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xīng

朝代:唐作者:武元衡浏览量:2
yáng
liǔ
yīn
yīn
qíng
cán
huā
luò
jìn
jiàn
liú
yīng
chūn
fēng
chuī
xiāng
mèng
mèng
zhú
chūn
fēng
dào
luò
chéng

译文

雨后初晴,细雨冲刷过的柳树苍翠欲滴,残花凋谢落尽,黄莺在枝头啼鸣。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思乡梦,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洛阳城。

逐句剖析

"杨柳阴阴细雨晴":雨后初晴,细雨冲刷过的柳树苍翠欲滴,

# 阴阴:形容杨柳幽暗茂盛。

"残花落尽见流莺":残花凋谢落尽,黄莺在枝头啼鸣。

# 流莺:即莺。流:谓其鸣声婉转。南朝梁沈约《八咏诗·会圃临东风》:“舞春雪,杂流莺。”

"春风一夜吹香梦":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思乡梦,

# 香梦:美梦;甜蜜的梦境。香:一作乡。

"梦逐春风到洛城":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洛阳城。

# 洛城:洛阳,诗人家乡缑氏在洛阳附近。,梦:一作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兴》是唐代大臣武元衡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前两句聚焦异乡暮春景象,既描摹杨柳成荫、细雨初霁的春末图景,又暗含对故园春色同样凋零的隐忧;后两句借春风拟人化想象,将其人格化为善解人意的信使,仿佛感知游子心绪般殷勤传送归乡梦境。全诗将春景、乡思、归梦熔铸一体,语言质朴无华而构思别出心裁,以渐逝的春光为情感主线,将本属怅惘的羁旅愁思寄托于春色流转之间,流露出哀而不伤的温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武元衡(758~815),唐代诗人。字伯苍,谥忠愍,祖籍并州文水(今属山西),其家族后迁至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武则天曾侄孙。建中进士,累辟使府,至监察御史,后改华原县令,又历任户部侍郎、门下侍郎平章事、剑南西川节度使。其工于五言诗,藻思绮丽,琢句精妙。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之为“瑰奇美丽主”。代表作品有《寒食下第》《长安叙怀寄崔十五》《行路难》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已不可考。题作《春兴》,按诗意推断,应源于诗人武元衡目睹柳暗花残之景,由此联想到春光将逝。既见异乡春色将尽,遂推想故园春光亦必凋零,故而触发羁旅乡思,遂作此诗以记其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思乡诗。诗歌展现了暮春时节的物候变迁与游子漂泊的羁旅之感,营造出春色阑珊与归梦翩跹的双重意境,抒发了异乡客对故园的深切眷恋与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之情。

2. 写作手法

间接抒情:触景生情,前两句句中“杨柳阴阴”“残花落尽”等意象,通过暮春景物的变化,暗示时光流逝,触发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后两句句中“春风一夜吹乡梦”则将无形的乡愁具象化为随风入梦的体验,自然引出“梦逐春风”的归乡想象,完成由景到情的转换。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描绘了雨霁初晴的暮春图景:杨柳已从初春的嫩绿转为浓荫,枝头残花经春雨洗落,显露出啼鸣的流莺。这两句通过“雨晴”与“柳暗”、“花尽”与“莺现”的对照呈现因果关系——细雨浸润使柳色深沉,落红散尽方显莺影。这种暮春景象暗示着美好春光即将消逝:异乡的春天在柳暗花残中悄然流逝,故乡的春色此刻想必也已凋零。飘荡的流莺更触动游子情怀,触景生情间,悠悠乡思油然而生。后两句“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以平实语言构建奇妙想象:上句写春风传送乡梦,下句述梦境追逐春风。“吹”与“逐”二字赋予春风人格化特质,仿佛理解游子心意,特意为乡梦导航。这夜的乡梦随春风踪迹,飘向千里之外的洛阳城。诗人将无形乡思具象为可追逐的梦境,使抽象情感获得诗意载体。全篇以“春”为情感脉络:春景触发乡思,春风传送归梦,春意浸润愁绪。在春色的晕染下,原本怅惘的乡愁浸染了温馨明丽的色调。诗人通过新奇想象,将强烈乡思转化为可感知的意象。末句""又""字既凸显乡思之深,又流露对美好梦境的珍视。

4. 作品点评

诗人从寻常春景触发乡思、因春风入梦的生活片段中,提炼出极具美感的诗境。这种艺术创造力,正体现在将日常经验升华为诗意存在的想象过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旅情黯黯,春梦栩栩,笔致入妙。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诗言春尽花飞,风吹乡梦,虽寻常意境,情韵自佳。三、四句“乡梦”“东风”,循环互用,句法颇新。

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忆梅》

下一篇:唐·王维《送沈子归江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