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陵萧次君":我就如同那杜陵的萧次君一样,
# 萧次君:西汉人,为人严猛尚威,屡次被免官,极少升迁。此处是诗人以萧次君比自己。,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
"迁少去官频":升迁的机会很少,还频繁地离开官职。
# 去官:丢官,被免官。
"寂寞怜吾道":我寂寞地怜惜着自己所坚守的道义,
# 道:立身行事的准则。
"依稀似古人":觉得自己的经历仿佛和古人有些相似。
"饰心无彩缋":想要修饰自己的内心,却没有华丽的色彩来装点,
# 饰:掩饰。
"到骨是风尘":深入骨髓的是尘世的奔波和艰辛。
"自嫌如匹素":我暗自嫌弃自己就好像是一匹白色的绢布,
# 素:白色的生绢。
"刀尺不由身":任由刀剪和尺子的摆布,却无法自己掌控自己的命运。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写作手法
用典:“杜陵萧次君,迁少去官频”,诗人以杜陵萧次君自比,借其屡遭贬谪、升迁困难的经历,来暗示自己仕途不顺,表达自己的身世之感,使诗歌内容更加丰富、含蓄。比喻:“自嫌如匹素,刀尺不由身”,把自己比作一匹白绢,将外界对自己的束缚和摆布比作刀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自己命运无法掌控的无奈和不满,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对比:诗人将自己坚守道义的高尚与现实中“饰心无彩缋,到骨是风尘”的无奈进行对比,突出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强化了内心的悲叹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2. 分段赏析
《自贻》首联以汉代清官萧次君自喻,借其“迁少去官频”的典故,暗讽晚唐官场的腐败与个人遭遇的不公。颔联承上启下,“寂寞”直言内心孤寂,“怜吾道”则凸显对儒家道义的执着。“依稀似古人”将个人命运与历史先贤相联结,既自慰亦自伤,暗含对世风日下的批判。颈联以工整对仗深化主题:“饰心无彩缋”谓不屑以虚伪粉饰自我,“到骨是风尘”则道尽漂泊生涯的艰辛。尾联以白绢自喻,“刀尺”象征外界权力与世俗规则,生动展现诗人对命运被操控的无奈。全诗通过用典、比喻、对比等手法,将个人际遇升华为对士人命运的普遍喟叹,语言质朴而寓意深远。
上一篇:唐·刘言史《放萤怨》
下一篇:唐·赵嘏《浙东赠李副使员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