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外无徭役":身外再无徭役束缚,
"开门百事闲":开门便是百事清闲。
"倚松听唳鹤":倚着松树倾听鹤鸣,
"策杖望秋山":拄着拐杖眺望秋山。
"萍任连池绿":浮萍任由池塘绿遍,
"苔从匝地斑":苔藓随意满地斑斑。
# 匝地:遍地。,从:任惩。
"料无车马客":料想不会有车马客,
# 车马客:贵客。
"何必扫柴关":何必清扫柴门庭院。
"闲卧销长日":闲卧家中消磨长日,
"亲朋笑我疏":亲朋笑我疏懒离群。
"诗篇随分有":诗篇随兴偶尔吟得,
"人事度年无":世务经年轻易抛却。
"情性僻难改":性情孤僻难以改变,
"愁怀酒为除":愁怀唯有美酒能除。
"谁能思此计":谁能理解这种活法,
"空备满床书":空备满床书籍自娱。
"白日逍遥过":白日里逍遥度过,
"看山复绕池":看山后又绕池行。
"展书寻古事":翻开书卷探寻古事,
"翻卷改新诗":推敲旧句改写新诗。
"赊酒风前酌":赊来美酒临风小酌,
"留僧竹里棋":留住高僧竹下对棋。
"同人笑相问":友人笑着问我缘由,
"羡我足闲时":羡慕我有充足闲时。
"好景时牵目":美好景色常引目光,
"茅斋兴有余":茅斋之中兴致悠长。
"远山经雨后":远山历经一场秋雨,
"庭树得秋初":庭树初显秋意微凉。
"道侣怜栽药":道友喜爱共同栽药,
"高人笑养鱼":高士笑我闲来养鱼。
"优游随本性":优游度日随顺本性,
"甘被弃慵疏":甘愿被笑懒散疏狂。
"永日厨烟绝":整日未起厨房炊烟,
"何曾暂废吟":未曾停止吟诵诗篇。
"闲时随思缉":闲时随思绪辑成句,
"小酒恣情斟":小酌美酒任意斟满。
"看月嫌松密":赏月嫌松枝太茂密,
"垂纶爱水深":垂钓爱潭水幽深寒。
"世间多少事":世间万千纷扰之事,
"无事可关心":没有一事能挂心间。
"一生能几日":一生能有多少时光,
"愁恨也无端":愁恨本就无端空忙。
"遇酒酕醄饮":遇到美酒尽情畅饮,
"逢花烂熳看":逢着花开肆意观赏。
"青云非失路":未步青云并非迷路,
"白发未相干":满头白发尚未相干。
"以此多携解":以此自我宽解排遣,
"将心但自宽":只需让心自在安闲。
"万事徒纷扰":世间万事徒然纷扰,
"难关枕上身":难扰我高枕卧闲床。
"朗吟销白日":高声吟诵消磨白日,
"沉醉度青春":沉醉不醒度过春光。
"演步怜山近":漫步爱怜青山近在,
"闲眠厌客频":闲卧厌烦客访频忙。
# 厌:一作畏。
"市朝曾不到":从未涉足市井朝堂,
"长免满衣尘":长久免去衣染尘霜。
"野性多疏惰":生性疏懒喜好野性,
"幽栖更称情":幽居独处最合心情。
"独行看影笑":独行时看着影子笑,
"闲坐弄琴声":闲坐时拨弄琴弦鸣。
"懒拜腰肢硬":懒于拜见腰肢僵硬,
"慵趋礼乐生":厌倦逢迎礼乐虚情。
"业文随日遣":每日以文消遣时光,
# 业:一作诗。
"不是为求名":并非为了求取虚名。
"生计甘寥落":甘愿过这清苦生计,
"高名愧自由":有负高名却得自由。
"惯无身外事":早已习惯身无杂事,
"不信世间愁":不相信这世间有愁。
"好酒盈杯酌":好酒斟满杯中痛饮,
"闲诗任笔酬":闲诗随意笔下唱酬。
"凉风从入户":凉风顺门吹入室内,
"云水更宜秋":云水苍茫更宜清秋。
"拙直难和洽":愚拙率直难与人合,
"从人笑掩关":任人笑我闭门独居。
"不能行户外":不能出门与人交往,
"宁解走尘间":怎肯在尘俗中奔趋。
"被酒长酣思":醉酒后常酣然沉思,
"无愁可上颜":脸上从无愁容可聚。
"何言归去事":何必谈论归隐之事,
"著处是青山":处处青山都是归处。
中唐诗人,苦吟诗人代表
姚合(777~843),唐代诗人。字大凝,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东硖石乡)人。元和进士,授武功主簿。历官金州、杭州刺史及秘书少监,官至秘书监。世称姚武功、姚少监,其诗作也称武功体。姚合与贾岛友善,诗亦相近,并称“姚贾”。其善学诸家之长而自成一体,善写自然景色,喜为五律且刻意求工。推崇王维一派玄远清丽的诗风,对晚唐李频等诗人及南宋“永嘉四灵”、明竟陵派颇有影响。著有《姚少监诗集》《极玄集》。
1. 写作手法
反衬:以动衬静:“倚松听唳鹤”中,“鹤唳”这一动态声音,反衬出松林的幽静,以声响凸显环境的静谧;“策杖望秋山”中,诗人“策杖”“望山”的动作,融入静态秋山之景,动静结合,更显环境清幽。
2. 分段赏析
其一:“身外无徭役,开门百事闲”两句描绘了诗人的生活状态。“无徭役”直接点明没有劳役烦扰,“百事闲”进一步强调生活的闲适,为全诗奠定了悠闲自在的基调,侧面反映出诗人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倚松听唳鹤,策杖望秋山”是描写环境的诗句。“听唳鹤”以动态的鹤鸣衬托松林的幽静,展现出以动衬静的手法;诗人倚松、策杖、望山的动作,将自身融入这清幽之景,情与景自然交融。“倚”“听”“策”“望”等动词,生动地勾勒出诗人悠然自得的形象。“萍任连池绿,苔从匝地斑”两句专注于静态景物刻画。“萍绿”描绘出池中浮萍相连成片的碧绿之态,“苔斑”展现出地上青苔斑驳的模样,通过对这些静态景物的描写,进一步渲染出环境的清幽静谧,也暗示诗人心境的宁静平和。“料无车马客,何必扫柴关”两句直抒胸臆。“料无车马客”表明诗人所处之地少有世俗之人往来,暗含对官场应酬的厌烦;“何必扫柴关”以反问语气强化了诗人对这种清净隐居生活的喜爱,不愿被世俗打扰,尽显其隐逸之心。其二:“闲卧销长日,亲朋笑我疏”开篇即展现诗人的闲居日常与他人评价。悠闲地躺着消磨漫长的日子,亲朋好友都笑我孤僻疏远,“闲卧”直观呈现闲适姿态,“笑我疏”从侧面反映出诗人远离人际喧嚣的生活选择,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暗含与世俗生活的疏离感。“诗篇随分有,人事度年无”进一步阐述生活重心。诗歌随着心意自然生成,而人情世故在岁月中逐渐减少,“随分有”体现创作的随性与自然,“度年无”强化对人情往来的淡泊,二者对比鲜明,体现出诗人将生活重心转向内心精神世界与诗歌创作的倾向。“情性僻难改,愁怀酒为除”直接吐露心声。性格孤僻难以改变,忧愁的情怀只能借酒消除,“僻”字坦率地承认自身与世俗的隔阂,“酒为除”则展现出一种自我排遣的方式,虽带有几分无奈,却也彰显出坚守本真的执着。“谁能思此计,空备满床书”以问句作结,耐人寻味。谁能理解我这种生活方式呢?满床的书籍似乎也派不上世俗用场,看似自嘲,实则隐含着对“书中自有天地”的自得,反诘语气中透露出对世人追逐功利的淡淡质疑,引发读者思考。其三:“白日逍遥过,看山复绕池”总述白日的闲适生活。在逍遥自在中度过一天,时而看山,时而绕着池塘漫步,“逍遥”二字奠定轻快愉悦的基调,“看山”“绕池”两个简洁的动作,勾勒出亲近自然、悠然自得的日常图景,尽显闲居的惬意。“展书寻古事,翻卷改新诗”聚焦于文化活动。展开书卷探寻古代之事,翻动诗稿修改新作,“展”“寻”“翻”“改”等动词,细致展现诗人沉浸于文史与创作的认真模样,虽身处闲居,却未荒废精神追求,体现出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态度。“赊酒风前酌,留僧竹里棋”描绘人际交往与雅趣。赊来美酒在风中独自斟酌,邀请僧人在竹林里下棋,“风前”“竹里”营造出清幽雅致的环境氛围,“赊酒”见随性洒脱,“留僧”显志趣高洁,寥寥十字,将自然之景、雅逸之人与闲适之事巧妙勾连,尽显生活格调。“同人笑相问,羡我足闲时”以他人的反应作结。志同道合的人笑着询问,羡慕我有充足的闲暇时光,借旁人视角侧面烘托闲居生活的令人向往,“笑”与“羡”传递出轻松愉悦的共鸣感,自然收束全诗,余味悠长。其四:“好景时牵目,茅斋兴有馀”生动展现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敏锐感知。美好的景色常常吸引着目光,身处茅斋兴致始终盎然,“牵”字赋予景色以主动性,形象地凸显自然对诗人的强大吸引力,也体现出闲居生活中处处皆能引发兴致的悠然心境。“远山经雨后,庭树得秋初”细腻描绘季节变换之景。远处的山峦在雨后愈发清新秀丽,庭院中的树木开始显露出初秋的气息,“经雨后”强调山水的澄澈明净,“得秋初”精准捕捉季节转换的微妙变化,画面清新自然且富有层次感,暗含诗人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热爱。“道侣怜栽药,高人笑养鱼”刻画与友人交往的闲适场景。修道的友人怜惜并帮忙栽种草药,高雅之士笑着谈论养鱼之事,“怜”字体现出情谊的真挚,“笑”字凸显氛围的轻松愉悦,“栽药”“养鱼”等活动充满生活雅趣,展现出诗人与友人志趣相投的惬意。“优游随本性,甘被弃慵疏”点明全诗主旨。悠然自得地顺应本性生活,甘愿被人看作慵懒粗疏,“随本性”彰显诗人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甘被弃”以看似消极实则洒脱的表述,表达对世俗评价的不在乎,突出闲居生活的自由与本真。其五:“永日厨烟绝,何曾暂废吟”突出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痴迷程度。整日里厨房都不见炊烟升起,可自己却一刻也没有停止吟咏创作,“厨烟绝”从侧面表现出生活的极简与专注,“何曾暂废”强调创作的持续性,二者对比鲜明,体现出诗人以诗为乐、沉浸于精神世界的状态。“闲诗随思缉,小酒恣情斟”描绘闲适自在的生活场景。随意的诗篇随着思绪自然编织而成,小酌美酒尽情地斟饮,“随思缉”展现诗歌创作的随性自然、不受拘束,“恣情斟”则表现饮酒时的自在洒脱,将诗人闲居时悠然自适、惬意享受生活的情趣展现得淋漓尽致。“看月嫌松密,垂纶爱水深”通过细微的心理与行为刻画诗人心性。赏月时嫌弃松树过于茂密遮挡了月光,垂钓时偏爱水深处,“嫌”与“爱”看似挑剔,实则反映出诗人追求纯粹、宁静的心境,对自然景致有着独特而细腻的要求,暗含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世间多少事,无事可关心”以直白有力的语言收束全诗,强化主题。世间有多少纷繁复杂的事情,在诗人看来都不值得挂心,“多少事”与“无事”形成强烈反差,突出诗人超脱世俗、一心享受闲居生活的淡泊心境,尽显豁达洒脱。其六:“一生能几日,愁恨也无端”开篇以深沉的哲思感叹人生短暂。人的一生能有多少时日,愁恨却往往无缘无故地产生,此句既包含对人生苦短的感慨,也暗含对无端愁绪的反思,为全诗奠定了略带沧桑却又豁达的基调,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遇酒酕醄饮,逢花烂熳看”表现出诗人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遇到美酒就大醉一场,碰到鲜花就尽情观赏,“酕醄饮”“烂熳看”两个动作干脆利落、充满激情,生动展现出诗人享受当下、放纵感官的畅快与洒脱,尽显豪迈之气。“青云非失路,白发未相干”体现诗人超脱世俗的人生价值观。没有实现青云之志并非人生失意,即使白发渐渐增多也无需在意,“非失路”打破了世俗对成功的定义,“未相干”看淡岁月流逝与人生衰老,展现出一种豁达、超然的心境。“以此多携解,将心但自宽”以自我宽慰之语作结。凭借这些想法常常自我开解,只要让内心保持宽解就好,“携解”“自宽”点明诗人面对人生的智慧,虽未完全超脱,但通过自我调适寻得了内心的平静与安宁,蕴含生活哲理。其七:“万事徒纷扰,难关枕上身”展现诗人遗世独立的姿态。世间万事都只是徒然纷扰,却难以影响到高枕无忧的自己,“徒”字透露出对世俗纷争的不屑,“难关”强调内心的从容淡定,凸显诗人不为外界所动、坚守自我的坚定态度。“朗吟销白日,沈醉度青春”描述诗人独特的生活方式。高声吟诵来消磨白日时光,在沉醉中度过青春岁月,“朗吟”体现诗人精神世界的充实与丰富,“沈醉”展现情感的肆意挥洒,二者结合展现出诗人浪漫而富有诗意、洒脱不羁的生活态度。“演步怜山近,闲眠厌客频”通过细节刻画诗人性情。漫步时怜惜青山近在咫尺,闲眠时厌烦客人频繁来访,“怜”字表达对自然的喜爱与亲近,“厌”字体现对世俗交往的疏懒与厌烦,一喜一厌,生动展现出诗人亲近自然、不喜纷扰的“野性”。“市朝曾不到,长免满衣尘”收束诗意,强化隐逸决心。从未到过市井朝堂,长久地免去了满身的尘埃,“市朝”代指世俗名利场,“满衣尘”象征尘世的污浊,此句以坚决的态度表明与世俗的割裂,彰显诗人高洁的志趣与对宁静生活的坚守。其八:“野性多疏惰,幽栖更称情”直接表明诗人的性情与生活选择。生性疏懒不羁,幽居生活更符合自己的心意,“野性”点明诗人的本真性格,“称情”强调对隐逸生活的认同,二者因果相连,奠定了全诗顺应本性而活的基调。“独行看影笑,闲坐弄琴声”细腻描绘诗人独处时的状态。独自行走时看着自己的影子发笑,闲坐时随意拨弄琴弦,“看影笑”展现出孤独中的自洽与趣味,“弄琴声”体现出高雅的精神寄托,寥寥数字勾勒出一个超然物外、自得其乐的隐士形象。“懒拜腰肢硬,慵趋礼乐生”以夸张幽默的手法表达处世态度。懒得行跪拜之礼,以至于腰肢都变得僵硬,慵于逢迎应酬,显得不合礼教规范,“硬”“生”二字以生理和心理的不适,幽默地表达对世俗礼仪与虚伪应酬的抗拒与不满。“业文随日遣,不是为求名”点明创作动机。写作诗文只是每日消遣,并非为了求取声名,“随日遣”强调创作的随意性和日常性,“不是为求名”则表明诗人纯粹的创作目的,体现其对精神追求的执着与坚守,不为世俗功利所动。其九:“生计甘寥落,高名愧自由”写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坚守。甘愿过着寂寥冷落的生活,却对所谓的高名感到愧疚,因为它有碍于自由,“甘”字体现安贫乐道的心境,“愧”字则流露出对虚名的清醒认识,展现出理想与现实的微妙冲突,以及对自由的珍视。“惯无身外事,不信世间愁”进一步展现诗人的超脱心境。早已习惯不关心身外之事,也不相信世间真有那么多愁绪,“惯无”说明长期的隐逸生活已成为习惯,“不信”则体现出豁达乐观、参透世事的生活态度,有一种通透感。“好酒盈杯酌,闲诗任笔酬”描绘闲适自在的生活场景。斟满美酒尽情畅饮,随性地挥笔写诗唱和,“盈杯酌”“任笔酬”两个动作洒脱自然,将诗人在闲居中享受生活、肆意创作的状态表现得生动形象,尽显生活情趣。“凉风从入户,云水更宜秋”以景语作结,韵味悠长。凉风从门户吹入,云水苍茫的景色更增添了秋意,“凉风”“云水”营造出清幽、闲适的氛围,既呼应闲居生活的环境,又以景喻情,暗示诗人心境的恬淡与自适,给人以余韵无穷之感。其十:“拙直难和洽,从人笑掩关”直言性格与处世的矛盾。生性愚拙直率,难以与他人融洽相处,任凭别人嘲笑,依然闭门自守,“拙直”是诗人的性格标签,“笑掩关”则展现出坚守自我、不为外界所动的态度,体现出诗人的倔强与执着。“不能行户外,宁解走尘间”强化对世俗生活的抗拒。连户外都不愿多走动,又怎能理解在尘世中奔波忙碌?通过递进的语气,突出诗人对世俗喧嚣的厌恶,以及对宁静、纯粹生活的向往与坚守。“被酒长酣思,无愁可上颜”刻画醉酒后的状态。饮酒沉醉后常常陷入深刻的思索,脸上看不到忧愁的神色,“长酣思”体现出精神世界的丰富,“无愁颜”则展现出内心的豁达与超脱,借酒寄情,尽显洒脱自在。“何言归去事,著处是青山”以充满哲理的话语收束全诗。何必谈论归隐之事,所到之处皆是青山,打破了对“归隐”的执念,将“青山”升华为心灵的归宿,表达出一种随遇而安、心即净土的超然境界,使全诗在深邃的哲思中结束,令人回味无穷。
上一篇:唐·李世民《春日玄武门宴群臣》
下一篇:唐·韦应物《咏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