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ài
wài
sān
shǒu

朝代:唐作者:郑愔浏览量:2
sài
wài
xiāo
tiáo
wàng
zhēng
rén
shē
biān
shēng
luàn
shuò
qiū
yǐn
jiā
yáo
zhàng
qīn
guī
cháng
chéng
dài
wǎn
xiá
duàn
péng
fēi
shù
lián
yàn
hán
shā
hǎi
àn
yún
shān
chūn
xuě
zuò
huā
zhàng
bào
zhǔ
wàn
jiā
huāng
lěi
sān
qiū
qióng
jiāo
wàn
píng
hǎi
yīn
níng
shù
xià
lián
yíng
róng
pèi
shuāng
xuán
zhòng
biān
qiú
gèng
qīng
jiāng
jūn
yóu
zhuǎn
zhàn
wèi
chéng
míng
zhé
liǔ
bēi
chūn
chuī
jiā
duàn
shēng
míng
nián
hàn
shǐ
使
fǎn
zhù
shòu
xiáng
chéng
yáng
niǎo
nán
fēi
yīn
shān
běi
hán
hàn
jiā
zhēng
shù
nián
suì
zài
lóu
lán
sài
shuò
fēng
jīn
qiū
yuè
tuán
biān
shēng
chuī
shuāng
xià
jīng
gān
竿
hǎi
wài
guī
shū
duàn
tiān
bìn
cán
qīng
yóu
fèng
shǐ
使
cháng
xiàng
jié
máo
kàn

译文

在塞外放眼望去一片萧条景象,出征的人觉得归途是如此遥远漫长。边疆的各种声音让塞外的战马烦躁不安,秋天的景色中传来胡笳悲凉的声音。远方的山峦似乎要遮蔽那西归的落日,长城蜿蜒,仿佛披带着绚丽的晚霞。断根的蓬草在古老的营垒间飞舞,一群群大雁聚集在寒冷的沙地上。大海昏暗,天上的云仿佛没有叶子的枯树,山中春天到了,却还飘着如花朵般的雪花。大丈夫一心期望着报效君主,毅然独自离开家乡奔赴万里之外的边疆。荒凉的堡垒在深秋的傍晚,辽阔的郊野延伸到万里之外,一片平坦。大海边浓重的阴气凝聚在孤独的树上,阳光照射下来,映照着连绵的军营。军旗在秋霜中显得更加凝重,守边的皮衣在夜里却感觉格外单薄。将军仍然在奋勇作战,都尉却还没有建立起功名。吹奏着《折杨柳》这样悲伤的春天曲调,胡笳声在夜里断断续续。希望明年汉朝的使者返回时,一定要修筑好受降城。温暖地区的鸟儿在夜晚向南飞去,阴山以北的地方一片寒冷。汉朝那些出征守卫边疆的士兵,多年来一直驻守在楼兰。玉门关外朔风呼啸而起,金河之上秋月团圆明亮。边疆的各种声音融入了军中的鼓吹乐声,霜气笼罩在军旗旗杆之上。从遥远的家乡寄来的书信断绝了,漂泊在天涯,两鬓已渐渐残败。苏武还在坚守着出使的使命,常常看着那节杖上的旄节。

逐句剖析

"塞外萧条望":在塞外放眼望去一片萧条景象,

"征人此路赊":出征的人觉得归途是如此遥远漫长。

# 赊:长,远。

"边声乱朔马":边疆的各种声音让塞外的战马烦躁不安,

"秋色引胡笳":秋天的景色中传来胡笳悲凉的声音。

# 胡笳:蒙古族边棱气鸣乐器。民间又称潮尔、冒顿潮尔。,引:一作动。

"遥嶂侵归日":远方的山峦似乎要遮蔽那西归的落日,

"长城带晚霞":长城蜿蜒,仿佛披带着绚丽的晚霞。

"断蓬飞古戍":断根的蓬草在古老的营垒间飞舞,

"连雁聚寒沙":一群群大雁聚集在寒冷的沙地上。

"海暗云无叶":大海昏暗,天上的云仿佛没有叶子的枯树,

"山春雪作花":山中春天到了,却还飘着如花朵般的雪花。

"丈夫期报主":大丈夫一心期望着报效君主,

"万里独辞家":毅然独自离开家乡奔赴万里之外的边疆。

"荒垒三秋夕":荒凉的堡垒在深秋的傍晚,

"穷郊万里平":辽阔的郊野延伸到万里之外,一片平坦。

"海阴凝独树":大海边浓重的阴气凝聚在孤独的树上,

"日气下连营":阳光照射下来,映照着连绵的军营。

# 日:一作月。

"戎旆霜旋重":军旗在秋霜中显得更加凝重,

# 旋:一作疑。,戎旆:军旗。亦借指战事。

"边裘夜更轻":守边的皮衣在夜里却感觉格外单薄。

"将军犹转战":将军仍然在奋勇作战,

"都尉不成名":都尉却还没有建立起功名。

"折柳悲春曲":吹奏着《折杨柳》这样悲伤的春天曲调,

"吹笳断夜声":胡笳声在夜里断断续续。

"明年汉使返":希望明年汉朝的使者返回时,

"须筑受降城":一定要修筑好受降城。

"阳鸟南飞夜":温暖地区的鸟儿在夜晚向南飞去,

"阴山北地寒":阴山以北的地方一片寒冷。

"汉家征戍客":汉朝那些出征守卫边疆的士兵,

"年岁在楼兰":多年来一直驻守在楼兰。

"玉塞朔风起":玉门关外朔风呼啸而起,

# 塞:一作关。

"金河秋月团":金河之上秋月团圆明亮。

"边声入鼓吹":边疆的各种声音融入了军中的鼓吹乐声,

"霜气下旌竿":霜气笼罩在军旗旗杆之上。

# 旌竿:亦作“旌干”。旗竿。

"海外归书断":从遥远的家乡寄来的书信断绝了,

"天涯旅鬓残":漂泊在天涯,两鬓已渐渐残败。

"子卿犹奉使":苏武还在坚守着出使的使命,

"常向节旄看":常常看着那节杖上的旄节。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塞外三首》是唐代诗人郑愔创作的一组五言排律。第一首描绘塞外萧条之景,展现征人路途遥远,以边声、秋色、遥嶂、长城等勾勒苍茫画面,抒发丈夫辞家报国之志;第二首刻画荒垒秋夕,通过海阴、日气、戎旆、边裘等意象,写征战艰苦与渴望筑城安边的期盼;第三首借阳鸟南飞、阴山北寒,写征戍客滞留塞外,表现其思乡与坚守气节之情。组诗以雄健笔力,融合写景、叙事与抒情,意境雄浑,情感深沉复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郑愔(?~710),唐代诗人。字文靖,沧州(今属河北)人。十七岁登进士第,武后时因张易之兄弟推荐,任殿中侍御史,张易之下台后,被贬为宣州司户。景龙三年,升任宰相,不久因贪赃被贬为江州司马。后被复用,又勾结谯王李重福阴谋叛乱,事败伏诛。郑愔颇有文才,其诗多应制唱和之作,如《中宗降诞日长宁公主满月侍宴应制》等。《全唐诗》存诗1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第一首:“塞外萧条望,征人此路赊”两句是对塞外环境和征人行程的总述。“塞外萧条望”描绘出塞外一片荒凉、冷落的景象,给人以空旷、孤寂之感;“征人此路赊”则点明征人所走的路途遥远,暗示了征人旅途的艰辛和孤寂,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边声乱朔马,秋色引胡笳”两句从听觉角度描写塞外之景。“边声乱朔马”写出边疆各种声音使朔马受惊,表现出塞外环境的嘈杂和不安;“秋色引胡笳”将秋色与胡笳声相联系,在瑟瑟的秋色中传来胡笳的声音,营造出一种凄清、悲凉的氛围,更增添了征人的愁绪。“遥嶂侵归日,长城带晚霞”两句是对塞外远景的描写。“遥嶂侵归日”形象地写出远处的山峦仿佛要遮挡住落日,给人以压抑之感;“长城带晚霞”描绘出长城在晚霞的映衬下的壮丽景象,在雄浑中又带有一丝凄美,展现了塞外独特的风光。“断蓬飞古戍,连雁聚寒沙”两句借景抒情。“断蓬飞古戍”以断蓬在古老的戍垒间飞舞,象征着征人的漂泊无依;“连雁聚寒沙”描绘出大雁聚集在寒冷的沙地上,雁群的相聚与征人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烘托出征人的孤寂和思乡之情。“海暗云无叶,山春雪作花”两句写出了塞外独特的气候和景色。“海暗云无叶”描绘出大海阴沉,云层厚重,不见树叶的景象,表现出塞外的荒凉和萧瑟;“山春雪作花”则写出春天的山上,雪花纷纷扬扬如同花朵一般,在寒冷中又带有一丝别样的美丽,体现了塞外环境的恶劣和多变。“丈夫期报主,万里独辞家”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征人作为大丈夫,期望能够报答君主的知遇之恩,所以甘愿独自远离家乡,奔赴万里之外的边疆,体现了征人的壮志豪情和爱国情怀,使诗歌的格调得到了升华。第二首:“荒垒三秋夕,穷郊万里平”两句描绘了塞外的环境和时节。“荒垒三秋夕”点明了地点是荒凉的营垒,时间是深秋的傍晚,营造出一种荒凉、冷清的氛围;“穷郊万里平”写出了郊外广阔无垠,一片空旷,进一步突出了塞外的寂寥和萧瑟。“海阴凝独树,日气下连营”两句从视觉角度描写塞外的独特景致。“海阴凝独树”描绘出在大海的阴影下,一棵孤树伫立,给人以孤独、凄凉之感;“日气下连营”写出日光的气息仿佛笼罩着连绵的军营,展现出军营的庞大和塞外的空旷,也暗示了征人生活的单调和压抑。“戎旆霜旋重,边裘夜更轻”两句通过对比表现塞外的寒冷。“戎旆霜旋重”写出军旗上的霜很快就变得厚重,极言天气之寒冷;“边裘夜更轻”则说即使穿着皮衣,在夜晚也感觉寒冷,突出了塞外夜晚的严寒,也体现了征人生活的艰苦。“将军犹转战,都尉不成名”两句写出了战争的持续和征人的无奈。“将军犹转战”表明将军仍然在奋勇作战,战事紧张;“都尉不成名”则说都尉这样的将领也难以在战争中成名,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征人想要建功立业的艰难,流露出一种壮志难酬的感慨。“折柳悲春曲,吹笳断夜声”两句从听觉角度渲染氛围。“折柳悲春曲”写听到《折杨柳》这样悲伤的春曲,勾起征人的思乡之情;“吹笳断夜声”描绘出胡笳声在夜晚断断续续地传来,更增添了夜晚的凄凉和征人的愁绪,使征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烈。“明年汉使返,须筑受降城”两句表达了征人的期望。希望明年汉朝的使者返回时,能够在这里修筑受降城,体现了征人对战争早日结束、边疆能够安定的渴望,也反映了他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第三首:“阳鸟南飞夜,阴山北地寒”两句点明了时节和地点。“阳鸟南飞夜”表明是夜晚时分,候鸟开始向南迁徙,暗示了秋天的到来;“阴山北地寒”指出地点在阴山以北,这里气候寒冷,营造出一种寒冷、孤寂的氛围。“汉家征戍客,年岁在楼兰”两句交代了征人的身份和处境。“汉家征戍客”说明征人是汉朝的戍边将士;“年岁在楼兰”则表示他们在楼兰这个地方已经度过了很多岁月,体现了征人长期驻守边疆的艰辛和孤独。“玉塞朔风起,金河秋月团”两句描绘了塞外的风光和气候。“玉塞朔风起”写出玉门关外朔风凛冽,表现出塞外气候的恶劣;“金河秋月团”描绘出金河之上,秋月圆满,在寒冷的塞外,明月的圆满更衬托出征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边声入鼓吹,霜气下旌竿”两句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写塞外的景象。“边声入鼓吹”写出边疆的各种声音融入到军乐之中,使军乐也带有了悲凉的气息;“霜气下旌竿”描绘出霜气从旗杆上落下,表现出天气的寒冷,也暗示了征人生活的艰苦和边疆的肃杀氛围。“海外归书断,天涯旅鬓残”两句写出了征人的思乡之情和岁月的流逝。“海外归书断”表明与家乡的书信断绝,征人无法得知家中的消息,思乡之情更加浓烈;“天涯旅鬓残”则说征人在天涯漂泊,鬓发已残,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了痕迹,体现了征人长期远离家乡的无奈和沧桑。“子卿犹奉使,常向节旄看”两句借用典故。以苏武(字子卿)奉命出使匈奴,始终坚守气节,常常看着手中的节旄自勉为例,表达了征人对苏武的敬佩和自己坚守边疆、报效国家的决心,体现了征人的高尚气节和爱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简简吟》

下一篇:唐·白居易《后宫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