐代诗人郑愔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诗里用“春朝物候妍,愁妇镜台前”构成意象对比,显出春日美景和闺中愁绪的不同。春日清晨万物苏醒,花儿娇艳、蝴蝶飞舞,一派生机,可愁妇却独自坐在镜前,两者差别明显。诗中以“风吹数蝶乱,露洗百花鲜”等工整的对仗刻画细致春景;她试着走出闺房观赏景致,愁绪却像影子一样甩不开。“曲中愁夜夜,楼上别年年”用重复的句式加强时光流逝的感觉,说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无奈。最后一句“不及随萧史,高飞向紫烟”借用萧史弄玉的典故,暗含着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情景融合,情感细致,富有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郑愔(?~710),唐代诗人。字文靖,沧州(今属河北)人。十七岁登进士第,武后时因张易之兄弟推荐,任殿中侍御史,张易之下台后,被贬为宣州司户。景龙三年,升任宰相,不久因贪赃被贬为江州司马。后被复用,又勾结谯王李重福阴谋叛乱,事败伏诛。郑愔颇有文才,其诗多应制唱和之作,如《中宗降诞日长宁公主满月侍宴应制》等。《全唐诗》存诗1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郑愔(?-710年)在唐中宗在位时,先后担任过中书舍人、吏部侍郎等职务。他在宫廷里做官的经历,为他观察宫廷女性的生活提供了条件。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景龙年间(707-710年),当时正赶上韦后独揽大权,诗人就借着写闺中女子的怨情来抒发自己的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闺怨诗。诗歌描绘了春日的妍丽景色与愁妇的孤寂心境,借蝶乱花鲜的春景、愁妇试出还来的举动及对萧史典故的化用,体现了她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与无奈,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深切向往。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首联“春朝物候妍”与“愁妇镜台前”形成鲜明对照,颔联“风吹数蝶乱,露洗百花鲜”更是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春日的明媚,蝴蝶纷飞、百花鲜妍,这些生机勃勃的春景本应是愉悦的象征,却反衬出镜前女子的孤寂愁苦。明媚春光越盛,越凸显女子内心的落寞,通过乐景与哀情的反差,使“怨”的情绪更显深沉。情景交融:全诗以春日景物贯穿,“春朝”“蝶乱”“花鲜”等意象不仅是客观写景,更与女子的“愁”相互交织。春光的美好与她的愁闷融为一体,景是愁的背景,愁是景的内核,通过景物的明媚反衬内心的孤寂,实现了情景的深度交融。用典:尾联“不及随萧史,高飞向紫烟”借用“萧史乘凤”的典故(萧史与弄玉相恋,最终乘凤飞升),以“不及”表达对弄玉摆脱尘世束缚、与爱人相伴的羡慕。典故的运用将抽象的“怨”具象化,既点出愁绪源于对爱人的思念与别离的无奈,又赋予情感更丰富的想象空间,使怨情更添一层怅惘。对偶:颔联“风吹数蝶乱,露洗百花鲜”,“风吹”对“露洗”、“数蝶乱”对“百花鲜”,词性相对,描绘春景;颈联“试出褰罗幌,还来著锦筵”,“试出”对“还来”、“褰罗幌”对“著锦筵”,动作对应,写愁妇举动,对偶工整。对比:“春朝物候妍”描绘春日景物明媚美好,是生机勃勃的自然之景;“愁妇镜台前”则聚焦镜前满怀愁绪的女子,是孤寂的闺中情态。两句以春日盛景与闺中愁绪直接对比,用外界的明媚反衬内心的愁苦,反差鲜明。

3. 分段赏析

“春朝物候妍,愁妇镜台前”开篇以“春朝物候妍”勾勒出春日清晨万物明媚鲜妍的景象,春光的美好本应带来愉悦,却与“愁妇镜台前”的场景形成对照,女子在镜前,面对这般春色,满心却是愁绪。此联以乐景衬哀情,奠定了全诗“怨”的基调,点出抒情主体与核心情绪。“风吹数蝶乱,露洗百花鲜”承接首联的“春朝物候”,具体描绘春日景致,春风吹得蝴蝶纷飞,露水滋润得百花格外鲜艳。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春日的生机与美好,但越是明媚的春光,越反衬出镜前女子的孤寂,外界的热闹与她内心的愁闷形成对比,强化了其被春光遗忘般的落寞。“试出褰罗幌,还来著锦筵”描写女子的行动,她试着撩起丝罗帷幕走出闺房,却又很快回到华美的筵席旁(或指闺中陈设)。“试出”可见她曾想借春光排遣愁绪,“还来”则暗示尝试的失败,外界的春色无法驱散内心的愁苦,她终究还是困于原地,行动的往复中藏着无处排遣的怅惘。“曲中愁夜夜,楼上别年年。不及随萧史,高飞向紫烟”直抒胸臆,点出“愁”的根源与极致。“曲中愁夜夜,楼上别年年”写出愁绪的绵长,夜夜在乐曲中品味哀愁,年年在高楼上思念离别之人,可见其愁源于长久的别离。末两句借用“萧史”典故(萧史与秦穆公女弄玉乘凤飞升),以“不及”表达羡慕,自己不如弄玉能随萧史飞升离去,摆脱这无尽的孤寂与思念,将怨情推向高潮,既怨别离之久,也怨自身处境的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昌龄《朝来曲》

下一篇:唐·白居易《司马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