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ǒng
luò
zhōu
xíng
huáng
shì
xiàn
liáo
yǒu

朝代:唐作者:韦应物浏览量:1
jiā
shuǐ
cāng
shān
xiàng
dōng
dōng
nán
shān
huò
tōng
hán
shù
wēi
yuǎn
tiān
wài
yáng
míng
miè
luàn
liú
zhōng
cūn
suì
lín
àn
yàn
chū
qíng
xià
shuò
fēng
wèi
bào
luò
qiáo
yóu
huàn
piān
zhōu
xīn
tóng

译文

两岸青山夹着洛水,船顺水向东航行,东南方向的山谷开阔,洛水与黄河相通。稀疏的树木远在天边隐约可见,夕阳映照在汹涌的河水中忽暗忽明。想起了几年前出现在伊河边的孤零零村落,眼前是雨霁初晴,一只孤雁在朔风中向南方飞去。我要告诉在洛桥漫游的作官的朋友,我的心思就像不拴系的小船随波逐流。

逐句剖析

"夹水苍山路向东":两岸青山夹着洛水,船顺水向东航行,

"东南山豁大河通":东南方向的山谷开阔,洛水与黄河相通。

# 大河:指黄河。,豁:大洞,此指两山交界处的深谷。

"寒树依微远天外":稀疏的树木远在天边隐约可见,

# 依微:依稀,因距离遥远而模糊不清的样子。

"夕阳明灭乱流中":夕阳映照在汹涌的河水中忽暗忽明。

# 乱流:指众多的河流。

"孤村几岁临伊岸":想起了几年前出现在伊河边的孤零零村落,

# 临伊:伊水畔。《水经注·伊水》:“伊水出南阳县西蔓渠山,又东北至洛阳县南,北入于洛。”

"一雁初晴下朔风":眼前是雨霁初晴,一只孤雁在朔风中向南方飞去。

# 一雁初晴下朔风:此句系化鲍照诗《日落望江寄荀丞》:“惟见独飞鸟,千里一扬音。推其感物情,则知游子心。”

"为报洛桥游宦侣":我要告诉在洛桥漫游的作官的朋友,

# 游宦侣:在外地作官的朋友。,洛桥:洛阳洛河上之天津桥。

"扁舟不系与心同":我的心思就像不拴系的小船随波逐流。

# 扁舟:小船。《庄子·列御寇》:“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邀游。泛若不系舟,虚而遨游者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为即景抒怀类诗作。开篇首联,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致,展现出天地的宏大与苍茫;颔联把目光投向寒树与夕阳,二者光影明灭交替,让画面更显精致、深邃,给人无尽遐想;接着颈联将视角拉近,把“孤村”的寂寥和“一雁”的孤单并置,营造出强烈的孤独氛围。直至尾联,文风突变,由眼前景致转入内心情感,向洛阳桥上的友人倾诉心声。全诗巧妙地将情与景交织,蕴含着深沉感慨,诗人借此诗向洛阳的僚友表明,自己的心恰似那水上不系之舟,于仕途之中顺应自然,秉持虚静无为的理念施政,悠然处世。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时期山水田园派诗人

韦应物(735?~790?),唐代诗人。字义博,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韦氏世为三辅名族,天宝时,为玄宗侍卫。后为滁州、江州刺史及左司郎中,官至苏州刺史。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山水田园诗,与陶渊明并称“陶韦”,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其各体皆擅长,但以五言古体成就最高。风格恬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白居易称其“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代表作品有《采玉行》《夏冰歌》《滁州西涧》等。有《韦苏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大历八年(773)秋冬,韦应物南下江淮赴广陵(今扬州)谋职,滞留八九月未果。次年秋北归途中,于淮水畔偶遇洛阳旧僚李主簿,感慨之际创作此七律名篇,以诗言志抒发怀才不遇的怅惘。这段经历既见证诗人仕途波折,又为其创作提供了重要素材,体现了中唐文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即景抒怀诗。诗歌首联勾勒壮阔自然景观,颔联以寒树夕阳深化画面,颈联并列孤村一雁强化孤独感,尾联由景及情传递心声。全诗情景交融,寄慨遥深,表达诗人以不系之舟自喻,在仕途秉持虚静无为的施政理念。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诗人将情感融入景致。伊水岸边孤村多年来独自矗立,尽显战后乡村的萧瑟荒芜,这是安史之乱后民生凋敝的现实写照;雨后初晴,一只孤雁于朔风中盘旋而下,孤雁这一意象,既象征着诗人只身漂泊、孤独无依的境遇,又似其在困境中试图奋起却济世无望的心境,景与情水乳交融,寄寓深沉。移步换景:首联“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诗人沿着洛水一路东行,随着脚步移动,眼中景致不断变换,先见两岸青山连绵,行至东南山口,景致“豁”然开朗,黄河映入眼帘。一个“豁”字,极为传神,不仅精准描绘出山口处视野由狭窄变开阔的骤变之感,还让读者如临其境,真切感受到诗人眼前景象的震撼,为全诗拉开一幅宏大又富有层次的山水画卷。

3. 分段赏析

首联描绘出一幅行进中的山水图,诗人一路沿着洛水向东前行,身旁夹岸青山连绵起伏,似无尽头。待行至东南山口,眼前景象陡然一变,一片开阔,洛水于此汇入浩瀚的黄河。一个“豁”字,极为传神,恰似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由山峦阻隔的狭隘视野,让壮阔的黄河水奔涌眼前,给人从山重水复的局促迈向天高地阔的豁然之感,心境也随之明朗开阔。颔联将目光投向更远处,顺着黄河水流极目远眺,在那遥远得近乎天际之处,几株寒树在寒风中微微摇曳,影影绰绰,似有若无,仿若一幅淡墨勾勒的远景图。再看近处,夕阳的余晖倾洒在波涛汹涌、紊乱无序的水流之上,光芒随着水流的起伏跌宕而忽明忽暗,闪烁不定。这般光影变幻的天然景致,宛如神来之笔,是寻常画工即便穷尽心力也难以捕捉、描摹到位的,其美妙超乎想象。颈联笔触聚焦于河畔两岸,历经安史之乱的战火洗礼,往昔的繁华早已消散如烟,如今只剩下满目疮痍。伊水岸边,人烟稀少,仅有一座孤村在岁月的侵蚀下默默伫立多年,见证着时代的沧桑变迁。雨后初晴,碧空如洗,一只孤雁在呼啸的北风中盘旋而下,它那孤寂的身影划过天际,更为这萧瑟的画面增添了几分凄凉与落寞,仿佛诉说着乱世的哀愁。尾联点明作诗本意,诗人是想借此诗告知那些在洛阳为官的朋友们,自己此刻的心绪恰似这水上漂浮的不系之舟,于仕途之中,不被功名利禄所牵绊,秉持着虚静无为的心境,顺应自然之道施政于民。此处“扁舟不系”引用《庄子・列御寇》中“泛若不系之舟”一说,意在强调超脱物外的洒脱心境,展现诗人在宦海沉浮中的豁达与释然。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景寄情、托物言志,重在通过兴会标举实现传神写意。诗人沿洛水东行时看似赏景,实则心有所思,黄河的开阔之景虽令其视野豁然,却也触发了更深的无奈与忧伤。伊水畔“孤村”的萧瑟,暗合安史之乱后民生凋敝的现实;朔风中“一雁”的独飞,既是诗人只身赴任的自喻,也暗含济世无门的孤独感。尾联借“扁舟不系”的典故回应洛阳友人,在表面的超脱中,难掩对自身“无能”的悲慨——既愧疚于辜负友人期许,也深知在时代困境中,济世之志终成虚愿。全诗景中含情、言外有意,在山水勾勒间隐现诗人对现实的忧思与个人的精神困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一雁初晴”语,入画。

宋刘辰翁《韦孟全集》

# 郭云:景与兴会,绝似盛唐,只“孤村”自露本色。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饶有幽致(“寒树依微”二句下)。造意辛苦,写景入微,然亦不做作(“孤村几岁”二句下)。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

# 潇洒不乏法度。

明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

# 韦诗别有一种至处,真色外色、味外味也。

明邢叻《唐风定》

# 读一、二,如读《水经注》相似,便将自洛入河一路心眼都写出来。又如读《庄子》外篇《秋水》相似,便将出于涯涘,乃知尔丑向不至于子之门,实见笑于大方之家一段惭愧快活,都写出来也。三、四“寒树”、“远天”、“夕阳”、“乱流”,言山豁河通后,有如许眼界也(前四句下)。五、六正双写末句“不系”之“心”也。“伊岸”、“孤村”,为时已久,“朔风”、“一雁”,现见初下,然而今日扁舟适来相遇,我直以为村亦不故,雁亦不新。何则?若言村故,则我今寓目,本自斩新;若言雁新,则顷刻舟移,又成故迹,此真将何所系心于其间也乎(后四句下)。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一写自巩县之洛水,迤逦而来,不知几许道路,但俯而观水,水则绿也,仰而观山,山则苍也;及志其所向之路,路皆东也,一何潇洒乃尔!二忽然向南,忽然山豁,忽然河通,遂换出一极苍茫浩荡之境界来,只此二语已不是寻常笔墨。三四但见远天之外有景依微,非寒树乎?乱流之中有光明灭,非夕阳乎?此真是乍出口时光景,固不得写向后边也。五六久之而后乃遇孤村,又久之而后又见一雁,此真是岸转风回时光景,固不得写向前边也。要之皆从“扁舟不系”中,匆匆领略其一、二者,如此而亦何尝有所沾滞眷恋于其间哉!七八为报与游宦诸公,使之猛省,而却借扁舟之不系,轻轻带出“心”字,立言之妙,一至于此。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 直叙由巩洛入河,非常笔力。

清何焯《唐律偶评》

# 起亦高亮,三四写景颇称;五六又写景,皆成呆句。若将五六写情,则与下“与心同”三字相应矣,然外貌可观。

清屈复《唐诗成法》

# “寒树”句,画本;“夕阳”句,画亦难到。“鹭鸶飞破夕阳烟”、“水面回风聚落花”、“芰荷翻雨泼鸳鸯”,同是名句,然皆作意求工,少天然之致矣。山水云霞,皆成图绩,指点顾盼,自然得之,才是古人佳处。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纪昀:三、四名句。归愚所谓上句画句,下句画亦画不出也。许印芳:第六句亦佳,次联与首联不粘。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 左司古体得柴桑之胜,七律亦具萧散之致,与佻染、谚悦两种,固自有别。

清张世炜《唐七律隽》

# 起叙行程破题,历历分明。中二联写景如画。五、六切地切时,其妙远似文房。收寄友,古人无不顾题、还题如是。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唐人之诗,有清和纯粹,可诵而可法者,如……韦应物之“夹水苍山路向东……”。

清王寿昌《小清华园诗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常建《戏题湖上》

下一篇:唐·杜甫《归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