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寂静老夫闲":幽静的香山寺中,我这老翁闲适自在,
# 老夫:诗人的自称。,空山:指佛寺。明华察《游善卷碧仙岩》诗:“落日下空门,斋钟出林莽。”
"伴鸟随云往复还":终日伴着飞鸟流云往返其间。
"家酝满瓶书满架":家中自酿的美酒装满瓶,诗书堆满架,
"半移生计入香山":已将半生积蓄都移居到这山寺中。
"爱风岩上攀松盖":我喜爱登上爱风岩攀援松枝如盖,
"恋月潭边坐石棱":也痴迷于月下静坐潭边的嶙峋石棱。
# 坐石棱:石头的棱角。此处专指多棱的山石。唐于鹄《过凌霄洞天谒张先生祠》诗:“面壁攀石稜,养力方敢前。”坐石:一作住日。
"且共云泉结缘境":此刻暂且与这云雾清泉结下缘分,
"他生当作此山僧":愿来世化作此山僧人,永驻此境。
# 山僧:住在山寺的僧人。北周庾信《卧疾穷愁》诗:“野老时相访,山僧或见寻。”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以动衬静:首联中,“伴鸟随云往复还”一句,通过“鸟飞”“云动”的细微动态,反衬出“空山寂静”的总体氛围。鸟与云的悠然来去,非但未打破山中之静,反而以局部之动凸显了全局之静,深化了诗人独享清幽、物我相谐的闲适心境。虚实相生:在“且共云泉结缘境,他生当作此山僧”中,诗人将现实与想象交织。“且共云泉”是当下真实的山水体验,而“他生当作此山僧”则跨越时空界限,将现世的眷恋延伸到来生的誓愿。这种虚实交映的手法,既深化了此刻的生命感悟,又构建出超越现实的永恒意境,使佛教轮回思想与文人隐逸情怀完美融合。
2. 分段赏析
“空山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两句勾勒出诗人与自然相融的生活图景。“空山”与“老夫”形成空间与生命的双重留白,“伴”“随”二字将静态的寂静转化为动态的和谐。鸟的振翅与云的流动形成自然韵律,“往复还”既暗示时间的循环更替,又暗含诗人淡泊心境的永恒性。这种动静相生的笔法,在空寂中注入生命气息,体现白居易晚年诗风"简而能远"的特点。“家酝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通过具象铺陈展现精神境界。“满”字双叠强化物质与精神的丰盈感,酒器与书册构成文人生活的两极象征。“半移”二字尤见匠心,既保留尘世根基又追寻方外之境,精准传达中唐士大夫“中隐”思想的典型心态。这种“半入世半出世”的生存智慧,在瓶架之间获得具象化表达,体现诗人“即事而真”的艺术构思。“爱风岩上攀松盖,恋月潭边坐石棱”以动作描写深化自然羁绊。“攀”“坐”两个动词形成空间纵轴与时间横轴的交织,松冠的苍劲与石棱的冷硬构成质感对比。爱风、恋月的主观情感投射,使自然景物转化为心灵伴侣。这种物我交融的笔法,既承袭王维“空翠湿人衣”的意境,又带有白居易特有的生活实感,在禅意中葆有生命的温度。“且共云泉结缘境,他生当作此山僧”两句展现超越时空的生命愿力。“结缘境”三字将佛教因缘观与山水审美熔铸一体,云泉意象既实指香山景物,又暗喻清净法流。“他生”与“此山”构成时空维度的双重超越,僧伽想象突破现实身份限制。这种“现世修行,来世证果”的表述,既反映诗人晚年浸染佛理的思想特质,又以艺术想象拓展了山水诗的哲学深度。
上一篇:唐·温庭筠《金虎台》
下一篇:唐·韦应物《寺居独夜寄崔主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