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án
shí
wàng
yí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què
zào
hūn
qiáo
qīng
míng
hán
shí
shuí
jiā
fēng
chuī
kuàng
zhǐ
qián
fēi
lěi
lěi
chūn
cǎo
绿
táng
huā
yìng
bái
yáng
shù
jìn
shì
shēng
bié
chù
míng
míng
chóng
quán
wén
xiāo
xiāo
rén
guī

译文

乌鹊啼叫发出聒噪的声音,在昏暗的高大树木下,是哪家在清明寒食的节日里哭泣。风吹动空旷野外中的纸钱,纸钱飞舞,陈旧的坟墓重重叠叠,上面已经长满了绿草。海棠花与梨花掩映着白杨树,这都是生死离别的地方啊。亡者在昏晦的黄泉中听不到我们的哭声,来祭奠的人在傍晚萧萧的雨声里回去了。

逐句剖析

"乌啼鹊噪昏乔木":乌鹊啼叫发出聒噪的声音,在昏暗的高大树木下,

# 乔木:高大的树木。

"清明寒食谁家哭":是哪家在清明寒食的节日里哭泣。

# 寒食: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两日。

"风吹旷野纸钱飞":风吹动空旷野外中的纸钱,纸钱飞舞,

"古墓累累春草绿":陈旧的坟墓重重叠叠,上面已经长满了绿草。

# 累累:一作“垒垒”,众多的,重重叠叠的。

"棠梨花映白杨树":海棠花与梨花掩映着白杨树,

"尽是死生别离处":这都是生死离别的地方啊。

# 尽是:都是。尽:皆也。

"冥冥重泉哭不闻":亡者在昏晦的黄泉中听不到我们的哭声,

# 重泉:黄泉,九泉,是人死后的归处。,冥冥:昏晦的样子。

"萧萧暮雨人归去":来祭奠的人在傍晚萧萧的雨声里回去了。

# 萧萧:象声词,指雨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寒食野望吟》乃七言古诗佳作,细述清明时节扫墓之景。诗起笔即以乌鸦、喜鹊之啼,巧设寒食清明之凄凉氛围;继而镜头缓缓拉阔,展现清明旷野扫墓之壮阔图景。随后,诗人借棠梨花之绽放、白杨树之挺立,以鲜明意象抒发对生死离合之深切感慨。终篇之际,重泉幽深,暮雨绵绵,更添扫墓之时之哀愁氛围。全诗笔触细腻,勾勒出一帧凄清深邃之画面,字里行间流露出浓郁之思乡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在唐代,清明扫墓之风颇为盛行,民众于寒食至清明期间,前往坟茔祭扫,缅怀先人,慎终追远。事实上,清明与寒食原本为两个独立的节日,扫墓习俗初属寒食节,后因两节日期相近,扫墓活动逐渐转移至清明节进行。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颁布诏令,将扫墓祭祀正式纳入“五礼”,此举使得清明扫墓的传统更加深入人心。 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一诗,便生动描绘了寒食节扫墓的情景。诗中,清明时节的旷野显得苍茫辽阔,古墓连绵不绝,凄厉的风猛烈吹拂,纸钱随风飘散,尽显生死离别的哀伤。黄土之上,人们泣不成声,而九泉之下的亲人却永远沉默,这种生离死别的痛苦被诗人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以寒食节扫墓为主题的七言律诗,表达诗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和对逝去亲人的哀思。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全诗通过描绘寒食节扫墓时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观,如乌鸦和喜鹊的啼叫、风吹纸钱纷飞、古墓连绵、春草生长、棠梨花与白杨树的映衬等,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又生机勃勃的氛围,以此抒发诗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和对逝去亲人的哀思。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乌鸦和喜鹊的啼叫声开篇,营造出一种凄凉、昏暗的氛围。乌鸦和喜鹊在古代文学中常常被用来象征不祥或哀愁,此处它们的啼叫预示着寒食节的到来,也暗示着扫墓时的悲伤情绪。同时,“谁家哭”的设问,既引出了扫墓的主题,也激发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让人不禁想象那些正在扫墓、哭泣的人家。颔联将镜头拉远,描绘了清明扫墓时旷野的景象。风吹纸钱纷飞,象征着人们对逝去亲人的祭奠和怀念。古墓连绵不绝,春草在古墓间生长,既表现出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顽强,也反衬出古墓的荒凉和扫墓时的哀伤。这一联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颈联运用了鲜明的意象,以棠梨花和白杨树为载体,进一步表达了对生死离别的深深感慨。棠梨花的白色象征着纯洁和哀悼,白杨树的挺拔则寓意着坚韧和不屈。这两者的映衬,既突出了扫墓时的悲伤氛围,也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怀念和敬仰。同时,“尽是死生别离处”的总结,更是将整首诗的主题推向了高潮。尾联以重泉和暮雨为背景,进一步渲染了清明扫墓的悲伤气氛。九泉之下的亲人寂静无声,永远无法听到扫墓者的哭泣和呼唤,这种无奈和哀伤被诗人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而扫墓的人在萧萧暮雨中离去,留下了无尽的哀思和思念,也预示着新的生活将继续,但逝去的亲人将永远留在心中。这一联既是对整首诗的总结,也是对扫墓者内心情感的深刻描绘。

4. 作品点评

《寒食野望吟》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质朴的佳作。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白居易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卓越的诗歌才华,更让我们在品味诗歌的同时,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珍贵,以及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怀念和敬仰。这首诗无疑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珍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东坡云:与郭生游,寒溪主簿吴亮置酒,郭生善作挽歌,酒酣发声,坐为凄然。郭生言:恨无佳词。因改乐天《寒食》诗,歌之,坐客有泣者。其词日:“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路,尽是死生离别处。冥寞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每句杂以散声。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 顿觉尽情。

清史承豫《唐贤小三昧集》

# 哀冷(末二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勃《春游》

下一篇: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