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uī
zhǔ
簿

朝代:唐作者:韦应物浏览量:1
yōu
rén
mèi
fēn
fēn
luò
hán
àn
shēn
gēng
liú
yíng
gāo
zuò
shǐ
使
qīng
dēng
xiǎo
hái
shāng
xià
nìng
zhī
suì
fāng
yàn
gèng
xiāo
suǒ

译文

我幽居此处孤独寂寞难以入眠,窗外树叶纷纷飘落。深夜的雨让天空黑暗,高阁上有点点流萤在飞动。昏暗的青灯伴着我一直枯坐到天亮,清的空气让夏衣显得更加单薄。岂知暮年的岁月里,离群索居的生活让我更萧条寂寞。

逐句剖析

"幽人寂不寐":我幽居此处孤独寂寞难以入眠,

# 不:一作无。,幽人:幽居之人,此处为诗人自指。

"木叶纷纷落":窗外树叶纷纷飘落。

"寒雨暗深更":深夜的雨让天空黑暗,

# 深更:深夜。

"流萤度高阁":高阁上有点点流萤在飞动。

"坐使青灯晓":昏暗的青灯伴着我一直枯坐到天亮,

# 青灯:光线青荧的油灯。

"还伤夏衣薄":清的空气让夏衣显得更加单薄。

"宁知岁方晏":岂知暮年的岁月里,

# 晏:晚。,宁知:岂知。

"离居更萧索":离群索居的生活让我更萧条寂寞。

# 萧索:萧条寂寞。,离居:独居,离群索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寺居独夜寄崔主簿》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诗,展现了诗人寺居夜宿时的孤寂情怀与对友人的深切思念。此诗以“幽人寂不寐”开篇,通过“木叶纷纷落”的秋夜景象与“寒雨暗深更”的凄凉氛围,构建出一个空寂清冷的意境世界。诗中“旷岁恨殊迹”道出与友人长年分离的遗憾,“此时知此情”则凸显独处时刻的思念之切。韦应物以简淡自然的笔触,将“散帙灯惊燕”的细腻观察与“开帘月带莺”的灵动画面相结合,在孤寂中见雅致,于静默处显深情。作品既体现了诗人“高雅闲淡”的独特诗风,又折射出唐代士人“仕隐两难”的普遍心境,展示了其“寄至味于淡泊”的艺术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时期山水田园派诗人

韦应物(735?~790?),唐代诗人。字义博,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韦氏世为三辅名族,天宝时,为玄宗侍卫。后为滁州、江州刺史及左司郎中,官至苏州刺史。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诗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山水田园诗,与陶渊明并称“陶韦”,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其各体皆擅长,但以五言古体成就最高。风格恬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白居易称其“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代表作品有《采玉行》《夏冰歌》《滁州西涧》等。有《韦苏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寺居独夜寄崔主簿》的创作背景与韦应物中年时期的仕隐经历密切相关。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秋,时值诗人卸任栎阳令后,暂居于澧上善福精舍的闲居时期。这一时期韦应物经历了从“吏隐”到真隐的思想转变,诗中“幽人寂不寐”的独夜情怀,正是其“仕途倦怠而隐逸未安”矛盾心理的真实写照。考崔倬(主簿)其人,当为韦应物在洛阳任职时的旧僚,诗中“旷岁恨殊迹”的感慨,既指向安史之乱后文人流离的普遍境遇,也暗含对京洛旧游的追忆。王国维《人间词话》虽以“流萤度高阁”与冯延巳词境相较,实则此诗“寒雨暗深更”二句,以简淡笔墨勾勒出唐代士人特有的精神寂寥——那“散帙惊燕”的禅房夜课,与“开帘见月”的瞬间感悟,共同构成了中唐文人“外示闲适而内怀忧思”的心灵图景。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孟浩然“疏雨滴梧桐”的纯然物境,韦诗将物象(木叶、寒雨)与心境(寂寥、愁思)深度融合,在“寺门之内”的有限空间里,开拓出“思接千里”的情感维度。这种“即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既体现了大历诗人“收敛而内向”的创作倾向,也为后世“以景写情”的词体创作提供了诗学范式。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开篇“幽人寂不寐,木叶纷纷落”,“幽人”点明诗人自身,“寂不寐”直言其孤寂难眠的状态,“木叶纷纷落”描绘出秋夜中树叶纷纷飘落的景象,既营造出清冷萧瑟的氛围,又暗示诗人内心的烦乱,为全诗奠定了孤寂的基调。中间“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寒雨暗深更”进一步渲染深夜的凄寒与黑暗,“流萤度高阁”以流萤飞过的动态,反衬出环境的寂静,“坐使青灯晓”写出诗人独坐直至天亮,足见其彻夜难眠,沉浸于思念之中,“还伤夏衣薄”则借对友人夏衣单薄的担忧,委婉地抒发了对友人的牵挂。结尾“宁知岁方晏,离居更萧索”,“宁知”二字引出感慨,“岁方晏”点明时光流逝,已近年尾,“离居更萧索”则直抒胸臆,表达出与友人长期分离,在这岁末时分,更觉生活孤寂萧索,将对友人的思念与自身的孤独感推向高潮。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刘云:发自幽情,遂人凄境、公诗往往如此。

宋刘辰翁《韦孟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香山寺二绝》

下一篇:唐·白居易《曲江忆李十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