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ān
yuán

朝代:唐作者:韦应物浏览量:2
nián
huā
féng
jūn
bié
jīn
huā
kāi
nián
shì
shì
máng
máng
nán
liào
chūn
chóu
àn
àn
chéng
mián
shēn
duō
bìng
tián
yǒu
liú
wáng
kuì
fèng
qián
wén
dào
lái
xiāng
wèn
xùn
西
lóu
wàng
yuè
huí
yuán

译文

去年那花开时节我们依依惜别,如今又是花开时节,我们分别已一年。世事渺茫自我的命运怎能预料,春愁让人心中郁郁、孤枕难眠。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早听说你将要来此地探望我,我到西楼眺望几度看到明月圆。

逐句剖析

"去年花里逢君别":去年那花开时节我们依依惜别,

# 别:惜别。

"今日花开已一年":如今又是花开时节,我们分别已一年。

# 已:一作又。,今:如今。

"世事茫茫难自料":世事渺茫自我的命运怎能预料,

"春愁黯黯独成眠":春愁让人心中郁郁、孤枕难眠。

# 黯黯:低沉暗淡。一作“忽忽”。,春愁:因春季来临而引起的愁绪。

"身多疾病思田里":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

# 思田里:想念田园乡里,即想到归隐。田里,田园,故里。

"邑有流亡愧俸钱":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

# 愧俸钱:感到惭愧的是自己食国家的俸禄,而没有把百姓安定下来。,邑有流亡:指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还有百姓流亡。邑,城邑。

"闻道欲来相问讯":早听说你将要来此地探望我,

# 问讯:探望。

"西楼望月几回圆":我到西楼眺望几度看到明月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寄李儋元锡》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与朋友告别后的深深思恋。诗的开篇两句便引发了情感的涌动,花儿盛开与凋零,激起了人们对这浩渺世界的感慨。然后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描述因多种疾病想要辞去官职返回家乡,展现内心的纠结。“邑有流亡愧俸钱”这句话不仅反映了仁慈之人对未能尽到职责的叹息,还暗示了他们处于进退维谷的困境中。诗的最后部分表达了寄出的意图,它深深地希望得到友情的安慰,并期待与朋友深入交谈。这首诗从离别开始,到最后的约定,展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和微妙的情感,其结构严谨,对仗精准,用词婉转,堪称七律的代表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时期山水田园派诗人

韦应物(735?~790?),唐代诗人。字义博,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韦氏世为三辅名族,天宝时,为玄宗侍卫。后为滁州、江州刺史及左司郎中,官至苏州刺史。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山水田园诗,与陶渊明并称“陶韦”,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其各体皆擅长,但以五言古体成就最高。风格恬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白居易称其“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代表作品有《采玉行》《夏冰歌》《滁州西涧》等。有《韦苏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寄李儋元锡》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约作于公元784年(唐德宗兴元元年)春天的一首七言律诗,是其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离开长安,秋天到任滁州。李儋和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之后,曾托人带来问候。次年春天,韦应物就写下了这首诗寄赠以答。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唱和诗。诗中先写与友人分别一年后的思念,再感叹世事难料、自身忧愁,接着表达因疾病想归乡以及对百姓流亡的愧疚,最后盼望友人来访。全诗通过对友情的思念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因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和苦闷,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触景生情:“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触景生情,去年花开与友人分别,到今年花再开,同样的情景,自然勾起往昔记忆,不禁流露出如今境况萧索落寞的感慨。情景交融:“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今年花开触景生情,伤心人看春色,茫然黯然,情伤而景也无光,情景交融,心中的萧索落寞苦闷一览无余。

3. 分段赏析

《寄李儋元锡》首联“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触景生情,以时间为线索,写去年花开时与友人分别,到今年花开已过一年的情景。​眼前之景自然勾起往昔记忆,字里行间蕴含着对过往昔时光的欣然回味。诗人以“花开一年”比衬,不仅显出时光飞逝,更从流露出上次一别后如今自身境况萧索落寞的感慨。颔联“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以情叹景,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既指国家的前途,也指个人的前途。当时的长安仍被朱泚占据,局势动荡不安。皇帝被迫前往奉先避难,致使消息阻隔,外界难以知晓确切情况。在这般艰难的形势下,韦应物满心无奈,只能无奈感慨,面对国家的命运走向以及个人的未来,皆难以预料,仿若置身于一片茫茫迷雾之中,毫无头绪。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他到任已有一载。当下正值美好的春日,本应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时节,可他的内心却被忧愁苦闷填满,深感百无聊赖,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困境,自觉在任上无所作为,眼前的一切都显得黯然无光。颈联“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前半句写自身疾病缠身而思念归乡,后半句写治下有百姓流亡,自己作为官员却无力解决,因而愧对俸禄,深刻地体现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以及对百姓的关怀与自责。​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尾联“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听闻友人要来探望,诗人在西楼多次望月盼其到来,月亮圆了几回友人仍未到,进一步强化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因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和苦闷。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有较高的艺术表现和语言技巧,章法严密,对仗工整,用语婉转,堪为七律名篇。春又到而心苦闷,即景生情,伤心人看春色,茫然黯然,情伤而景亦无光,情景交融,都写的细腻动人。这首诗的思想境界也较高,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多受赞扬。这些评价都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清廉正直的思想品格,但也反映出,这首诗在封建时代的确有较高的典型性和较强的现实性。也正是由于诗人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人生体验,才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韦苏州《赠李儋》云:“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郡中燕集》云:“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祖,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

宋黄彻《巩溪诗话》

# 简淡之怀,百世犹为兴慨。

宋刘辰翁《韦孟全集》

# 朱文公盛称此诗五、六好,以唐人仕宦多夸美州宅风土。此独谓“身多疾病”、“邑有流亡”,贤矣。

宋末元初方回《瀛奎律髓》

# 韦左司“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仁者之言也。刘辰翁谓其居官自愧,闵闵有恤人之心,正味此两语得之。若高常侍“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亦似厌作官者,但语微带傲,未必真有退心如左司之一向淡耳。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 “邑有流亡”句,高在闲放在第六句,只与上下文一般随口说,不是特地说,如云我之用心如此如此也。此不是为作诗者说法,乃是看诗之法,闻其乐而知其德也。

清焦袁熹《此木轩论诗汇编》

# 此句中暗藏“望”字(“今日花开”句下)。

清何焯《唐律偶评》

# 中四句自述近况,寄怀意唯于起结作呼应。然次句击动三、四,七句暗承五、六,又未尝不关照也。

清毛张健《唐体肤诠》

# 此等诗只家常话、烂熟调耳,然少时读之,白首而不厌者,何也?与老杜《寄旻上人》之作,可称伯仲。

清张世炜《唐七律隽》

# 纪昀:上四句竟是闺情语,殊为疵累。五、六亦是淡语,然出香山辈手便俗浅,此于意境辨之。七律虽非苏州所长,然气韵不俗,胸次本高故也。许印芳:晓岚讥前半为闺情语,虽是刻核太过,然亦可见诗人措词各有体裁,下笔时检点偶疏,便有不伦不类之病,作者不自知其非,观者亦不觉其谬,病在诗外故也。

明末清初冯舒《瀛奎律髓汇评》

# 情景交融(“世事茫茫”二句下)。蔼然仁者之言(“邑有流亡”句下)。本言今日思寄,却追述前此,益见情真,亦是补法。三句承“一年”,放空一句,四句兜回自己,五六接写自己怀抱,末始入今日寄意。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圆熟却轻茜。

明末清初冯舒《瀛奎律髓汇评》

# 晓岚讥前半为闺情语,虽是刻核太过,然亦可见诗人措词各有体裁,下笔时检点偶疏,便有不伦不类之病,作者不自知其非,观者亦不觉其谬,病在诗外故也。

清许印芳《瀛奎律髓汇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下一篇:唐·白居易《池鹤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