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àng

朝代:唐作者:常建浏览量:1
shàng
lǎo
rén
zuò
tóu
táo
huā
shuǐ
què
liú
zhú
gān
竿
niǎo
niǎo
zhī
zhě
tūn
gōu

译文

一位老人独坐矶头上垂钓,湖面的桃花随着溪水缓缓流去。竹竿随风轻轻摆动,烟波浩渺一望无际,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东西会来吞咬我的鱼钩。

逐句剖析

"湖上老人坐矶头":一位老人独坐矶头上垂钓,

# 矶头:指的是三面环江,一面连接江岸的地方;或指堤防和滩地的靠岸较短建筑物。矶:一作岛。

"湖里桃花水却流":湖面的桃花随着溪水缓缓流去。

"竹竿袅袅波无际":竹竿随风轻轻摆动,烟波浩渺一望无际,

# 袅袅: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轻轻摆动。

"不知何者吞吾钩":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东西会来吞咬我的鱼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戏题湖上》是唐代常建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首句以“老人”“矶头”为主体,勾勒出一位超然物外、静享自然之人;次句借“桃花”与“流水”意象,增添画面美感;后两句展现出悠闲姿态,言不知哪条鱼儿会咬钩。整首诗意境冲淡,语言简洁且画面感十足,生动描绘出湖畔垂钓场景,充满宁静之美。此诗写尽湖上垂钓情趣,折射出诗人老成持重、淡泊处世的态度。常建一生仕宦不得志,常寄情山水,此诗便是他于山水间的感悟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常建(?~?),唐代诗人。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开元进士,曾任盱眙尉。常建的诗以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其诗多为五言,兴旨幽远。语言上,沿用汉魏古诗平直质朴、浅显流畅的语言风格;手法上,继承了古乐府与古诗中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基本范式;内容上,也基本依照古乐府与古诗中表现游子愁绪、人生无常、伤时感怀等主题进行创作。常建也善作边塞诗。代表作品有《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著有《常建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属山水诗题材。诗中绘湖上老人矶头垂钓,看湖水浮桃花,持竿待鱼吞钩之景,尽显湖上垂钓情趣,营造出悠然氛围,借此折射出诗人老成淡泊的处世态度。常建仕途不顺,常寄情山水,此为其于山水间的感悟之作。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诗中“湖上老人坐矶头”呈现老人静坐的静态画面,而“湖里桃花水却流”描绘湖水流动、桃花漂流的动态场景;“竹竿袅袅波无际”写竹竿摇曳、水波荡漾的动态,又以老人等待鱼儿上钩的静态与之映衬,使诗歌画面富有节奏感,营造出悠然又鲜活的氛围,尽显湖上垂钓情趣。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两句直白浅近,描绘的意境虽常见,却有着悠长韵味。一湖碧水、一位老人、一根钓竿、一方石矶,寥寥数语,便在读者心间勾勒出远离尘世喧嚣、宁静淡泊的画面。然而,这画面中又隐隐透着一抹难以消散的苍凉。“湖上老人坐矶头”,让人不禁思量,这老人究竟是心无旁骛专注于钓鱼,还是别有心事?“湖里桃花水却流”,此句点明了诗人眼中的景象,桃花的形态、湖水的流波。原本静止的桃花,在水波的荡漾下,其倒影仿佛随着水流逆向而动,似真似幻,引人遐思。“竹竿袅袅波无际,不知何者吞吾钩”:“竹竿袅袅”生动描绘出钓竿在水波中摇曳之态,营造出独特意境,这是诗人寄情山水的细腻呈现,也暗喻复杂变幻的世态人情。尾句“不知何者吞吾钩”一语双关,表面说不知哪条鱼会咬钩,实则道出诗人处世态度,无论世态如何变化,都坚守自身操守。在这份淡泊襟怀中,读者也能感受到诗人对现实并非全然忘情,隐隐有“太公钓鱼”之意味。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题材平常,内容单纯,诗人自谓“戏”作。但在其质朴表象之下,实则蕴含着历经人生风雨、宦海沧桑后的独特人生态度。于简单的情境描摹中,悄然折射出诗人内心深处,那被世故浸染的凄楚与悲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谭云:古意。钟云:似王昌龄《河上歌》。

明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昌龄《行路难》

下一篇:唐·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