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朝物候妍":春天的早晨景色明媚,
"愁妇镜台前":忧愁的妇人独坐镜台前。
"风吹数蝶乱":微风吹过,几只蝴蝶上下翻飞,
"露洗百花鲜":晨露洗涤后的百花更加鲜艳。
"试出褰罗幌":试着掀起绫罗帷幔向外张望,
"还来著锦筵":却又回到华美的宴席之间。
"曲中愁夜夜":琴曲声中夜夜含着哀怨,
"楼上别年年":高楼之上年年经历离别。
"不及随萧史":不如跟随萧史乘风而去,
"高飞向紫烟":向着紫色云烟高处翩跹。
唐代诗人
郑愔(?~710),唐代诗人。字文靖,沧州(今属河北)人。十七岁登进士第,武后时因张易之兄弟推荐,任殿中侍御史,张易之下台后,被贬为宣州司户。景龙三年,升任宰相,不久因贪赃被贬为江州司马。后被复用,又勾结谯王李重福阴谋叛乱,事败伏诛。郑愔颇有文才,其诗多应制唱和之作,如《中宗降诞日长宁公主满月侍宴应制》等。《全唐诗》存诗1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闺怨诗。诗歌描绘了春日的妍丽景色与愁妇的孤寂心境,借蝶乱花鲜的春景、愁妇试出还来的举动及对萧史典故的化用,体现了她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与无奈,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深切向往。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首联“春朝物候妍”与“愁妇镜台前”形成鲜明对照,颔联“风吹数蝶乱,露洗百花鲜”更是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春日的明媚,蝴蝶纷飞、百花鲜妍,这些生机勃勃的春景本应是愉悦的象征,却反衬出镜前女子的孤寂愁苦。明媚春光越盛,越凸显女子内心的落寞,通过乐景与哀情的反差,使“怨”的情绪更显深沉。情景交融:全诗以春日景物贯穿,“春朝”“蝶乱”“花鲜”等意象不仅是客观写景,更与女子的“愁”相互交织。春光的美好与她的愁闷融为一体,景是愁的背景,愁是景的内核,通过景物的明媚反衬内心的孤寂,实现了情景的深度交融。用典:尾联“不及随萧史,高飞向紫烟”借用“萧史乘凤”的典故(萧史与弄玉相恋,最终乘凤飞升),以“不及”表达对弄玉摆脱尘世束缚、与爱人相伴的羡慕。典故的运用将抽象的“怨”具象化,既点出愁绪源于对爱人的思念与别离的无奈,又赋予情感更丰富的想象空间,使怨情更添一层怅惘。对偶:颔联“风吹数蝶乱,露洗百花鲜”,“风吹”对“露洗”、“数蝶乱”对“百花鲜”,词性相对,描绘春景;颈联“试出褰罗幌,还来著锦筵”,“试出”对“还来”、“褰罗幌”对“著锦筵”,动作对应,写愁妇举动,对偶工整。对比:“春朝物候妍”描绘春日景物明媚美好,是生机勃勃的自然之景;“愁妇镜台前”则聚焦镜前满怀愁绪的女子,是孤寂的闺中情态。两句以春日盛景与闺中愁绪直接对比,用外界的明媚反衬内心的愁苦,反差鲜明。
3. 分段赏析
“春朝物候妍,愁妇镜台前”开篇以“春朝物候妍”勾勒出春日清晨万物明媚鲜妍的景象,春光的美好本应带来愉悦,却与“愁妇镜台前”的场景形成对照,女子在镜前,面对这般春色,满心却是愁绪。此联以乐景衬哀情,奠定了全诗“怨”的基调,点出抒情主体与核心情绪。“风吹数蝶乱,露洗百花鲜”承接首联的“春朝物候”,具体描绘春日景致,春风吹得蝴蝶纷飞,露水滋润得百花格外鲜艳。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春日的生机与美好,但越是明媚的春光,越反衬出镜前女子的孤寂,外界的热闹与她内心的愁闷形成对比,强化了其被春光遗忘般的落寞。“试出褰罗幌,还来著锦筵”描写女子的行动,她试着撩起丝罗帷幕走出闺房,却又很快回到华美的筵席旁(或指闺中陈设)。“试出”可见她曾想借春光排遣愁绪,“还来”则暗示尝试的失败,外界的春色无法驱散内心的愁苦,她终究还是困于原地,行动的往复中藏着无处排遣的怅惘。“曲中愁夜夜,楼上别年年。不及随萧史,高飞向紫烟”直抒胸臆,点出“愁”的根源与极致。“曲中愁夜夜,楼上别年年”写出愁绪的绵长,夜夜在乐曲中品味哀愁,年年在高楼上思念离别之人,可见其愁源于长久的别离。末两句借用“萧史”典故(萧史与秦穆公女弄玉乘凤飞升),以“不及”表达羡慕,自己不如弄玉能随萧史飞升离去,摆脱这无尽的孤寂与思念,将怨情推向高潮,既怨别离之久,也怨自身处境的无奈。
上一篇:唐·王昌龄《朝来曲》
下一篇:唐·白居易《司马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