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正风雪":窗户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
# 雪:一作霜。
"拥炉开酒缸":我拥着炉火打开酒缸。
# 酒缸:盛酒的瓦器。,炉:火炉。
"何如钓船雨":怎么比得上在钓鱼船上听着雨声,
# 何如:不如。
"篷底睡秋江":在船篷底下睡在秋天的江面上。
晚唐杰出诗人
杜牧(803~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又称“杜樊川”。大和进士,官终中书舍人。杜牧的诗文,多指陈讽谕时政。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作风格独特,既风华流美而又俊爽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文以《阿房宫赋》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清明》《山行》《题乌江亭》《泊秦淮》等。著有《樊川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闲适诗。诗歌描绘了窗外风雪正盛时,诗人独自拥炉饮酒,进而在醉意朦胧中想象自己于秋江垂钓、醉卧篷船的情景,表达了诗人胸怀大志却有才难展,试图逃避尘俗、遗世独处的复杂心境,同时也流露出一丝独酌时的寂寞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以窗外大雪的冷色与屋内炉火的暖色作对比,呈现出色彩反差;又以窗外风雪呼啸的“动”和屋内诗人内心宁静的“静”进行对比,凸显出诗人恬淡自在的意态。虚实结合:前两句实写诗人在屋内面对风雪、拥炉饮酒的场景,是实景实写;后两句由眼前独酌之景引发联想,想象自己于秋江垂钓醉卧篷船的情景,属于虚写,虚实相生,丰富诗歌意境。想象:由屋内独酌场景延伸,想象出秋江垂钓醉卧篷船之景。借想象中的悠然画面,抒发渴望摆脱尘世、寻求自在的内心诉求。
3. 分段赏析
《独酌》前两句“窗外正风雪,拥炉开酒缸”。这两句诗开篇便直接点明了独酌的时间、环境与气氛,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意蕴深厚。从色彩对比角度看,大雪呈现洁白之色,象征着寒冷与纯净;炉火则是通红之色,代表着温暖与活力。洁白的冷色雪与通红的暖色火相互映衬,在漫天大雪的背景下,一扇小窗上映照着炉火的红光,构成了一幅极具诗意的画面。这团在严寒冰封中跳动的红光,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更在人们心中唤起诸多温馨的联想,让人感受到在冰天雪地中那难得的生机与温暖。从动静对比方面分析,窗外寒风凛冽、大雪纷飞,世界仿佛陷入一片动荡不安之中,此为外物之“动”;而屋内则弥漫着宁静、温暖的氛围,炉火旺盛,酒香醇厚,诗人内心也处于平静自在的状态,此为诗人内心之“静”。外界越是动荡,诗人拥炉自酌的意态就愈发恬淡。“窗外正风雪”中的“正”字,不仅强调了独酌时刻风雪正紧的客观事实,更传达出窗外风雪大作恰恰是“拥炉开酒缸”的绝佳时机,流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趣。此外,“开酒缸”三字别有趣味,诗人不用常见的酒壶,而用酒缸,酒具之大既暗示藏酒丰富,又体现出诗人酒量不凡,让人不禁联想到李白“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放豁达。一个“开”字简洁干脆,仿佛让读者能听到倾酒的声音,闻到扑面而来的酒香,为屋内温馨的场景增添了生动之感。后两句赏析“何如钓船雨,篷底睡秋江”。这两句诗自然地过渡到描写诗人醉后的感受。在醉意的笼罩下,诗人眼前的炉火、桌椅、杯盏逐渐模糊,隐没在薄雾之后;窗外的风雪也似乎退至远方,呼啸声传入昏沉的头脑中也变得轻柔。此时,诗人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只带篷的钓鱼船上,随着江水轻轻荡漾,耳畔传来细雨落在篷顶和水面上发出的轻微沙沙声。“何如”二字,是诗人的自问,即此时独酌醉后的感受与卧舟听雨时相比如何。这一问,生动地展现出诗人半醉半醒、飘飘然的神态,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摇曳多姿。诗人用卧舟荡水来表现酒醉后的晕眩之感,用雨声来形容醉后所听到的风雪之声,将醉酒之乐描绘得潇洒自如、情趣盎然。
上一篇:唐·李煜《书琵琶背》
下一篇:唐·刘叉《代牛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