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ū
bèi

朝代:唐作者:李煜浏览量:1
shēn
jiān
xuē
nán
shèng
shù
tāo
tiān
xiāng
liú
fèng
wěi
nuǎn
zài
tán
cáo

译文

她肩细若削成,几乎纤丽到了难以承受数条丝带的地步。身上独特的香味依然留在琵琶的凤尾里,琵琶上架弦的格子里也还残留着她怀抱时的余温。

逐句剖析

"侁自肩如削":她肩细若削成,

# 侁:行貌。肩如削:语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难胜数缕绦":几乎纤丽到了难以承受数条丝带的地步。

# 绦:用丝编织的带子。,胜:禁得起。

"天香留凤尾":身上独特的香味依然留在琵琶的凤尾里,

# 凤尾:指琵琶上端安放弦柱的部位,其形如凤尾。,天香:芳香的美称。

"余暖在檀槽":琵琶上架弦的格子里也还残留着她怀抱时的余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书琵琶背》是南唐后主李煜为悼念昭惠皇后周娥皇所作的悼亡诗作。诗人以一把琵琶为情感载体,通过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构建出一个凄美动人的追忆空间。诗中,李煜以"想象"为经,"回忆"为纬,在现实与幻境之间织就思念之网。当指尖轻触琵琶时,亡妻生前"轻拢慢捻抹复挑"的绰约姿态便跃然眼前;而琴弦震颤的瞬间,又仿佛听见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曼妙琴音。这种"物是人非"的强烈对比,将睹物思人的哀恸表现得入木三分。全诗最动人的艺术特色在于其"虚实交响"的表现手法:实写琵琶之形,虚写亡妻之神;实描琴身之纹,虚摹记忆之痕。这种"以实引虚"的笔法,不仅突破了传统悼亡诗的抒情模式,更开创了"器物悼亡"的新范式。诗人将对亡妻的无尽思念,都倾注在这把承载着共同记忆的琵琶之上,使一件寻常乐器升华为永恒的情感象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著名词人

李煜(937~978),南唐国主,五代词人。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钟峰白莲居士,世称李后主,徐州(今属江苏)人。在位十余年,宋兵破金陵后出降,被俘至汴京,封违命侯,后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能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著名。前期作品多描写宫中享乐生活,风格清丽;后期多抒发亡国哀痛及囚徒生活的愁苦,情调极为感伤。其词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善于以白描手法直抒胸臆,在题材和意境上突破晚唐及“花间”以艳情为主的窠臼,使词从音乐的附庸变为抒情述怀的工具。《虞美人》《浪淘沙》《相见欢》等作品为世熟知。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诗,也是一首悼亡诗。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无限思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天香留凤尾”是实写,写诗人确确实实嗅到了琵琶上爱妻的余香,宛如一幅细腻入微的工笔画卷,;“余暖在檀槽”则是虚写,是诗人自己的想象,凭着对爱妻的深情眷恋,在脑海中勾勒出这般温馨的假象。想象:“侁自肩如削,难胜数缕绦”一句,以“削肩”之实写形,勾勒出周后羸弱之姿;以“数缕绦”之虚写神,暗喻其衣带飘摇、舞姿轻盈的幻象。诗人通过“实形”与“虚神”的对比,将原本静止的身体记忆,转化为动态的视觉想象。削肩之实,如磐石般沉稳,诉说着现实的无奈。

3. 分段赏析

李煜所作《书琵琶背》,以一把承载着双重重量的琵琶为情感寄托的载体,在悼亡文学领域中开辟出独特的物性叙事维度,展现出罕见的叙事深度。这把琵琶,既是其父李璟赐予儿媳的珍贵艺术馈赠,见证了周后弹奏《霓裳羽衣曲》时那惊艳绝伦、风华绝代的时刻;又在生死离别之际,成为周后临终赠予的遗物,凝固了二人诀别时那刻骨铭心、永生难忘的瞬间。李煜运用“器物叙事”这一精妙手法,将个人内心深处那深沉的哀思,升华至具有深厚历史意蕴的情感档案范畴。诗中“侁自肩如削,难胜数缕绦”两句,借助微距描写这一独特笔触,生动再现了周后演奏琵琶时的身体姿态与记忆。那纤削的肩头轮廓,与随风飘动的衣带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灵动鲜活的动态剪影。读者透过这细腻的描写,不仅能直观“看见”周后演奏时的曼妙姿态,仿佛还能真切“听见”衣带随风舞动时发出的窸窣声响。这种通感手法的运用,突破了传统悼亡诗惯常的抽象抒情模式,营造出一个充满触觉质感的回忆之境,使读者身临其境。“天香留凤尾,余暖在檀槽”两句,更是蕴含着精妙的知觉辩证关系。凤尾处残留的檀香,是实实在在的嗅觉记忆,真实可感;而指板上仿佛残留的余温,实则是诗人因思念过度而产生的幻觉触觉投射。诗人巧妙地以嗅觉的真实性,来增强触觉幻觉的可信度,这种“以真证幻”的艺术处理方式,将“物是人非”所带来的认知上的错乱与痛苦,转化为震撼心灵的诗意瞬间。当指板余温的幻觉渐渐消散,琵琶那冰冷的触感便成为死亡降临的确凿证据,促使诗人完成了从内心深处“不愿相信”到“不得不信”的情感转变与淬炼。

4. 作品点评

全诗实为南唐后主悼念大周后娥皇的泣血之作。据《全唐诗》及马令《南唐书》所载,此琵琶承载着三代君王的特殊因缘:原为中主李璟御用之物,因赏娥皇"霓裳妙手"而赐之;娥皇临终之际,又将其与臂环并置,亲付后主。这把被称作"烧槽"的名器,既暗含蔡邕焦桐的典故,又凝结着生死相托的誓言,已然超越寻常乐器的范畴,成为南唐宫廷记忆的物质载体。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和《书灵筵手巾》一样,该诗也是诗人看到琵琶背上旧时的题词而想起了妻子。琵琶上面还留有妻子的遗香和余暖,这更加增添了诗人的忧虑,就像那琴弦一样难以胜数。

不详华中科技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齐晓燕《古代怀人诗词三百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司空图《牛头寺》

下一篇:唐·杜牧《独酌》

猜你喜欢